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把念頭提起來。乃至于想遠一點,想到公園裏面有一尊最大的佛像,這佛像下面寫什麼字?就是把心靠到一件事,提起一個念頭,或者是想到前面的香爐,就是提。把念頭提起來,不提就昏沈了。

  

  轉念,如果不知道化念、提念,就用轉念。何謂轉念?例如妄想不停,自己都覺得很難過,不應該想的,偏偏要想,想這些欲愛色愛的事情,怎麼辦呢?就要轉念,趕快轉一個念頭,想六波羅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和智慧,就轉了,就是讓自己不想這件事情,另外想一件好的事情。例如想如何去布施?如何持戒?就這樣慢慢想;或者回憶,平時對哪一部經、哪一部論,當中有幾句文特別有感受,趕快把心靠到這些文上,把心當中的煩惱轉過來。所以,平時我們要多記憶古人研究佛法開悟的心得。平時不知道背誦,以爲背誦是件苦事,就無法轉念。好的句、偈,一定要把它背下來,在背的時候,哪裏有妄想、昏沈?這就是專注,專注就是在修行,這就是善調。

  

  如來過去修行,就是用這些方法,能夠先調伏自己。凡夫的心像一匹野馬,這馬起了無明,就會亂跳,乃至于脫缰跑掉。這匹野馬跑掉了,要喊它歸槽,這就是調禦。能夠調身、調心,調伏叁毒惡業,最後心歸于寂靜無爲的境界,這就是天人師。天人師,就是叁界的導師。

  

  《雜阿含經.卷叁十叁》記載,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,有一位調馬師來到精舍,恭請佛陀開示,佛陀就問調馬師:「你調伏野馬有幾種方法?」調馬師回答:「有叁種方法,第一個用柔軟的方法,第二個用剛強的方法,第叁個是用剛柔並用的方法。」柔軟的方法,就是一種勸誘,如摸摸它的毛、鼻子、耳朵,或抓一抓癢,或用東西引誘它、鼓勵它。馬也有佛性,像我們人一樣,需要安慰、鼓勵、勸導、贊歎,或拿一些糖果給他吃。第二個,如果柔軟的方法馴服不了,就給它幾鞭子,它立刻就順服了,這就是用剛強的方法。第叁種是柔硬兼施,有軟也有硬。調馬師說完,佛就問:「假使這叁種方法都調伏不了,怎麼辦呢?」調馬師回答:「這種馬就沒有用了,把它殺掉就好了。」調馬師說完就接著問佛:「佛陀您稱爲調禦丈夫,您有幾種調禦的方法?」佛陀回答:「我也是用叁種調伏的方法,第一種是柔軟的方法,第二種是剛強的方法,第叁種也是軟硬兼施、恩威並施。」恩,就是柔軟的方法;剛強的方法,就是處罰;軟硬兼施,就是恩威兼並。佛陀也是用這叁種方法來調伏自己和大衆。調馬師又問:「世尊,假使這叁種方法都調伏不了,怎麼辦呢?」佛就說:「一樣是把他殺掉」。調馬師就說:「世尊,佛法不是戒殺的嗎?怎麼調伏不了就把他殺掉呢?這是怎麼說法?」佛說:「我這殺法是不一樣的,這個人經過叁種方法的調伏,都無法改變,第一、不跟他講話;第二、不再去教授他;第叁、不教誡他了。」這個人怎麼講都不聽,再講也毫無意義,浪費唇舌,所以不跟他講話,這是第一種方法;第二種方法,經過幾次的教授都不聽,再教授他,只是浪費時間;第叁種,不再勸導,也不告誡他,這樣真正是等于殺了他是一樣的道理。

  

  佛是叁覺圓滿,能調伏自己,又能調伏大衆,所以說「故號調禦天人師」。自己成就了,又能夠調禦人天,所以,佛有時候在天上說法,有時候在人間說法,故號調禦天人師,爲叁界所尊。這是經文「啓請佛」的部分,希望大衆要把這個偈頌背下來,所謂依名召德,自己將來也能夠成就自利利他悉圓滿的這一種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七)940206

  

  

  

  歸依法寶

  

  「稽首歸依妙法藏,叁四二五理圓明,七八能開四谛門,修者鹹到無爲岸。法雲法雨潤群生,能除熱惱蠲衆病,難化之徒使調順,隨機引導非強力。」

  

   歸依佛寶已經講完,接著講歸依法寶。啓請叁寶的目的,是恭敬、加持和贊歎。第一、啓請無上士,第二、啓請妙法藏,第叁、啓請真聖衆,稱之爲《叁啓經》。所以凡是誦經都要恭敬和禮拜忏悔,祈求叁寶慈光加被、業障消除。

  

  「稽首歸依妙法藏」,是用我們絕對清淨的身口意歸依法,以法爲師。一般人這念心散亂、顛倒,沒有依靠,就想東想西、患得患失,所以必須找個依靠。「歸」就是歸向,「依」就是依靠。因此這念心時時刻刻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要歸向、依靠佛法僧叁寶。這裏是「歸依妙法藏」,也就是念法,「念」就是思念、想念,時時刻刻想到佛法。「妙法藏」,佛法不但包括的非常廣泛,而且很微妙。所謂微妙是微細難見,妙不可測。法有外面的法和心法,所以法有粗有細。一般的法,只是對治粗的煩惱和妄想;微妙的法,則能對治我們細微的煩惱和執著。這裏所講的是妙法,依微妙的法、清淨的法,乃至于不可思、不可議的法,就能夠斷除自己的煩惱與執著。

