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神通,就能降伏魔外。如果只修别相念,只能悟到空性,破执着、得解脱。
在佛陀时代,佛弟子是靠佛来修行、带动,所以佛就是自己的师父,要依靠佛的道场、佛的行为,向佛来学习,时时刻刻想到佛的行为、相好、慈悲、智慧和言教。在佛经里讲阿难尊者在释迦牟尼佛将灭度的时候,请示释尊:「释尊涅槃以后,我们以何为师?以何为住?」佛就告诉阿难尊者:「以戒为师,以四念处为住。」所以要修四念处,以四念处为安住。世间上的人不了解这个道理,认为身要住在某个地方才是住,不知道心的想念才真正是住,确实是如此的,大家可以去体悟。譬如有人拼命想买高楼大厦、买别墅、买楼中楼,认为买到这些,身体就有个安住了,为了买这个房子去银行贷款,还去上会,欠了一堆的债;又找不到好的工作,一个月薪水两、三万块钱,除了吃的以外,还要还会钱、还要缴银行的利息,其实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。虽然是住到楼中楼,晚上睡觉都睡不着,还不如以前不买房子,住在小茅棚里那般心安理得。
佛法上说的住,是以心的安住为根本。心清净了,佛土就清净,心不清净就算住在高楼大厦里,还是像地狱一样。例如琉璃王灭释种时,目连尊者看到当时的情形很悲哀,有这么大的劫难,认为人间不能住,干脆就用神通,把释迦族的五百童男童女送到天上去住;等到战争过后,目连尊者把五百童男童女接下来,一看通通化成血水了。所以佛法上所说的住,除了身体的安住以外,最重要的是心要安住。大乘和小乘所说的住,有层次上的差别。在小乘就是要念佛、念法、念戒、念施、念死,以法为安住、以四念处为安住;大乘是以菩提心为安住,这是最重要的。菩提心是无住,什么都不住,内也不住、外也不住;善也不住、恶也不住;佛也不住、魔也不住;空也不住、有也不住,所以《金刚经》称为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四念处,是修行最根本的方法,使我们心能够得到安住。心安住到善念、佛法,自然而然身心都很平静、很宁静,绝对不会感觉无聊、空虚。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,修行就不知道心要住在哪里。假使只知道心住,而不知道身住,也是偏到一边。什么原因?我们要静坐修四念处,总是要有个地方,在道场当中,才能够有这种福报。所以建设道场,也是一件清净功德,也是福慧双修。修行要修善法、要修建道场、要普度众生、又要回光返照。回光返照是自己了生死、断烦恼,是修慧;建道场、普度众生属于福报,称之为福慧双修。所以四念处了解了,不但要修别相念、还要修总相念,让心有所安住,心安住,身体才会健康,才会得到宁静,才会与法相应。
四如意足:欲如意足、念如意足、进如意足、慧如意足,以这四种方法来摄心。「欲如意足」,欲就是希望。譬如修观身不净,因为感觉欲爱、色爱的烦恼很重,使身心痛苦不堪,为对治内心的欲爱、色爱烦恼,于是生起修不净观的欲,这就称为「欲如意足」;由欲而起观想的念,就是「念如意足」。念就是想念、专注,这念心时时刻刻念念分明,专注想身不净的道理,绵绵密密,不夹杂、不间断,始终只想这个道理,就是念如意足。如果忽然想到其他的境界,就不如意了。「进如意足」,「进」就是要正精进,始终不断的重虑缘真,站得住、站得长,一遇境界,只要一提念头,马上不净的境界就现前,这就是想念相应了。修任何法门,都不能修一修就想睡觉,或就贪玩去了,没有恒心、没有精进心,任何法门都不容易修成功。「慧如意足」,能观之心要清楚、明白,所观之境也要历历明明,而且知道所观这个境界是由自己心想所生都是虚妄不实,离开心没有一法可得,对所想的境界就不生贪爱、恐怖,这就是智慧。有了智慧,才不会起法碍。修禅定、修三昧,也是要根据「欲、念、进、慧」这四个道理来想念、来思惟,时时刻刻心和这个理要相应,就是要专注,要有定力,而且还要有智慧。
天台宗分成「空、假、中」三种观想。「假」有很多的方法,譬如修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乃至于观日轮、月轮、佛像,这些都是心所想出的境界,知道这些境界是心念所生,这些境界现前了,不要慌张或惊喜。如果慌张、惊喜,自己认为已经得到了什么,欢喜若狂,就失去了正念。四如意足,就是告诉我们这些道理。依着四如意足的方法去用功、去修行,慢慢地信进念定慧就会在心中生根了。因为不起观行,心始终是在妄想、攀缘,很难得到宁静、平静。修四念处、四正勤,慢慢地有了体悟、感应、瑞相,粗重的烦恼慢慢停止了,宁静、轻安的境界现前了,就生根了。继续再用功,由五根产生力量,所以五根、五力是连带的。
