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火風四大爲身,而是以所成就的五分法身: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爲身,所以證到五分法身,就能成就阿羅漢的功德。最後要灰身滅智寂無生、要入涅槃,阿羅漢的涅槃有: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。有余涅槃就是還有余報,余報就是還有這個身體,身體就是余、剩余;這個身體要吃、要穿、要住,這還是煩惱,所以稱爲「有余」。雖然身體是有余,可是心已經得到解脫,心是無余;心當中漏盡了煩惱,以戒爲身、以定爲身、以慧爲身、以解脫爲身、以解脫知見爲身。所以,證到阿羅漢者,這念心是安住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上。不像凡夫執著身體爲身,有了一點小病就不能忍,執著這個身形,就稱爲衆生,就稱爲我執。因爲阿羅漢已經破了我執,證到五分法身,所以以五分法身爲身。雖然是以五分法身爲身,但是還是離不開色身,還是要吃、要住;除非入定,在定當中就不用吃、不用喝;一出定,還是離不開地水火風四大,離不開衣食住行,這在佛法稱爲俗谛。
阿羅漢如果認爲已沒有度世因緣,不須再住世,便會灰身泯智,入無余涅槃。所以阿羅漢最後,以能觀之智,發出叁昧真火把色身燒掉。灰身,就是燒毀戒身、定身、解脫身和解脫知見的半分身,泯智則燒掉慧身和解脫知見所剩的半分身,五分法身全都滅掉,入到涅槃裏,入到真空當中,寂然不動,到達不生不滅,永遠不來叁界。
禅宗二祖阿難尊者住世弘揚佛法時,有一天在路上聽到一位沙門在誦:「若人生百歲,不見水老鶴,不如生一日,而得睹見之。」阿難尊者一聽,知道這位沙門誦錯了,就說:這位大德你念錯了,應該是「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。」生滅法就屬于無常,不知道無常苦空的道理,就不知道要用功、修行;知道無常苦空的道理,知道人命無常就在呼吸間而已,就會趕快用功,因爲今生不修善法,沒有福報,不修智慧,得不到解脫。
佛法告訴我們,修行要從叁方面努力,第一、要修福德,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度一切衆生,無衆生不度;這就是福德。第二、要修智慧,要博學多聞,增長智慧。第叁、要打坐修定。爲什麼要這樣修?因爲無常一到,不管貧窮富貴,什麼人都一樣會死亡,懂得無常,才知道要出叁界、了生死,才知道修因證果。所以,「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」假使不知道世界有成住壞空,到最後都要歸于毀滅,就會想征服世界、統一世界,就會有戰爭發生;不知道人有生老病死,就會執著色身爲實有,執著色身很窈窕、很健康,就産生了我執;執著外面的財富爲實有,就會有鬥爭,假使懂得無常,滄海桑田,人最後全都是黃土一抔,把這些問題想透了,就會退一步想。心有生住異滅,人有生老病死,世界有成住壞空,所以從內至外,都是無常、都是空。知道這些道理,才好發出離心、發菩提心,才好超凡入聖,證到不生不滅的果報。
社會上有些人混混沌沌、懵懵懂懂度過一生,就是不知道生滅法。「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」,如果忽然知道這些道理,知道人生的真理,心就有所安住,能得到解脫,就已經心滿意足了,如同孔子所說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!」也就是說,早上聽聞了妙道,晚上即便死了也很值得。所以,阿難尊者就告訴這位沙門,應該是「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」才是正確的,這是過去佛一直傳流下來的,應該把這個法好好地受持讀誦。
這位沙門回去就告訴他的師父,說:「阿難尊者說,師父傳授的是錯誤的,他的法才是正確。」這位師父一聽就生無明、起煩惱,告訴徒弟說:「阿難尊者實在是老朽不堪,老胡塗了,我這個才是正確的,你還是念我教的。」第二天這位沙門又再念錯的。阿難尊者又從這裏過路,就問:「這位大德,昨天已告訴你念錯了,我所告訴你的是過去佛傳下來的真理,只要懂得這一句話,就能成道證果。」沙門就說:「我師父說,你年紀大了,老朽不堪,是你記錯了,我師父說的才是對的。」
阿難尊者已經證到阿羅漢果,還遭毀謗、汙辱,毀謗、汙辱聖者是很大的罪過;阿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,覺得住在世間不但得不到利益,還引起衆生的毀謗譏嫌,使衆生墮入惡道。所以阿難尊者決定要入涅槃,于是通知所有的文武百官,及佛教的信衆,說:明天要在恒河邊入涅槃。阿難尊者已經證到五分法身、證到涅槃,可是還有色身的存在,就稱爲有余涅槃。
