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歸,來啓發我們的自性叁寶,所以,歸依叁寶是有很多的意義。

  

  以下首先說明正信叁歸:就是明了人有生老病死苦及人人都有佛性,一切佛菩薩是我們的師父,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,要了生死、斷煩惱、證菩提,基于這種發心來修行,這就是正信叁歸。

  

  另一種是結緣叁歸。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受了叁歸依,並不知道叁歸的意義,以爲歸依了就是學佛。其實,歸依只是個開始,等于學生讀書一樣,辦理注冊只是取得學生的身份,可以到學校裏去讀書,並享用學校裏的一切設施、環境,但是還沒有畢業,還要靠老師的指導。受叁歸依,只是個開始,要繼續用功,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,就會認爲受了叁歸就了了。所以,結緣叁歸,就是雖然過去受了叁歸,但是對于佛法的道理很模糊,對于修行也沒有很深的認識,所以一直也沒有辦法提升自己;現在有因緣遇到大善知識,所以要另外再受個叁歸,這就稱爲結緣叁歸。求學問要拜師,修行也要拜師,例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拜了五十叁位師父,在過去叢林要參訪、參學,這也是一種結緣。所以,古人所說:「一日爲師,終身爲父。」教過我們一個字,乃至當一天我們的師父,都要對他很禮敬,所以,歸依就像拜師父一樣,以佛爲師、以法爲師、以僧爲師,就稱之爲結緣叁歸。

  

  稽首歸依無上士,稽首,是代表我們的身業清淨,心恭敬是代表意業清淨,口念出來是口業清淨,當我們念這個經文的時候,就有這叁種功德,這樣一定能夠消除業障、能夠得到叁寶的慈光加被。藉由對叁寶的恭敬,養成恭敬心,之後對于自己的父母、老師,乃至對于主管、長官,也都會有恭敬心。如果平時缺乏恭敬心,甚至于根本就沒有恭敬心,要養成恭敬心,也是不容易,就要藉由經常禮佛、忏悔、誦經、念佛,來養成自己的恭敬心。

  

  禮佛也有不同的層次,一個是恭敬禮,以恭敬心來禮;另一個是平等禮,能禮所禮性空寂。假使禮佛時不是恭敬禮,也不是平等禮,而是我慢禮,我慢禮就會遭罪過。禮佛沒有恭敬心,如此沒有一點好處,例如有人說,禮佛是在運動,假使以運動的心來禮佛,不但得不到福報,而且可能還招罪過。如果是以恭敬心來禮佛,又能消除業障、增長福慧,又能強健身體。就如同吃素一樣,有的人是爲求身體的健康而吃素;佛法中講吃素,是基于大慈悲心,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我過去的親眷、一切衆生都有生命、一切衆生都有佛性、一切衆生都是未來諸佛,所以不忍吃衆生肉,以這種心念來吃素,就是一舉數得,裏面包含無窮盡的意義和功德。所以,歸依也是一樣的,要有恭敬心,有了恭敬心,就能夠産生無量的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40123

  

  

  

  「稽首歸依無上士,常起弘誓大悲心」,禮佛拜佛,一方面是忏悔業障,二方面是祈願叁寶慈垂加被,叁方面是贊歎叁寶的功德。「常起弘誓大悲心」,常起,不是一天打魚,十天曬網,而是要時時刻刻,念茲在茲,精進不退。弘誓,如來佛過去發了四弘誓願,要普度衆生;大悲心,就是觀衆生苦,由觀衆生苦發菩提心,之後才能真正落實四弘誓願去度衆生,如果沒有慈悲心,所發的願,都不夠廣大,而且也不夠落實。我們每一天都應該要發四弘誓願,「弘誓」就是廣大的願力,要在叁寶前,懇切地從心中發出修自利利他的大願,就稱爲弘誓。弘誓,要以大悲心爲根本,佛經說:「諸佛如來,以大悲心而爲體故,因于衆生,而起大悲;因于大悲,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,成等正覺。」如果缺乏大悲心,四弘誓願可能只是口在發,而不是從心當中發出來。有了大慈悲心,再發宏願,才真正能落實。

  

  進一步,要了解四弘誓願是根據四谛法門發出來的。所謂四谛,就是苦谛、集滅、滅谛、道谛。第一個,以四谛法的苦谛發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我們慢慢去觀察,所有的衆生從早上到晚上,除了心裏面念念生滅以外,都是在爲名利財色,爲自己的情愛、家庭、父母、兒女和事業在努力奮鬥。這些都是煩惱因,將來一定是感苦果,而且這樣的心量狹小,因爲一切都只是爲自己著想,都是我執。我們觀衆生,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種種苦惱,這個世界就像個苦海一樣,衆生都在生死苦海當中頭出頭沒,所以,我們要發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的願,來救拔衆生離苦,這是依苦谛而發。

  

