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代表這念智慧心如金剛杵一樣,可以降伏魔障、煩惱,所以稱爲金剛智杵,而不是真正是一個金剛杵。密宗當中有鈴、有杵,鈴代表慈悲,杵代表智慧,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,就執著鈴、杵,以爲鈴真正是能夠召魂、召鬼。這裏是用金剛杵來表法,鈴、杵也是表法,就是看到鈴,提醒自己時時刻刻要有大慈悲心;看到杵,提醒自己時時刻刻要有覺照心,照破煩惱。所以「金剛智杵」,智就是杵,形容這念智慧心能夠破除怨賊。我們心當中有怨賊,外面也有怨賊,先要破除自心的怨賊,然後才能破除外面的怨賊。這念能觀的智慧心要時時刻刻現前,如果不現前,就要誦經、念佛,把這念心收回來。先收心、攝心,只要心一動,馬上就注意著它,把這念心依靠到一個定點,有了定才能起智照;有定又有照,就能夠照破一切煩惱。

  

  如果智和定保養成功了,當下沒有能照、所照,只有這念絕對的心、定慧不二的心,這才真正是金剛智杵,就能破邪山。邪山,就是邪見,邪見好象山一般堅固、一般大。心當中的邪見若沒有破除,始終是不能入道。

  

  佛法講因果通叁世的道理,講緣起性空、講人人本具佛性,如果與這些道理相違背,就不是真正的道,這就是邪,要轉過來不是簡單的事情,因爲固執己見,先入爲主,就像山這樣子堅固、不動,所以稱爲邪山。

  

  佛法上,有見惑、有思惑。如果破了見惑,也就是破除了邪知邪見的執著,就能證到初果羅漢。所以,不正的知見必須要破,不破不能與道相應。要破除邪知邪見,就是要把諸法緣起的智慧養成,知道世界是因緣和合所産生的,這樣就是正知見。有正知見就能了解諸法緣起、緣起性空的真理,這個知見、這個智慧現前,就能破除邪山,邪山就是指知見的執著。要證到「八輩上人能離染」,就要反照、思惟,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用現前這念智慧心來破除自己邪知邪見的執著。

  

  「永斷無始相纏縛」,因爲有金剛智杵,證到叁昧境界,得到了正定,所以能夠永斷無始以來的業障、煩惱。在佛法裏,把煩惱分成見惑、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。能夠斷除見思惑,就證阿羅漢果;斷除塵沙惑,就能證菩薩的智慧;能夠斷除無明惑、無始無明,就能證到佛的智慧,稱爲叁惑永斷、二死永亡。所以阿羅漢以金剛智這念覺照心、定慧心,永斷無始相纏縛,不是暫時伏惑,而是斷惑。先伏後斷,伏就像石頭壓草一樣,把草壓下不讓它生長,如誦經、持戒,乃至于持咒、思惟佛法,時時把這念心靠到善法上面,慢慢時間一久,定就會現前,就能把平時的貪、瞋、癡煩惱伏下不動,不動並沒有斷煩惱,只是暫時把它伏下。而這裏說的是永斷,就是把見思二惑斷的幹幹淨淨的。

  

  我們這念心是無始無終,煩惱是跟著我們過去迷惑的心而來的,所以煩惱執著,也是從過去到現在一直跟著我們,覺性與無明就像金和礦一樣。因爲金當中有礦,礦當中有金,礦是金裏面含藏的渣滓,金礦是一體的;所以,菩提和煩惱,也是一體的,因此稱它爲無始。既然是一體的,如何斷呢?佛性是本具、是無始無終,修行就如披沙煉金,把所有的執著,見惑、思惑,乃至于塵沙惑、無明惑,慢慢返照,最後得到金剛喻定。

  

  金剛喻定,又稱無間定,無間是指當下定慧不二這念心,沒有一點點空隙;就是這念心達到定的境界、達到絕對的境界,沒有妄想,沒有昏沈,好象是一盞明燈一樣,時時刻刻現前,這念心養成了,像金剛一樣,當中不夾雜、不間斷。所以打坐修數息也好,修任何法門也好,要用功到綿綿密密,不夾雜、不間斷,目的也是希望得到這念金剛的智慧,這念清淨的心。這念清淨心現前,好象燒香的香煙袅袅上升,當中沒有一點點空隙。我們用這種智慧,慢慢煩惱稀薄,妄想、昏沈減少,這念清淨心就會現前。清淨心就是清清楚楚這念心,就是這念覺性,這念覺性就稱爲菩提自性。這念覺性雖然是本具的,但要慢慢養成;如果不養成,就達不到金剛智杵這種定慧,等到這念心達到了這個境界,就能夠永斷無始相纏縛。

  

  纏,就是纏縛、煩惱,好象天上的雲一樣,會遮蔽日光;我們心當中有所謂五蓋、十纏等煩惱。這些煩惱把它濃縮起來,不外乎是貪瞋癡,再慢慢把它分析,就是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,再把它細分開來,就成一百零八個煩惱,這些都是心中的貪瞋癡産生出來的。衆生我執堅深,對一些事情産生執著,始終在心中環繞不停,縛得使身心都透不過氣來,貪名的被名所縛,貪利的被利所縛,貪色的爲色所縛,貪吃的爲吃所縛,這些都是障礙,使身心不得自在。

  

