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常经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代表这念智慧心如金刚杵一样,可以降伏魔障、烦恼,所以称为金刚智杵,而不是真正是一个金刚杵。密宗当中有铃、有杵,铃代表慈悲,杵代表智慧,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,就执着铃、杵,以为铃真正是能够召魂、召鬼。这里是用金刚杵来表法,铃、杵也是表法,就是看到铃,提醒自己时时刻刻要有大慈悲心;看到杵,提醒自己时时刻刻要有觉照心,照破烦恼。所以「金刚智杵」,智就是杵,形容这念智慧心能够破除怨贼。我们心当中有怨贼,外面也有怨贼,先要破除自心的怨贼,然后才能破除外面的怨贼。这念能观的智慧心要时时刻刻现前,如果不现前,就要诵经、念佛,把这念心收回来。先收心、摄心,只要心一动,马上就注意着它,把这念心依靠到一个定点,有了定才能起智照;有定又有照,就能够照破一切烦恼。

  

  如果智和定保养成功了,当下没有能照、所照,只有这念绝对的心、定慧不二的心,这才真正是金刚智杵,就能破邪山。邪山,就是邪见,邪见好象山一般坚固、一般大。心当中的邪见若没有破除,始终是不能入道。

  

  佛法讲因果通三世的道理,讲缘起性空、讲人人本具佛性,如果与这些道理相违背,就不是真正的道,这就是邪,要转过来不是简单的事情,因为固执己见,先入为主,就像山这样子坚固、不动,所以称为邪山。

  

  佛法上,有见惑、有思惑。如果破了见惑,也就是破除了邪知邪见的执着,就能证到初果罗汉。所以,不正的知见必须要破,不破不能与道相应。要破除邪知邪见,就是要把诸法缘起的智慧养成,知道世界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,这样就是正知见。有正知见就能了解诸法缘起、缘起性空的真理,这个知见、这个智慧现前,就能破除邪山,邪山就是指知见的执着。要证到「八辈上人能离染」,就要反照、思惟,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用现前这念智慧心来破除自己邪知邪见的执着。

  

  「永断无始相缠缚」,因为有金刚智杵,证到三昧境界,得到了正定,所以能够永断无始以来的业障、烦恼。在佛法里,把烦恼分成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。能够断除见思惑,就证阿罗汉果;断除尘沙惑,就能证菩萨的智慧;能够断除无明惑、无始无明,就能证到佛的智慧,称为三惑永断、二死永亡。所以阿罗汉以金刚智这念觉照心、定慧心,永断无始相缠缚,不是暂时伏惑,而是断惑。先伏后断,伏就像石头压草一样,把草压下不让它生长,如诵经、持戒,乃至于持咒、思惟佛法,时时把这念心靠到善法上面,慢慢时间一久,定就会现前,就能把平时的贪、瞋、痴烦恼伏下不动,不动并没有断烦恼,只是暂时把它伏下。而这里说的是永断,就是把见思二惑断的干干净净的。

  

  我们这念心是无始无终,烦恼是跟着我们过去迷惑的心而来的,所以烦恼执着,也是从过去到现在一直跟着我们,觉性与无明就像金和矿一样。因为金当中有矿,矿当中有金,矿是金里面含藏的渣滓,金矿是一体的;所以,菩提和烦恼,也是一体的,因此称它为无始。既然是一体的,如何断呢?佛性是本具、是无始无终,修行就如披沙炼金,把所有的执着,见惑、思惑,乃至于尘沙惑、无明惑,慢慢返照,最后得到金刚喻定。

  

  金刚喻定,又称无间定,无间是指当下定慧不二这念心,没有一点点空隙;就是这念心达到定的境界、达到绝对的境界,没有妄想,没有昏沉,好象是一盏明灯一样,时时刻刻现前,这念心养成了,像金刚一样,当中不夹杂、不间断。所以打坐修数息也好,修任何法门也好,要用功到绵绵密密,不夹杂、不间断,目的也是希望得到这念金刚的智慧,这念清净的心。这念清净心现前,好象烧香的香烟袅袅上升,当中没有一点点空隙。我们用这种智慧,慢慢烦恼稀薄,妄想、昏沉减少,这念清净心就会现前。清净心就是清清楚楚这念心,就是这念觉性,这念觉性就称为菩提自性。这念觉性虽然是本具的,但要慢慢养成;如果不养成,就达不到金刚智杵这种定慧,等到这念心达到了这个境界,就能够永断无始相缠缚。

  

  缠,就是缠缚、烦恼,好象天上的云一样,会遮蔽日光;我们心当中有所谓五盖、十缠等烦恼。这些烦恼把它浓缩起来,不外乎是贪瞋痴,再慢慢把它分析,就是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见,再把它细分开来,就成一百零八个烦恼,这些都是心中的贪瞋痴产生出来的。众生我执坚深,对一些事情产生执着,始终在心中环绕不停,缚得使身心都透不过气来,贪名的被名所缚,贪利的被利所缚,贪色的为色所缚,贪吃的为吃所缚,这些都是障碍,使身心不得自在。

  

