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」。當時釋迦牟尼佛普度衆生,有很多衆生都是最不容易度化的,一種是欲界衆生難化,色界天上的衆生也難化,其次是毀謗大乘佛法,再其次是五逆十惡,乃至于闡提這些,都是很難度化的。但是佛住世時,「難化之徒」也已經度化了,使他們能夠調順。例如佛經中記載鴦掘摩羅,是個魔王,佛也把他度化了;另外犯五逆的提婆達多,佛還是把他度化了;不孝的阿阇世王也度化了;起初羅【目+侯】羅也是很調皮,佛用很簡單的譬喻也把他度化了;難陀喜歡貪色,佛就用方便的方法,把他帶到天上、地獄,結果也把難陀度化了;像周利盤陀伽如此笨的人,也把他度化了;還有羅剎鬼子母、大鵬金翅鳥,也都度化了。佛經裏記載,佛在天上、人間、乃至于畜生道、地獄道,度種種難化之徒。在佛陀時代,無論是天上的魔、再頑皮難調的衆生,都把他們度化了,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議的。
佛那個時候能夠調順一切惡性、難化之徒,佛法來到中國,也一樣能夠調伏反對佛法的人。例如曆史上記載,蕅益大師、印光大師,還有一些儒家學者、乃至于受了韓愈思想影響的人,都排斥佛教,乃至于毀謗佛;最後看了佛經,知道是自己造作了深重業障,慚愧忏悔,最後出家修行,就證明難化之徒都能夠調順。所以佛法不但是自利,又能利他。
「隨機引導非強力」,佛法是隨著一切因緣來引導,而不是勉強。有些宗教認爲不服我者,就要遭毀滅,這就不是隨機引導,這種想法都是錯誤、都不慈悲,也沒有真正的真理。佛法是「隨機引導」,「機」就是衆生的根機,佛法度衆生是上根、中根先度,下根後度,沒有根機的爲他種善根,准備未來得度,就是准備彌勒菩薩成佛時才度。現在跟佛有緣,授了叁歸就是種點善根,因叁歸的功德慢慢在八識田中熏修,一直到彌勒菩薩出世,龍華叁會的第二個法會,就能成道,這就是隨機。隨機就是隨著衆生的因緣,但是必須要開種種方便,所謂「善開方便門,安住大乘心」,度衆生就好象采果子一樣,果子熟的先采,後熟的後采,也就是說,根機成熟的先度,沒因緣得度的,先爲他種個善根,不能勉強。這樣子普度衆生,自然而然就能夠「水到渠成」。所以現在要流通佛法,可以寫個標語來跟衆生結善緣、種種子;去禮觀音菩薩,讓觀音菩薩跟他種個善根,這就是「隨機引導」。佛已經做到了,能夠自利、又能夠利他,又能夠叁覺圓滿,所以我們要「稽首歸依無上士」,佛有這樣的智慧、慈悲、功德,實在是堪爲人天師,要「稽首歸依無上士」的道理就在這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)940227
歸依僧寶
稽首歸依真聖衆,八輩上人能離染,金剛智杵破邪山,永斷無始相纏縛。
始從鹿苑至雙林,隨佛一代弘真教,各稱本緣行化已,灰身滅智寂無生。
前面是啓請佛寶和法寶,現在這一段是啓請僧寶,禮請、恭敬、贊歎僧寶,祈求僧寶加被,來消除業障;同時,也讓我們知道如何能夠成爲真聖衆,自己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、學習、熏修,最後是修證,自己也要成爲真聖衆,目的、道理是在這裏。
「稽首歸依真聖衆」,稽首是最恭敬、最虔誠的禮,所謂五體投地禮。用至誠恭敬的頭部來頂禮佛足,兩手翻掌,禮請世尊、禮請法寶、禮請僧寶。這裏是用最恭敬的五體投地禮,禮請僧寶,兩個手掌接著僧寶的足,虔誠、忏悔、恭敬真聖衆,希望僧寶慈光加被。
所謂真聖衆,就是斷惑證真的聖者。什麼人能夠斷惑證真呢?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都能夠斷惑,都可以稱爲真聖衆;當中唯獨證到四果的聖者,斷盡叁界當中的見惑和思惑,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漏,證到真空涅槃。聖,是一個最高的境界,是通達無礙的意思;衆,就是衆多,在佛法上,叁個人稱爲僧衆。「稽首歸依真聖衆」,就是頂禮叁人以上的僧寶。
歸依,歸是歸向,依是依靠。一般的衆生顛倒、迷惘,不知道歸依叁寶,歸依的方向錯誤,歸向到財色名食睡上,就會迷失本心,就會墮落。一般人不外乎是追逐名利財色,就會起惑造業,將來就要受輪回苦。這裏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就是以佛、法、僧爲依靠;以佛、法、僧爲師。藉由外面的叁寶來返照自心,歸依當下這念心,這就真正是歸依了。
要想出離叁界、超凡入聖,就必須歸依叁寶,歸依世間上的善法,依靠出世間的真理;出世間的真理就是經藏、律藏、論藏,這裏所依靠的是四谛法門、是八正道,由法來返照本心,安住本心,這就是真正的歸依。本心要時時刻刻安住在戒、定、慧上,乃至于六波羅蜜上;具體的說,就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死、念天。所謂念,就是心念,心靠到一個地方,專注到一個地方,心就能得到安定。心靠到善法,心就是光明;心靠到戒定慧上,心就能得到解脫,這就是真正的歸依。能夠依靠到大善知識、依靠到僧寶,最後就能夠得到解脫,成道證果,斷惑證真,所以稱爲歸依真聖衆。
