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火风四大为身,而是以所成就的五分法身: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为身,所以证到五分法身,就能成就阿罗汉的功德。最后要灰身灭智寂无生、要入涅槃,阿罗汉的涅槃有: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。有余涅槃就是还有余报,余报就是还有这个身体,身体就是余、剩余;这个身体要吃、要穿、要住,这还是烦恼,所以称为「有余」。虽然身体是有余,可是心已经得到解脱,心是无余;心当中漏尽了烦恼,以戒为身、以定为身、以慧为身、以解脱为身、以解脱知见为身。所以,证到阿罗汉者,这念心是安住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上。不像凡夫执着身体为身,有了一点小病就不能忍,执着这个身形,就称为众生,就称为我执。因为阿罗汉已经破了我执,证到五分法身,所以以五分法身为身。虽然是以五分法身为身,但是还是离不开色身,还是要吃、要住;除非入定,在定当中就不用吃、不用喝;一出定,还是离不开地水火风四大,离不开衣食住行,这在佛法称为俗谛。
阿罗汉如果认为已没有度世因缘,不须再住世,便会灰身泯智,入无余涅槃。所以阿罗汉最后,以能观之智,发出三昧真火把色身烧掉。灰身,就是烧毁戒身、定身、解脱身和解脱知见的半分身,泯智则烧掉慧身和解脱知见所剩的半分身,五分法身全都灭掉,入到涅槃里,入到真空当中,寂然不动,到达不生不灭,永远不来三界。
禅宗二祖阿难尊者住世弘扬佛法时,有一天在路上听到一位沙门在诵:「若人生百岁,不见水老鹤,不如生一日,而得睹见之。」阿难尊者一听,知道这位沙门诵错了,就说:这位大德你念错了,应该是「若人生百岁,不解生灭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。」生灭法就属于无常,不知道无常苦空的道理,就不知道要用功、修行;知道无常苦空的道理,知道人命无常就在呼吸间而已,就会赶快用功,因为今生不修善法,没有福报,不修智慧,得不到解脱。
佛法告诉我们,修行要从三方面努力,第一、要修福德,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度一切众生,无众生不度;这就是福德。第二、要修智慧,要博学多闻,增长智慧。第三、要打坐修定。为什么要这样修?因为无常一到,不管贫穷富贵,什么人都一样会死亡,懂得无常,才知道要出三界、了生死,才知道修因证果。所以,「若人生百岁,不解生灭法,」假使不知道世界有成住坏空,到最后都要归于毁灭,就会想征服世界、统一世界,就会有战争发生;不知道人有生老病死,就会执着色身为实有,执着色身很窈窕、很健康,就产生了我执;执着外面的财富为实有,就会有斗争,假使懂得无常,沧海桑田,人最后全都是黄土一抔,把这些问题想透了,就会退一步想。心有生住异灭,人有生老病死,世界有成住坏空,所以从内至外,都是无常、都是空。知道这些道理,才好发出离心、发菩提心,才好超凡入圣,证到不生不灭的果报。
社会上有些人混混沌沌、懵懵懂懂度过一生,就是不知道生灭法。「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」,如果忽然知道这些道理,知道人生的真理,心就有所安住,能得到解脱,就已经心满意足了,如同孔子所说: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!」也就是说,早上听闻了妙道,晚上即便死了也很值得。所以,阿难尊者就告诉这位沙门,应该是「若人生百岁,不解生灭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」才是正确的,这是过去佛一直传流下来的,应该把这个法好好地受持读诵。
这位沙门回去就告诉他的师父,说:「阿难尊者说,师父传授的是错误的,他的法才是正确。」这位师父一听就生无明、起烦恼,告诉徒弟说:「阿难尊者实在是老朽不堪,老胡涂了,我这个才是正确的,你还是念我教的。」第二天这位沙门又再念错的。阿难尊者又从这里过路,就问:「这位大德,昨天已告诉你念错了,我所告诉你的是过去佛传下来的真理,只要懂得这一句话,就能成道证果。」沙门就说:「我师父说,你年纪大了,老朽不堪,是你记错了,我师父说的才是对的。」
阿难尊者已经证到阿罗汉果,还遭毁谤、污辱,毁谤、污辱圣者是很大的罪过;阿难尊者看到这种情形,觉得住在世间不但得不到利益,还引起众生的毁谤讥嫌,使众生堕入恶道。所以阿难尊者决定要入涅槃,于是通知所有的文武百官,及佛教的信众,说:明天要在恒河边入涅槃。阿难尊者已经证到五分法身、证到涅槃,可是还有色身的存在,就称为有余涅槃。