  

  所謂「藏」,是含藏義,含藏的有事、有理。事有無量的事,理有無量的理,事當中有理、理當中有事,所謂事事無有障礙,理事也是無有障礙。所以經上說:「破一微塵,出大千經卷。」一微塵,指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。這一念當中有無量的智慧、神通和無量的世界,所以說「破一微塵,出大千經卷」,了解了佛法,就知道佛法實在是妙難思。所謂「藏」,指佛法含藏了無量無邊的義理,是非常微妙的。今生能夠有幸得遇妙法藏,就要做難遭遇想,所以要以「稽首」、五體投地的歸依,以我們的生命、最恭敬的心,來受持、護持這個法、流通這個法,並且要時時刻刻想到這個法。妙法,能讓我們破除微細的執著和微細的煩惱,能夠使我們超凡入聖。所以「以佛爲師、以法爲師」,這樣子禮請、贊歎「妙法藏」,自然而然能得到法的加持,契悟妙法。

  

  由于對法産生了恭敬心,事上五體投地來禮拜,所以就與這個法很容易相應。古人說:有一分恭敬心,能消一分業障,消了一分業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夠消十分的業障,消了十分的業障,就能夠增加十分的福德和智慧。所以,古人能夠有成就,就是對法的恭敬,乃至能夠爲法忘軀。現在許多人都想修行學佛,可是缺乏對法的虔誠恭敬,所以與法不相應。念佛,佛也不靈;拜忏,忏也不靈;打坐,也沒有感應;就是因爲法得來太容易,到處都是佛法,順手拈來都是佛經,以至于不知道珍惜,不知道這是大福報,所以道業很難成就。古人要得到一部經、要看經是很不容易的,古時候經都是珍藏在藏經樓,不能隨便翻閱,因此覺得佛經非常寶貴,所以看經、寫經、拜經要洗手,乃至于要漱口,甚至于用血來寫經,或逐字的拜經,都不外乎就是表示恭敬心和難遭難遇。有了這種絕對虔誠的恭敬心,就能消除業障,增長福德和智慧,自然而然我們這念心和佛經就能相應,所以一拜經、一寫經就有感應。能拜、能念、乃至于能寫的這念心和經上的道理,無論是事或理相應了,就得到受用。

  

  《無常經》所說的妙法藏,是指哪一些呢?總要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,提綱挈領選擇一個入處,下面就提示它的綱要,這一個入處就是「叁四二五理圓明」。「叁四」、「二五」,指的是叁十七助道品。「叁四」就是有叁個四的法門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就稱爲「叁四」。我們一定要依著「叁四」的法門,如法去修行、歸依,時時刻刻重慮緣真、念茲在茲,念念都在法上面、都在恭敬上面。當中不能有絲毫的妄想心、懈怠心、我慢心,必須要用虔誠恭敬的心來修這四個法門。

  

  第一、四念處:身念處,觀身不淨;受念處,觀受是苦;心念處,觀心無常;法念處,觀法無我。第二、四正勤:「勤」就是精進、勤勞,如果知道精進、勤勞而不正,所學的就是徒費努力,毫無用處。例如有很多不了解佛法的,甚至于已經知道佛法的,還不依著佛法去修行,道聽塗說地拼命在邪門上精進,結果是南轅北轍,始終修不了道,這就不是正精進。所以要以「四正勤」:「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;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」這四個方向去精進。平時可以檢視自己的精進,是否有依據四正勤做爲修行的座右銘、修行的原則?如果沒有依據這四個原則精進,就不是正勤,而是走錯路了。不正就是邪,世間上也有很多人修行很精進,但始終無法成就道果,反而還退失菩提心,就是因爲不是正精進,而是邪。第叁、四如意足,依欲如意足、念如意足、進如意足、慧如意足,這四個方法來修,就達到定慧等持,能夠稱心如意。

  

  「二五」就是二個五:五根、五力。何謂五根?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五力就是由這五法根深蒂固而産生出力量。有根才有力,例如樹生了根,而且深根固柢,就有力量了,再大的風暴,這棵樹都能屹立不動。如果生了根,可是這根才剛剛生出來,還很細,風一吹就倒了;所以修行要使佛法的道理在心中生根,然後慢慢使根長粗,乃至根深蒂固,則八風都吹不動,因爲産生出力量了。所以同樣是信,但每一個人的信心有深、有淺;同樣是在修行學佛,由于根、力的不一樣,所斷的煩惱自然也有深淺的不同。

  

  「七八能開四谛門」,所謂「七八」就是七覺支、八正道。四谛就是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佛法是以四谛爲根本,不管是大乘、無上乘都必須要熟背、了解四谛,要契悟四谛。背誦了以後還要了解它的道理;了解道理才能依教修觀,依這個道理去起觀行,而證涅槃。所以四谛是佛法、人生的根本,這裏的妙法藏指的就是四谛。「谛」就是真理,有四種真理: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這四種真理。假使修行沒有從四谛法門去深入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