哪些屬于真聖衆?這裏就作了具體的解釋:「八輩上人能離染」。「八輩」,八是數目字;輩是類;就是有八個層次、等級和類別。由初果到四果阿羅漢,當中有八個層次;初果向、初果、二果向、二果、叁果向、叁果、四果向和四果,就稱爲八輩。世間上的凡人,心當中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,所追求的不外乎是富貴、名利,不外乎是家庭、情愛、兒女,這就稱爲衆生境界、稱爲凡夫俗子。何謂「上人」?就是不做凡夫俗子,另外追求出世的真理,要成爲賢人、聖人,這樣子就稱爲上人;修善的人,就是上人;人格、品德,乃至于知見、學業,都能夠達到一個超然的標准,超人一等的,就稱爲上人;佛經裏,有「諸山上人」的稱呼。上人是一種尊稱,這裏上人是指賢者或聖者。這聖者、賢者包括哪些呢?就是初果向、初果、二果向、二, 果、叁果向、叁果、四果向、四果,合稱爲「八輩上人」。
「能離染」,因爲要做個人上人,無論是戒、定、慧,無論是功德、福報、心境,都要達到一個超然的境界。要達到超然的境界,就必須能離染。「離」就是遠離,「染」就是心當中的煩惱。攀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,以及心當中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乃至于種種心結,這些都是染;這些染,身要遠離,心也要遠離。一般人在塵世間,貪著名利,沒有辦法遠離,所以越陷越深。爲了追逐名利與財富,想盡種種辦法要得到它,于是起了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這就是染,染汙了我們的心念、身體、六根,使六根不清淨,這樣始終是在六道輪回當中。
八輩上人,能夠稱爲上人,就是因爲能離染;知道離染,所以能夠得到解脫。要得到解脫,要先使身體遠離,大衆發心遠離塵囂,到道場禅修,修出世法門,這是身遠離塵垢、煩惱。身遠離了,但心還在攀緣、挂礙,所以進一步還要心遠離。心遠離妄想、煩惱、顛倒、愚癡,身遠離外面色聲香味觸,這樣慢慢身心就會清淨,就能獲得解脫。出家就是一種遠離,第一個是出紅塵家,就是遠離俗家的這一些煩惱、執著,第二個要遠離色界和無色界,就要修般若智慧,照見一切諸法皆空,如夢如幻如泡如影,這樣就真正能夠遠離。
「金剛智杵破邪山」,金剛是一種譬喻。金剛是一種很堅固,內外剔透的寶石。金剛的性能堅固,能夠破萬物,而萬物無法摧破金剛,所以用金剛譬喻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,就是能觀之智,這念智慧心能夠照破愚癡、煩惱,好象金剛這般堅硬、剔透。我們起了無明、煩惱,馬上知道,能知的這念心,就是智慧。這時這念心是不是真正的智慧?是不是金剛智杵呢?這只是一個開始而已。知道有煩惱,馬上回光返照,用這念智慧心把煩惱照破,照破煩惱,煩惱就變成空性。所以般若智慧,就是能夠照破貪、瞋、癡煩惱的智慧。
照,有種種的方法,一種是檢討反省慚愧,能夠知慚知愧這念心,好象金剛一樣,能夠破除無明煩惱;這知慚知愧是一種善法,但還不是真正的金剛智,屬于金剛智的前方便。如何才能證到金剛智?時時刻刻慚愧忏悔,保持這念覺悟的心。這念心有善念、有惡念,初初要保持善念,不起惡念,達到這個境界,也必須要有智慧,這種智慧也可以說是一種金剛的智慧。如果人家說自己哪個地方不好,馬上就能夠檢討反省,瞋心很重,就修慈心觀;如果是貪財,就修布施;如果是貪色,就修不淨觀來對治欲愛色愛,這也屬于金剛智。如果人家說自己不好,馬上就起無明,剛剛一動,這念心馬上就覺知,人家說我是爲我好,馬上就把起無明這念心照住。所謂照,就是注意,注意起無明這念心。假使養成參禅的方法,就馬上問一下:「誰?」這一問、一照,也是金剛智。所以金剛智,也有深有淺。相反地,別人說修行修了這麼久,不但沒有進步,還起瞋心、生無明,這樣一定會墮入惡道。聽了不但是不能接受,還認爲是人家在挑毛病,心起無明,這就沒有覺照的智慧心了。
初初要能夠覺察,發現到了煩惱,馬上就照;照就是返照、注意。這注意、照破、轉念,都屬于金剛智。所謂轉念,覺察到自己無明煩惱來了,不知道怎麼處理,馬上另外想一件事情,或者是念「阿彌陀佛」;或者是持咒、誦經,或者是想到六波羅蜜。這些都是一種前方便,達到最高的境界,金剛智就是正念。這念心有定力又有智慧,保持定慧不二這念心,就是金剛智時時刻刻現前了,這念心就是中道實相、就是菩提心、就是無住心。
金剛智杵,是一個形容詞。金剛杵,在古印度時代是一種武器,能夠降伏魔障、怨賊,這裏藉金剛杵加一個智…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