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去契悟,佛法的道理是沒有辦法在心中生根的,修行過程中遇到困難,馬上就會退失菩提心。

  

  苦谛,人生確實是苦,苦是果報,今生無論是生苦、老苦、死苦、病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,乃至于百千萬苦,這都是苦果!今生果報現前,什麼人都逃不了。這種苦果不是父母、不是佛菩薩、不是上帝給我們的,也不是整個社會國家製度不好,形成這些苦。假使不知道這苦果是因所造成,就會怪東怪西,怪這個不好、那個不好,怪社會製度不好,怪朋友不幫忙,怪師長不關心,起種種的煩惱。

  

  「集」就是因,是集合過去生中所造作的善業、惡業,乃至于善惡業夾雜,這個就是因,由于過去的因而招感現在的苦果。但爲什麼善法也是苦?如果過去生中做了善事,今生得善報;得善報還是在人間,或者是在天上,最大的善就是在天上享天福,再其次就是在人間享福。在人間無論多富貴,能夠逃得出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嗎?還是逃不了。另外,假使有錢卻沒有智慧,又不懂佛法,可能就去亂用錢,花天酒地、吃喝玩樂,而招來種種的禍害。有了錢不知道惜福、修福,又在造罪、造惡業,所以也是苦。所以有錢的人,表面看起來是很自在,其實還是苦。沒有錢的人過去造了惡業,今生一生下來就是貧窮,乃至于六根不全,這是過去的業,現在受報,誰也沒辦法代替。

  

  由于過去的因,所以招感現在的一切苦果;現在所造作的因,又招感未來的苦果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如何了苦?必須要證得涅槃,則所有一切苦都能了脫,過去的苦也能了脫。因爲知道現在的因是未來苦,所以現在不種苦的因,而要種菩提、涅槃的因,種出世的因,也就是種「滅」的因。滅就是寂滅,寂是不動,滅是把過去的業障、見思惑滅得幹幹淨淨,身口意叁業清淨了,最後所得到的一種心境,這就是滅。達到「滅」的境界,則所做已辦,不受後有;心當中寂然不動,像一潭止水一樣不生一點波浪。我們反省看看有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?如果沒有,這念心沒有辦法寂滅,想東想西,患得患失,所以要繼續用功,修七覺支、八正道。要想做到八正道,要先用七覺支的七種方法,來使這念心保持定力、智慧,所以七覺支是用功的一種方法、過程,從因到果,用七覺支測驗自己、返照自己,來除去心當中的昏沈、浮動,使心平靜、調適。調適好了,就能進一步修習八正道。所謂八正道: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,修習八正道就能夠證到涅槃的果報,就能出叁界、了生死。

  

  「叁四二五理圓明,七八能開四谛門」,看起來雖然簡單,但要想把這些道理了解,必須要下一番功夫,要精進。因爲一般人煩惱很多,業習很重,所以過去造作了許多的業因,招感今生的生老病死等種種苦果,這是自作自受,不能怨天尤人。要想脫離種種苦果,首先現在不再種苦因,要種樂因,也就是涅槃因。涅槃就是寂滅,希望能夠證到涅槃的果位,證到了涅槃就能出叁界、了生死,所以知苦就要斷集、慕滅;慕滅,就是希望能證到涅槃果;如果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行,也無法達到,所以必須要修道。修什麼道?就是修叁十七助道品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,依著叁十七助道品來修行、返照,一定能夠得到寂滅的果報、出世的果報。叁十七助道品當中爲什麼要加「助道」呢?「助」就是幫助,叁十七道品不是道,而是方法,用叁十七個方法來幫助我們證到菩提涅槃的果報、出世的果報。

  

  佛法離不開四谛,四谛是佛法的根本。佛經裏講叁轉四谛,所謂「叁轉四谛」,是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開示,第一次是示相轉、第二次是勸修轉、第叁次是作證轉,以這叁個方便的方法度上根、中根和下根叁種人,稱之爲叁轉四谛。因爲上根的人不需要說太多,只要一提,馬上就能觸類旁通,一下就明白了。好比一匹良馬,它現在不想走路了,忽然鞭子一揚,它馬上就跑得很快,乃至于根本就不需要揚鞭子,只要籠頭一帶,它馬上就知道要跑得很快。爲什麼?只要提它一下、點它一下,就能舉一反叁。上根的人,佛只是把苦集滅道的道理稍微帶一下、提示一下,把這個名相說一說,馬上就能契悟道果,證到阿羅漢,就稱之爲示相轉。

  

  示相轉,釋迦牟尼佛就說了一遍:「此是苦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滅,可證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」就把四谛法門這麼一講,上根的人就成道、證果了。「此是苦,逼迫性」,衆生受生老病死等苦的逼迫,使身心得不到安甯、自在,使我們流浪叁界、沈淪六道,逼迫我們非去受報不可,是一種逼迫性,我們應該要知道、要警惕,不要懈怠、放逸,就是這個道理。「此是集,招感性」,集合我們過去的善惡業,今生得這種果報,這種集是可以了斷的,所以小乘稱之爲斷煩惱。只要有信心、耐心,就能夠斷集,而證得涅槃。例如喜歡看小說,這就是集,就是一種煩惱;這一種習氣、煩惱是可以斷的,只要下定決心不再看就斷了。所以「此是集,招感性」,大家要有這種信心、恒心。不要自圓其說,我的業障很重、我的習氣很重、我是衆生、我是薄地凡夫,而放縱自己,這樣就沒有辦法斷煩惱。