「信根」,自己可以测验自己,对于修行有没有信心?对道场有没有信心?对佛法有没有信心?例如:有人对自己说:「你修净土修很多年了,你看到净土没有?你修行这么久了,见到佛、菩萨、罗汉了没有?这些不外乎是想让你们产生一个希望而已,不如在这里修善法,不要做坏事,老老实实做人就好了。」听到这些话,就起了疑惑,马上信心打了折扣,好象佛法里面没有圣、没有贤、没有罗汉,只要老老实实做个好人,不做坏事就可以了。本来修行是想成道证果,现在听人家这么一说,心想「真的喔!修行这么久也没见到罗汉、菩萨,也没见到西方净土、东方净土,什么都没见过。佛经说这么多,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我们做好人、做好事,这有什么意思啊!」就退失菩提心了,这就是「信」没有生根。
假使信生了根,别人说什么,只是笑一笑而已。人家说:「佛法就是告诉我们做好人,哪里有什么圣、什么贤、什么佛、什么神通的?」听到这些话,只是笑一笑,根本就不理它,这信就生根了。所以听到人家说有佛,不喜欢;听到说没有佛,也不烦恼,信始终是生根不动。人家赞叹,也不因此而高兴;人家毁谤,也不因此起烦恼,就是坚住佛法所说是绝对的真理,这个法是真实的,过去的佛、菩萨、乃至于声闻、缘觉,都是以这个法门得到解脱的,这个苦集灭道,实在是人生的真理,所以说:「月可令热,日可令冷,佛说四谛,不可令异。」假使有这种信心,佛法的道理就在心当中生根了,这一生绝对不会退转。
进、念、定、慧也要生根,根深蒂固。可以测验自己,有没有由这个根而产生力。举个例来说,忽然听到:「有位上师,不但有神通,又可以开方便,可以吃肉、饮酒,又可以得神通、得解脱,现在他已经来这里了,这个大好机会还不去啊?」听到别人这么一讲,心就动摇了,真正是想去,这就是没有生根。所以,对于四谛的道理在平时就要多思惟,从四念处、四正勤……透过七觉支,然后归于八正道,如此思惟,就能根深蒂固,成道、证果。这五根、五力,是修行必须要经历的过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40220
何谓七觉支?七觉支就是用七种标准、方法,来测验、抉择自己所修的过程、乃至于法门是正是邪?七觉支又称为七菩提分,或七支。第一、「择法觉支」,择就是拣择、选择。现在所学的法门是正、是邪,是世间法、是出世间法,是有为法、是无为法?这些都要知道,这个法是邪、是正,是方便法、是究竟法,所以要能拣择。佛经里说,小乘以三法印、大乘是以一法印来决择,如果这个法门不属于三法印,可能就属于一法印;如果这个法门不属于三法印、也不属于一法印,可能就是外道法门。要想成道证果,就一定要选择究竟的法门——寂灭涅槃,这就是择法觉支。
第二、「精进觉支」,觉得佛道路遥,佛、菩萨是不好当的,道业实在难成,于是身心都很疲倦,提不起来了,这就是懈怠。此时就是要精进,从事上精进、理上精进,要大精进、真精进,赶快提起这一念心;事相上拜忏、朝山,乃至于诵经、持咒,修种种善法,这事上的精进是属于有为法。有为法要用普贤十大愿王所说的方法来精进,如「一者礼敬诸佛」,怎么礼敬?「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礼乃尽;而虚空界、众生界无有尽故,我此礼敬亦无有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」然后一拜,来提起精进心。所以懈怠了,就必须要用精进觉支来对治。
第三、「喜觉支」,心与正法的道理相应,而产生法喜,虽然法喜,但心不执着、贪爱这种喜悦,就称为喜觉支。如看经典中的公案、古德修行的经验,知道修行有什么好处、证到三昧有什么好处,如此勉励自己,看着看着,忽然有所契悟,心里产生欢喜,所谓禅悦为食、法喜充满,但法喜中觉性要存在。如果修观时遇到境界,都不可执着。以前有一位修行人,打坐就会看到文殊菩萨所骑的狮子在他脚下绕来绕去,所以每次一打坐就很欢喜,这就是执着境界。境界来了不要欢喜,一欢喜,心当中就没有正念、没有正定。所以无论境界是好是坏,心当中不欢喜,也不忧愁烦恼,要使这念心保持平静。假使不知道这些道理,遇到外面的境界,使自己心当中产生快乐,看到什么都喜欢笑,见到人也喜欢笑,乃至于打坐看到境界喜欢笑,好象是很快乐一样,其实已堕入邪知邪见的境界去了。所谓「喜觉支」,时时刻刻要保持这念心的平静,觉性要存在,心当中没有欢喜、忧愁烦恼。如果打坐有了境界,经常喜欢发笑,发痴笑、傻笑,心随境转,就会失去正念,与道相违,所以要赶快对治,就是喜觉支。
第四、「轻安觉支」,是修定的前方便。平时这念心妄想很多,身心也很粗重,故以「觉」来调和身心;身体的四大及心理状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