  爲了要追求名利財色,拼命想盡方法,不擇手段,使整個身心都疲憊,乃至起惑造業,縛得不得自在,在六道當中輪回生死。人有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,又有貧窮富貴、男女、高低、美醜、智愚,這些都不停地在心當中萦繞,縛得使自己得不到自在;如果再六根不全,就更傷心了,這是屬于人道。假使墮入畜生道,爲畜生道的身形等境界所縛;墮入餓鬼道,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業障,執著鬼道這一種身形;到天上享天福,又執著天上的境界;這都是束縛。

  

  纏和縛,都是指煩惱。佛經上說,證到果位,執著果位,就爲果位所縛,稱爲法執,是二乘聖者的境界。衆生有種種煩惱,爲煩惱所纏縛。所以要想脫離纏縛的境界,必須要永斷無始煩惱;要永斷無始煩惱,就必須要修戒、修定,還要達到金剛智杵、金剛喻定的境界,才能夠真正是叁惑永斷、二死永亡,能夠達到這些境界,就是屬于真聖衆。由這些來說明我們歸依僧寶,是修行的一個方向、歸依的一種對象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一)940306

  

  

  

  「始從鹿苑至雙林,隨佛一代弘真教」,佛的教法從菩提樹下成道、證果開始,然後在鹿野苑叁轉四谛度五比丘,釋迦牟尼佛爲佛寶、四谛爲法寶、五比丘爲僧寶,這是最初的叁寶;然後經過四十九年,在娑羅雙樹示寂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、弘法的曆程。

  

  四十九年中除了講四谛法門,當中也有菩薩乘,也有頓、漸。所以,古德智者大師,乃至華嚴宗,就把佛說法四十九年,依著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內容、教化的內涵分成五時:第一華嚴時、第二阿含時,或稱爲鹿苑時、第叁方等時、第四般若時、第五法華涅槃時。「隨佛一代弘真教」,這一代有總、有別,總就是從鹿野苑一直到雙林,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叁百余會。如果從這個總,然後各別從內容來分,就分成五時;如果是從教化衆生的方法來分,有頓、漸、不定、秘密,稱爲化儀四教;如果從衆生的根機來分,有藏、通、別、圓,稱爲化法四教。

  

  「真教」就是真實的教法。從鹿野苑到雙林,這是一代時教,就是佛的弟子跟隨著佛陀弘揚佛法、普度衆生,無論是總、是別,一代時教也好,乃至五個時期也好,所講的法都是最真實,都是了生死、證菩提、證涅槃的法。在小乘教來講,就是苦集滅道四谛,叁轉四谛,最後證到真空涅槃,這就是真教;如果是大乘、頓教來講,就是中道實相。不管是大乘、是小乘,當中所說的道理都是最真實、最珍貴、最實際的一種教法,能夠脫離生死、脫離叁界,能夠超凡成聖的教法,所以稱爲「隨佛一代弘真教」。佛經上記載,佛的弟子有菩薩,還有比丘、比丘尼,乃至于天龍八部、人非人等,這些都是屬于佛的弟子,但是真正經常跟隨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人,就稱爲常隨衆。

  

  「各稱本緣行化已」,各稱本緣,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因緣和過去的願行、慈悲、智慧和福德,每一個人有其度化的對象、度化的因緣,成就雖然是不一樣,但是,最後都是得到解脫、證到涅槃,稱爲本生因緣。佛和弟子們過去有種種的因緣,一種是出世間的因緣,一種是世間上的因緣,一種是過去的願行,過去發了大願,要普度衆生,乃至于要證到阿羅漢果。每個人的願不一樣,有的願屬于自利;有的不但要自利,自己得解脫,還要普度衆生;更有的還要成就佛的智慧。「行化已」,行就是行持,化就是度化衆生,這些全都達到了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,天魔就請佛入涅槃,說:「世尊,你過去所發的願已經實現,現在已經證到無上菩提,應該要入涅槃了。」佛就說:「雖然是證到菩提涅槃,我過去還有願行,要普度衆生;過去的佛證到涅槃,還要使正法流布,還要四衆弟子具足,現在,這些因緣還未成就,行化還未圓滿,所以不能入涅槃。」等到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天魔又請佛入涅槃,說:「世尊!你說正法沒有流布,四衆弟子不具足,不能入涅槃。現在你已經證到菩提涅槃,正法已經流布,四衆弟子也已經具足,應該入涅槃了。」所以,佛就宣布叁個月後入涅槃,這就是本緣行化已。

  

  舍利弗,一聽說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,覺得身爲佛的弟子,不忍心看到世尊入涅槃,自己就先入涅槃,這都是個人自己的心願,所以,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心願。像目連尊者,專門以神通來普度衆生,所以每個人的慈悲、智慧、禅定、福德因緣,和過去的願行都不同,所以這一生的因緣也都不同。雖然不同,但最後自己過去的願行已經圓滿了,沒有得度的已經種了善根,得度的已經是出了叁界、證涅槃了;像現在受了叁歸依的人,雖然是沒有得度,將來彌勒佛出世的第二個法會,就是度現在受過叁歸依的人都成道證果。所以,佛也好、佛的弟子也好,過去的願行、因緣通通是圓滿了,佛的弟子最後全部被授記成就佛果,所以說「各稱本緣行化已」。

  

  「灰身滅智寂無生」,身有色身和法身,證到阿羅漢果,不是以地水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