到了第二天,恒河两边的信众都来送阿难尊者入涅槃,同时也希望得到阿难尊者的舍利供养,以增加福德。阿难尊者看到两岸的人全都到齐了,就以神足通跳到恒河上空,先现四威仪神通,空中行、空中立、空中卧、空中坐;然后现十八种神通,身上出水、身下出火、火中有水、水中有火,现种种神通令众生增加对佛法的信心,用这一念金刚智、能观的这念智慧心,发出三昧真火把色身烧掉,此时舍利像雨一般落到两岸,留为人间的福田。最后色身、五分法身都不存在,心入到真空涅槃,这就称为无余涅槃。
上述的涅槃是指声闻乘、缘觉乘的涅槃。涅槃是寂静的意思,而大乘涅槃不是灰身泯智后才能入涅槃;而是心保持定慧、安住在实相就是涅槃,这是最高的涅槃,也就是行住坐卧都是在涅槃当中。
八辈是指小乘的圣者有八个层次,当中最高的就是阿罗汉。阿罗汉漏尽见惑和思惑,证有余涅槃,最后,各称本缘行化已,自己的愿行满足、责任尽了,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因缘了,应该度的已经度了,没有得度的已经种善根了,所以最后「灰身灭智寂无生」,入到无余涅槃,永出三界轮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二)940313
总归依三宝
稽首总敬三宝尊,是谓正因能普济,生死迷愚镇沉溺,咸令出离至菩提。
这一段是总请、总敬,前面是别请佛、法、僧。别请以后,还要总启请佛法僧三宝慈悲加被。佛法都是以三为根本,所谓三番羯磨、三归依。所以礼请一位最尊最贵的尊客,请一次,可能不礼貌,请第二次,再请一次,这表示我们的至诚。这里启请,一共是四次,所谓三催四请,表示这念心达到最高的至诚境界,这位尊客一定会到,所谓人有诚心,佛有感应,所以别敬之后,再接着总敬。礼请三宝,一来是忏悔,二来是恭请三宝慈悲证明、慈悲加被、慈悲护念。
「三宝尊」,三宝分为别体三宝、一体三宝、住持三宝。「别体三宝」就是佛法僧各别不同,佛是佛、法是法、僧是僧,各有各的功德,各有各的独立精神和体用,称为别体三宝。别体三宝分为大乘三宝、小乘三宝。大乘三宝,以佛的三身——法身、报身、化身为「佛宝」;以六波罗蜜为「法宝」;以初地至十地的十圣为「僧宝」。小乘三宝,是以丈六之化身佛为佛宝;四谛、十二因缘法为法宝;声闻、缘觉为僧宝。最原始的三宝,即是释迦牟尼佛为佛宝,四谛法门为法宝,五比丘为僧宝。
「一体三宝」,又名同体三宝。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,都圆具三宝之义。虽然是佛法僧三宝,其实心体是一个,都具有觉照、轨持及和合之义。「佛宝」圆具佛法僧三宝——人人都有本具佛性,就应观照自己的烦恼,修善断恶,能知修善断恶的心就是觉照,能觉的这念心就是佛宝,禅宗称为智慧佛。智慧佛能照见一切法空,照见自性本具一切功德,所以这念心具足一切万法,一切法不离自心,即是法宝。时时刻刻心能作主,身、口、意三业不造生死业,证到能所一如的境界,心和合无违诤,自性僧宝便得现前。
「法宝」圆具佛法僧三宝——佛的法身,为佛宝;以不生不灭、真空之法来修行,返照自心、观空破执,最后能所相应,证到了这念寂灭的心,即为僧宝。这样就称为同体三宝。法当中有觉性,有轨持,也有和合;僧当中也具有觉性,具有轨持,也具所依之法,得以出三界、证涅槃,就是法宝。「僧宝」圆具佛法僧三宝——能观的智慧心即是佛宝。这念心了了分明、舍恶向善,具有这种轨则即是法宝。能够遵守六和敬,即是僧宝。所以三位一体,每一宝当中都具足三宝。实则三宝不离自心,契悟自性三宝,进而体达这念心圆具佛法僧三宝的功德、智慧、作用,互相融摄无碍,即为一体三宝的意义。
「住持三宝」,是指佛入灭后,住持于世间普度众生的三宝。小乘虽然具足有三宝,可是释尊和五比丘已经入涅槃,现在所剩的只有法宝和清净僧宝,所以真正能够普度众生的,在目前是住持三宝,住持佛法,使佛法常住世间。佛宝就是佛像,有泥塑、纸绘,乃至于铜铸、玉雕、石雕、木雕的佛像为佛宝;法宝,指佛陀一代时教所宣说的法。佛灭后,由弟子结集成经藏、律藏、论藏三藏经典;僧宝,即受持戒律的清净福田僧。这样有佛、法、僧三宝,在这里弘扬佛法,自利利他,就称为住持三宝。以上就是三宝的道理和类别。真正归依三宝,就是正因,否则成了邪因。邪因邪缘,始终是没有办法成正觉。这里所说的住持三宝、一体三宝,就是正因。
「三宝尊」,为什么三宝是最尊最贵?见佛得度的根机,一见到佛,佛说「善来比丘,须发自落,袈裟着身」,就成道证果;即使今生不能得度,见到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在八识田中就永为道种,这就是佛宝的可贵!佛,有无量的智慧、神通,还有十力、四无畏、十八不共法,这样一位最尊最贵的圣者,所以是宝。再其次,佛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三惑漏尽,三智圆明,世间上没有任何人能够超得过佛陀,所以是宝。世间上的金银财宝,不管有多少,总是有个数目,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