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常经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」。当时释迦牟尼佛普度众生,有很多众生都是最不容易度化的,一种是欲界众生难化,色界天上的众生也难化,其次是毁谤大乘佛法,再其次是五逆十恶,乃至于阐提这些,都是很难度化的。但是佛住世时,「难化之徒」也已经度化了,使他们能够调顺。例如佛经中记载鸯掘摩罗,是个魔王,佛也把他度化了;另外犯五逆的提婆达多,佛还是把他度化了;不孝的阿阇世王也度化了;起初罗【目+侯】罗也是很调皮,佛用很简单的譬喻也把他度化了;难陀喜欢贪色,佛就用方便的方法,把他带到天上、地狱,结果也把难陀度化了;像周利盘陀伽如此笨的人,也把他度化了;还有罗剎鬼子母、大鹏金翅鸟,也都度化了。佛经里记载,佛在天上、人间、乃至于畜生道、地狱道,度种种难化之徒。在佛陀时代,无论是天上的魔、再顽皮难调的众生,都把他们度化了,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议的。

  

  佛那个时候能够调顺一切恶性、难化之徒,佛法来到中国,也一样能够调伏反对佛法的人。例如历史上记载,蕅益大师、印光大师,还有一些儒家学者、乃至于受了韩愈思想影响的人,都排斥佛教,乃至于毁谤佛;最后看了佛经,知道是自己造作了深重业障,惭愧忏悔,最后出家修行,就证明难化之徒都能够调顺。所以佛法不但是自利,又能利他。

  

  「随机引导非强力」,佛法是随着一切因缘来引导,而不是勉强。有些宗教认为不服我者,就要遭毁灭,这就不是随机引导,这种想法都是错误、都不慈悲,也没有真正的真理。佛法是「随机引导」,「机」就是众生的根机,佛法度众生是上根、中根先度,下根后度,没有根机的为他种善根,准备未来得度,就是准备弥勒菩萨成佛时才度。现在跟佛有缘,授了三归就是种点善根,因三归的功德慢慢在八识田中熏修,一直到弥勒菩萨出世,龙华三会的第二个法会,就能成道,这就是随机。随机就是随着众生的因缘,但是必须要开种种方便,所谓「善开方便门,安住大乘心」,度众生就好象采果子一样,果子熟的先采,后熟的后采,也就是说,根机成熟的先度,没因缘得度的,先为他种个善根,不能勉强。这样子普度众生,自然而然就能够「水到渠成」。所以现在要流通佛法,可以写个标语来跟众生结善缘、种种子;去礼观音菩萨,让观音菩萨跟他种个善根,这就是「随机引导」。佛已经做到了,能够自利、又能够利他,又能够三觉圆满,所以我们要「稽首归依无上士」,佛有这样的智慧、慈悲、功德,实在是堪为人天师,要「稽首归依无上士」的道理就在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)940227

  

  

  

  归依僧宝

  

  稽首归依真圣众,八辈上人能离染,金刚智杵破邪山,永断无始相缠缚。

  始从鹿苑至双林,随佛一代弘真教,各称本缘行化已,灰身灭智寂无生。

  

  前面是启请佛宝和法宝,现在这一段是启请僧宝,礼请、恭敬、赞叹僧宝,祈求僧宝加被,来消除业障;同时,也让我们知道如何能够成为真圣众,自己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、学习、熏修,最后是修证,自己也要成为真圣众,目的、道理是在这里。

  

  「稽首归依真圣众」,稽首是最恭敬、最虔诚的礼,所谓五体投地礼。用至诚恭敬的头部来顶礼佛足,两手翻掌,礼请世尊、礼请法宝、礼请僧宝。这里是用最恭敬的五体投地礼,礼请僧宝,两个手掌接着僧宝的足,虔诚、忏悔、恭敬真圣众,希望僧宝慈光加被。

  

  所谓真圣众,就是断惑证真的圣者。什么人能够断惑证真呢?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都能够断惑,都可以称为真圣众;当中唯独证到四果的圣者,断尽三界当中的见惑和思惑,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漏,证到真空涅槃。圣,是一个最高的境界,是通达无碍的意思;众,就是众多,在佛法上,三个人称为僧众。「稽首归依真圣众」,就是顶礼三人以上的僧宝。

  

  归依,归是归向,依是依靠。一般的众生颠倒、迷惘,不知道归依三宝,归依的方向错误,归向到财色名食睡上,就会迷失本心,就会堕落。一般人不外乎是追逐名利财色,就会起惑造业,将来就要受轮回苦。这里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就是以佛、法、僧为依靠;以佛、法、僧为师。藉由外面的三宝来返照自心,归依当下这念心,这就真正是归依了。

  

  要想出离三界、超凡入圣,就必须归依三宝,归依世间上的善法,依靠出世间的真理;出世间的真理就是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这里所依靠的是四谛法门、是八正道,由法来返照本心,安住本心,这就是真正的归依。本心要时时刻刻安住在戒、定、慧上,乃至于六波罗蜜上;具体的说,就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死、念天。所谓念,就是心念,心靠到一个地方,专注到一个地方,心就能得到安定。心靠到善法,心就是光明;心靠到戒定慧上,心就能得到解脱,这就是真正的归依。能够依靠到大善知识、依靠到僧宝,最后就能够得到解脱,成道证果,断惑证真,所以称为归依真圣众。