  为了要追求名利财色,拼命想尽方法,不择手段,使整个身心都疲惫,乃至起惑造业,缚得不得自在,在六道当中轮回生死。人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,又有贫穷富贵、男女、高低、美丑、智愚,这些都不停地在心当中萦绕,缚得使自己得不到自在;如果再六根不全,就更伤心了,这是属于人道。假使堕入畜生道,为畜生道的身形等境界所缚;堕入饿鬼道,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业障,执着鬼道这一种身形;到天上享天福,又执着天上的境界;这都是束缚。

  

  缠和缚,都是指烦恼。佛经上说,证到果位,执着果位,就为果位所缚,称为法执,是二乘圣者的境界。众生有种种烦恼,为烦恼所缠缚。所以要想脱离缠缚的境界,必须要永断无始烦恼;要永断无始烦恼,就必须要修戒、修定,还要达到金刚智杵、金刚喻定的境界,才能够真正是三惑永断、二死永亡,能够达到这些境界,就是属于真圣众。由这些来说明我们归依僧宝,是修行的一个方向、归依的一种对象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一)940306

  

  

  

  「始从鹿苑至双林,随佛一代弘真教」,佛的教法从菩提树下成道、证果开始,然后在鹿野苑三转四谛度五比丘,释迦牟尼佛为佛宝、四谛为法宝、五比丘为僧宝,这是最初的三宝;然后经过四十九年,在娑罗双树示寂,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、弘法的历程。

  

  四十九年中除了讲四谛法门,当中也有菩萨乘,也有顿、渐。所以,古德智者大师,乃至华严宗,就把佛说法四十九年,依着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内容、教化的内涵分成五时:第一华严时、第二阿含时,或称为鹿苑时、第三方等时、第四般若时、第五法华涅槃时。「随佛一代弘真教」,这一代有总、有别,总就是从鹿野苑一直到双林,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。如果从这个总,然后各别从内容来分,就分成五时;如果是从教化众生的方法来分,有顿、渐、不定、秘密,称为化仪四教;如果从众生的根机来分,有藏、通、别、圆,称为化法四教。

  

  「真教」就是真实的教法。从鹿野苑到双林,这是一代时教,就是佛的弟子跟随着佛陀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,无论是总、是别,一代时教也好,乃至五个时期也好,所讲的法都是最真实,都是了生死、证菩提、证涅槃的法。在小乘教来讲,就是苦集灭道四谛,三转四谛,最后证到真空涅槃,这就是真教;如果是大乘、顿教来讲,就是中道实相。不管是大乘、是小乘,当中所说的道理都是最真实、最珍贵、最实际的一种教法,能够脱离生死、脱离三界,能够超凡成圣的教法,所以称为「随佛一代弘真教」。佛经上记载,佛的弟子有菩萨,还有比丘、比丘尼,乃至于天龙八部、人非人等,这些都是属于佛的弟子,但是真正经常跟随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人,就称为常随众。

  

  「各称本缘行化已」,各称本缘,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因缘和过去的愿行、慈悲、智慧和福德,每一个人有其度化的对象、度化的因缘,成就虽然是不一样,但是,最后都是得到解脱、证到涅槃,称为本生因缘。佛和弟子们过去有种种的因缘,一种是出世间的因缘,一种是世间上的因缘,一种是过去的愿行,过去发了大愿,要普度众生,乃至于要证到阿罗汉果。每个人的愿不一样,有的愿属于自利;有的不但要自利,自己得解脱,还要普度众生;更有的还要成就佛的智慧。「行化已」,行就是行持,化就是度化众生,这些全都达到了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,天魔就请佛入涅槃,说:「世尊,你过去所发的愿已经实现,现在已经证到无上菩提,应该要入涅槃了。」佛就说:「虽然是证到菩提涅槃,我过去还有愿行,要普度众生;过去的佛证到涅槃,还要使正法流布,还要四众弟子具足,现在,这些因缘还未成就,行化还未圆满,所以不能入涅槃。」等到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天魔又请佛入涅槃,说:「世尊!你说正法没有流布,四众弟子不具足,不能入涅槃。现在你已经证到菩提涅槃,正法已经流布,四众弟子也已经具足,应该入涅槃了。」所以,佛就宣布三个月后入涅槃,这就是本缘行化已。

  

  舍利弗,一听说释迦牟尼佛要入涅槃,觉得身为佛的弟子,不忍心看到世尊入涅槃,自己就先入涅槃,这都是个人自己的心愿,所以,每个人有不一样的心愿。像目连尊者,专门以神通来普度众生,所以每个人的慈悲、智慧、禅定、福德因缘,和过去的愿行都不同,所以这一生的因缘也都不同。虽然不同,但最后自己过去的愿行已经圆满了,没有得度的已经种了善根,得度的已经是出了三界、证涅槃了;像现在受了三归依的人,虽然是没有得度,将来弥勒佛出世的第二个法会,就是度现在受过三归依的人都成道证果。所以,佛也好、佛的弟子也好,过去的愿行、因缘通通是圆满了,佛的弟子最后全部被授记成就佛果,所以说「各称本缘行化已」。

  

  「灰身灭智寂无生」,身有色身和法身,证到阿罗汉果,不是以地水…
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获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