  

  「此是滅,可證性」,滅就是寂滅涅槃,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、成道、可以證到涅槃的果位,自己有這麼好的選擇、這麼好的歸路,不要迷失,不要放棄了,不要小看自己,因爲「此是滅,可證性」。「此是道,可修性」,這個道人人都能修,今生就可以修,無需等到來世。只要現在修叁十七助道品,一定可以成道、證果。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提示一下,不需要多說,上根利智的人馬上就開悟,就成道、證果,這就是示相轉。至于上上根基的人和見佛得度根器的人,也不需要示相轉,講叁句話「善來比丘,須發自落,袈裟著身」,就成道、證果了。所以示相轉的根器比見佛得度的根器還要差一等。

  

  對于聽聞示相轉仍沒有成道的人,佛就詳細說明,講「此是苦,汝應知」,勸大衆趕快修,這就是勸修轉。示相轉,恐怕大衆不了解、覺得不關自己的事情,聽了從左耳朵進、右耳朵出,所以要勸修:此是苦,你應該知道。哪些是苦?生、老、病、死等種種苦,應該去了解,爲什麼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?應該要知道這些苦從何而來?「此是集,汝應斷」,你現在不斷,將來一定要受盡生死輪回的果報,始終是頭出頭沒,所以「汝應斷」,你現在應該要斷,不要懈怠、不要放逸。「此是滅,汝應證」,寂滅涅槃,每個人都可以證到寂滅涅槃這一種無爲的果報,所以要有信心,不要小看自己,不要自卑,不要自己認爲業障很重。「汝應證」,你一定可以證到寂滅涅槃的果位,所以要趕快努力。「此是道,汝應修」,不要怕苦,要有恒心,人家聽一次就記得,自己要聽十次才記得,最後還是一樣的;人家十次,自己需要一百次還是願意去做,爲什麼呢?因爲到最後都是一樣的。別人聽一次就知道,我聽十次才知道,最後一樣是了解這個道理;別人聽一百次才知道,我聽一百次還是聽不懂,我還是要繼續聽、繼續熏修,乃至于千次、萬次,終究會修成功,證到羅漢果,最後都是一樣的。不會因爲你一聽、一學習、一思惟,就能成道、證果,而我學習了一年、兩年、叁年、四年,乃至于十年我才能成道、證果,而你證的果比我現在所證的果要殊勝;因爲同樣是斷見思惑、證到六神通,一樣是得到解脫。所以「此是道,汝應修」,是佛勸中根器的人的方法。

  

  第叁類根性的人,光是說還不行,所以第叁次佛不但要示相轉、勸修轉,還要作證。如果你不相信,這些苦我已經知道了;如果你不相信,我的煩惱已經漏盡了;如果你不相信,我已經證到寂滅涅槃的果位了;如果你不相信,這個道我已經修圓滿了,所以佛就是以自身來作證。佛爲度不同根器的人,這樣說了叁次四谛,就稱爲叁轉四谛。

  

  我們不要覺得四谛很簡單,如果沒有經過一番熏習,一定會忘記什麼是四谛。所以一定要下一番功夫,這樣對于四谛的道理,才能夠種到八識田中,成爲金剛種子,永爲道種。「我現在聽了四谛法,覺得四谛法實在是人生的真理,這四谛好象是在對我個人說的一樣」,這樣子感激,甚至于感激得像須菩提聽到《金剛經》就痛哭流涕一樣。以前有一位畢陵伽婆蹉尊者,聽到釋迦牟尼佛講苦集滅道的道理,好象是對他一人在講,就覺得實在是很有福氣,聽到聞所未聞的這種妙法,自己慶幸的不得了,時時刻刻念茲在茲,走路、吃飯、乃至于行住坐臥都想到四谛,這就是念法。念就是想念,除了口而誦,最重要的是要「心而惟」,惟就是思惟,就是念法。心要專注,心專注念法,心才不會散亂、顛倒,才是真正的禅定、止觀。所以念就是思惟,思惟這個道理。如果恐怕思惟不成,再加「口」把它念出來,這又更進一步的了。恐怕口念不出來,就要手結印,用身來加強。所以除了心念、口講,身體還要動,這樣就稱之爲叁業相應。叁業相應,就是專注,叁昧才可能會現前。如果口不念、身體也不要動,就是當下這一念心靠在法上,一念相應,就得解脫、就成正覺。所以心念是最重要的,心一定要念。明白了,就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。

  

  畢陵伽婆蹉尊者,因爲走路也在想這個道理,一不注意,腳踩到了刺,痛得不得了。當下就覺悟到「這個痛,是誰在痛?一個是腳掌在痛,一個是能知腳掌痛的心在痛,如果是這樣不就有兩個知了嗎?一個是腳掌在痛、一個是知在痛,這樣不是我就有兩個心了?這也不對,究竟是誰在痛?是腳掌在痛?是我的心在痛?」于是專注的參究這個問題。專注了一段時間,明了所有的痛都是自己分別妄想所生,突然身心忽空,當下契悟空性,就入了空定,斷了六根本煩惱,就成道、證果了。所以修行時要用心,要很專注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