  

  哪些属于真圣众?这里就作了具体的解释:「八辈上人能离染」。「八辈」,八是数目字;辈是类;就是有八个层次、等级和类别。由初果到四果阿罗汉,当中有八个层次;初果向、初果、二果向、二果、三果向、三果、四果向和四果,就称为八辈。世间上的凡人,心当中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,所追求的不外乎是富贵、名利,不外乎是家庭、情爱、儿女,这就称为众生境界、称为凡夫俗子。何谓「上人」?就是不做凡夫俗子,另外追求出世的真理,要成为贤人、圣人,这样子就称为上人;修善的人,就是上人;人格、品德,乃至于知见、学业,都能够达到一个超然的标准,超人一等的,就称为上人;佛经里,有「诸山上人」的称呼。上人是一种尊称,这里上人是指贤者或圣者。这圣者、贤者包括哪些呢?就是初果向、初果、二果向、二, 果、三果向、三果、四果向、四果,合称为「八辈上人」。

  

  「能离染」,因为要做个人上人,无论是戒、定、慧,无论是功德、福报、心境,都要达到一个超然的境界。要达到超然的境界,就必须能离染。「离」就是远离,「染」就是心当中的烦恼。攀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,以及心当中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,乃至于种种心结,这些都是染;这些染,身要远离,心也要远离。一般人在尘世间,贪着名利,没有办法远离,所以越陷越深。为了追逐名利与财富,想尽种种办法要得到它,于是起了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这就是染,染污了我们的心念、身体、六根,使六根不清净,这样始终是在六道轮回当中。

  

  八辈上人,能够称为上人,就是因为能离染;知道离染,所以能够得到解脱。要得到解脱,要先使身体远离,大众发心远离尘嚣,到道场禅修,修出世法门,这是身远离尘垢、烦恼。身远离了,但心还在攀缘、挂碍,所以进一步还要心远离。心远离妄想、烦恼、颠倒、愚痴,身远离外面色声香味触,这样慢慢身心就会清净,就能获得解脱。出家就是一种远离,第一个是出红尘家,就是远离俗家的这一些烦恼、执着,第二个要远离色界和无色界,就要修般若智慧,照见一切诸法皆空,如梦如幻如泡如影,这样就真正能够远离。

  

  「金刚智杵破邪山」,金刚是一种譬喻。金刚是一种很坚固,内外剔透的宝石。金刚的性能坚固,能够破万物,而万物无法摧破金刚,所以用金刚譬喻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,就是能观之智,这念智慧心能够照破愚痴、烦恼,好象金刚这般坚硬、剔透。我们起了无明、烦恼,马上知道,能知的这念心,就是智慧。这时这念心是不是真正的智慧?是不是金刚智杵呢?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。知道有烦恼,马上回光返照,用这念智慧心把烦恼照破,照破烦恼,烦恼就变成空性。所以般若智慧,就是能够照破贪、瞋、痴烦恼的智慧。

  

  照,有种种的方法,一种是检讨反省惭愧,能够知惭知愧这念心,好象金刚一样,能够破除无明烦恼;这知惭知愧是一种善法,但还不是真正的金刚智,属于金刚智的前方便。如何才能证到金刚智?时时刻刻惭愧忏悔,保持这念觉悟的心。这念心有善念、有恶念,初初要保持善念,不起恶念,达到这个境界,也必须要有智慧,这种智慧也可以说是一种金刚的智慧。如果人家说自己哪个地方不好,马上就能够检讨反省,瞋心很重,就修慈心观;如果是贪财,就修布施;如果是贪色,就修不净观来对治欲爱色爱,这也属于金刚智。如果人家说自己不好,马上就起无明,刚刚一动,这念心马上就觉知,人家说我是为我好,马上就把起无明这念心照住。所谓照,就是注意,注意起无明这念心。假使养成参禅的方法,就马上问一下:「谁?」这一问、一照,也是金刚智。所以金刚智,也有深有浅。相反地,别人说修行修了这么久,不但没有进步,还起瞋心、生无明,这样一定会堕入恶道。听了不但是不能接受,还认为是人家在挑毛病,心起无明,这就没有觉照的智慧心了。

  

  初初要能够觉察,发现到了烦恼,马上就照;照就是返照、注意。这注意、照破、转念,都属于金刚智。所谓转念,觉察到自己无明烦恼来了,不知道怎么处理,马上另外想一件事情,或者是念「阿弥陀佛」;或者是持咒、诵经,或者是想到六波罗蜜。这些都是一种前方便,达到最高的境界,金刚智就是正念。这念心有定力又有智慧,保持定慧不二这念心,就是金刚智时时刻刻现前了,这念心就是中道实相、就是菩提心、就是无住心。

  

  金刚智杵,是一个形容词。金刚杵,在古印度时代是一种武器,能够降伏魔障、怨贼,这里藉金刚杵加一个智…
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获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