到了第二天,恒河兩邊的信衆都來送阿難尊者入涅槃,同時也希望得到阿難尊者的舍利供養,以增加福德。阿難尊者看到兩岸的人全都到齊了,就以神足通跳到恒河上空,先現四威儀神通,空中行、空中立、空中臥、空中坐;然後現十八種神通,身上出水、身下出火、火中有水、水中有火,現種種神通令衆生增加對佛法的信心,用這一念金剛智、能觀的這念智慧心,發出叁昧真火把色身燒掉,此時舍利像雨一般落到兩岸,留爲人間的福田。最後色身、五分法身都不存在,心入到真空涅槃,這就稱爲無余涅槃。
上述的涅槃是指聲聞乘、緣覺乘的涅槃。涅槃是寂靜的意思,而大乘涅槃不是灰身泯智後才能入涅槃;而是心保持定慧、安住在實相就是涅槃,這是最高的涅槃,也就是行住坐臥都是在涅槃當中。
八輩是指小乘的聖者有八個層次,當中最高的就是阿羅漢。阿羅漢漏盡見惑和思惑,證有余涅槃,最後,各稱本緣行化已,自己的願行滿足、責任盡了,在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因緣了,應該度的已經度了,沒有得度的已經種善根了,所以最後「灰身滅智寂無生」,入到無余涅槃,永出叁界輪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二)940313
總歸依叁寶
稽首總敬叁寶尊,是謂正因能普濟,生死迷愚鎮沈溺,鹹令出離至菩提。
這一段是總請、總敬,前面是別請佛、法、僧。別請以後,還要總啓請佛法僧叁寶慈悲加被。佛法都是以叁爲根本,所謂叁番羯磨、叁歸依。所以禮請一位最尊最貴的尊客,請一次,可能不禮貌,請第二次,再請一次,這表示我們的至誠。這裏啓請,一共是四次,所謂叁催四請,表示這念心達到最高的至誠境界,這位尊客一定會到,所謂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,所以別敬之後,再接著總敬。禮請叁寶,一來是忏悔,二來是恭請叁寶慈悲證明、慈悲加被、慈悲護念。
「叁寶尊」,叁寶分爲別體叁寶、一體叁寶、住持叁寶。「別體叁寶」就是佛法僧各別不同,佛是佛、法是法、僧是僧,各有各的功德,各有各的獨立精神和體用,稱爲別體叁寶。別體叁寶分爲大乘叁寶、小乘叁寶。大乘叁寶,以佛的叁身——法身、報身、化身爲「佛寶」;以六波羅蜜爲「法寶」;以初地至十地的十聖爲「僧寶」。小乘叁寶,是以丈六之化身佛爲佛寶;四谛、十二因緣法爲法寶;聲聞、緣覺爲僧寶。最原始的叁寶,即是釋迦牟尼佛爲佛寶,四谛法門爲法寶,五比丘爲僧寶。
「一體叁寶」,又名同體叁寶。意謂叁寶中的每一寶,都圓具叁寶之義。雖然是佛法僧叁寶,其實心體是一個,都具有覺照、軌持及和合之義。「佛寶」圓具佛法僧叁寶——人人都有本具佛性,就應觀照自己的煩惱,修善斷惡,能知修善斷惡的心就是覺照,能覺的這念心就是佛寶,禅宗稱爲智慧佛。智慧佛能照見一切法空,照見自性本具一切功德,所以這念心具足一切萬法,一切法不離自心,即是法寶。時時刻刻心能作主,身、口、意叁業不造生死業,證到能所一如的境界,心和合無違诤,自性僧寶便得現前。
「法寶」圓具佛法僧叁寶——佛的法身,爲佛寶;以不生不滅、真空之法來修行,返照自心、觀空破執,最後能所相應,證到了這念寂滅的心,即爲僧寶。這樣就稱爲同體叁寶。法當中有覺性,有軌持,也有和合;僧當中也具有覺性,具有軌持,也具所依之法,得以出叁界、證涅槃,就是法寶。「僧寶」圓具佛法僧叁寶——能觀的智慧心即是佛寶。這念心了了分明、舍惡向善,具有這種軌則即是法寶。能夠遵守六和敬,即是僧寶。所以叁位一體,每一寶當中都具足叁寶。實則叁寶不離自心,契悟自性叁寶,進而體達這念心圓具佛法僧叁寶的功德、智慧、作用,互相融攝無礙,即爲一體叁寶的意義。
「住持叁寶」,是指佛入滅後,住持于世間普度衆生的叁寶。小乘雖然具足有叁寶,可是釋尊和五比丘已經入涅槃,現在所剩的只有法寶和清淨僧寶,所以真正能夠普度衆生的,在目前是住持叁寶,住持佛法,使佛法常住世間。佛寶就是佛像,有泥塑、紙繪,乃至于銅鑄、玉雕、石雕、木雕的佛像爲佛寶;法寶,指佛陀一代時教所宣說的法。佛滅後,由弟子結集成經藏、律藏、論藏叁藏經典;僧寶,即受持戒律的清淨福田僧。這樣有佛、法、僧叁寶,在這裏弘揚佛法,自利利他,就稱爲住持叁寶。以上就是叁寶的道理和類別。真正歸依叁寶,就是正因,否則成了邪因。邪因邪緣,始終是沒有辦法成正覺。這裏所說的住持叁寶、一體叁寶,就是正因。
「叁寶尊」,爲什麼叁寶是最尊最貴?見佛得度的根機,一見到佛,佛說「善來比丘,須發自落,袈裟著身」,就成道證果;即使今生不能得度,見到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在八識田中就永爲道種,這就是佛寶的可貴!佛,有無量的智慧、神通,還有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,這樣一位最尊最貴的聖者,所以是寶。再其次,佛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叁惑漏盡,叁智圓明,世間上沒有任何人能夠超得過佛陀,所以是寶。世間上的金銀財寶,不管有多少,總是有個數目,…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