  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要觀衆生苦,才發得出來,假使沒有了達衆生是苦,發不出願來。有人說:衆生苦與我有什麼關系?要知道,拔一毛而動全身。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,都是未來的諸佛,所有的衆生在這個社會上都是互相依存。假使這個社區都是好人,住在這裏就感覺很安定,真正是達到路不拾遺、夜不閉戶的境界;如果這個社區裏面,有強盜、小偷、綁票勒索者,乃至有賭場,住在這種地方,感覺不安定,品質也很低落。所以,衆生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及人格,都有很大的影響,真正是拔一毛而動全身。

  

  尤其整個社會人與人互相依存,所謂天涯若比鄰,全世界只要一個地方有災難和戰爭,馬上臺灣就會受影響,從這個角度來看,衆生與自己是息息相關。假使整個世界都能夠了達佛法的意義,明因果,修善斷惡,我們住在哪裏都很安定。所以,爲了這種利害關系,我們一定要發這個大願,觀衆生苦,發菩提心,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心。尚且不論一切衆生是我們過去的親眷,即便就眼前的利害關系,我們也希望臺灣安定、世界安定,這樣住在這個地方也會很安定。住的地方安定,無論是修行、弘法,乃至自己的功德才能成就、道業才能成就。臺灣安定、世界安定,做生意、做事業,也才會安定,才有發展。

  

  有的人不敢發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的願,怕發了做不到,擔心自己打了妄語,恐怕佛菩薩會責怪,其實無需這麼想。如同我們讀書,一定要有個目標:如希望自己大學畢業,如果連這個願都不敢發,要讀到大學畢業也是很難。修行學佛,最重要的是願心,所謂有願必成。發衆生無邊誓願度,雖然度不盡衆生,可能度一半,也不錯;度不到一半,度四分之一,也不錯。如果連這個願都不敢發,可能一個都度不了,這就不是菩薩行的根本。深切的去了解四弘誓願的意義後,一定能夠落實發願。有了願,就能産生力量,修行就有了方向,所以菩薩是以誓願持身,于菩提道上就不會退轉。所以四弘誓願中,第一個是依苦谛發衆生無邊誓願度。

  

  我們心當中有種種煩惱,集就是一種煩惱,是集合我們過去善業和惡業所造成。因爲有煩惱,就要斷煩惱,所以發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用什麼來斷呢?用六波羅蜜,用戒定慧,用種種方法;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用來斷煩惱的。我們發了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這個大願,自然就能把煩惱伏下去,因爲有願力,這念心就會産生力量。假使沒有發這個大願,煩惱一來,沒有力量,就被煩惱給吞沒、給打敗,就會退失菩提心,所以願行要廣大。

  

  第叁個,是道谛。道就是修叁十七助道品,修八正道,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,要想斷煩惱,要想度衆生,總是要有一些本事、有一些方法,就如同醫生爲人治病,總要懂得一些處方、一些脈理才可以。我們內心有這麼多的煩惱,外面也有無量無邊的衆生,所以必須要發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要發一個大願,什麼法門都要學,所謂菩薩向五明處學,第一個是內明,第二個是外明,外明包括:工巧明、醫方明、因明和聲明,聲明就是要懂得各國的語言,這些都是方法。發了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,無形中心量也會日益廣大。

  

  法門無量誓願學,學這些法門做什麼?就是要達到滅谛,也就是要成道,所以根據滅谛來發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的弘願。滅就是寂滅、涅槃。寂滅,就是諸位大衆聽法這念心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,達到這一境界,馬上就能禅悅爲食。而寂滅涅槃就是禅悅爲食當中最高的一種禅悅。我們每天都在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,但要了解佛道有深有淺,在小乘來講,聲聞四果,是佛道、緣覺,也是佛道;菩薩,叁賢十地,也是佛道;而最高的佛道,就是如來佛,所以稱之爲「無上大涅槃,圓明常寂照」,這就是真正的佛道無上誓願成。佛道就是指我們這念心,不管是大乘、小乘,都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,達到不生不滅。煩惱不生,本性不滅,人人都可以做得到,只是衆生不知道而已。現在我們了解了,就要檢討自己有沒有依據四谛來發四弘誓願,如果沒有,從現在開始,就要依據四谛法門來發四弘誓願,要「常起弘誓大悲心」。

  

  「爲濟有情生死流」,就是要普度衆生。「濟」,就是濟度;有情,是有情識、有想念,就是所有一切衆生,就稱之爲有情。如果一個人沒有想念、沒有情識,就如同木頭、瓦塊,成了植物人了。生死流,一切衆生都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流,就是一種流向,覺悟了,就是反照自心,就稱爲入流;沒有覺悟的衆生,就稱爲出流,心流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去了,往外面流轉,流轉生死、六道,流轉叁界;在叁界當中頭出頭沒,這個地方死掉,又到另一地方去受生,另一地方生了,將來又死,死了又到另一地方受生,始終是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流轉不停,流轉六道。所以「爲濟有情生死流」就是要度有情出離生死的苦海。

  

  我們用四弘誓願度衆生不再流轉生死,要流到涅槃裏去,要「令得涅槃安隱處」。就是指我們這念心要安住在涅槃;安住在涅槃,就是脫離了生死。有很多人聽到涅槃,心當中就有些芥蒂,以爲涅槃就是死亡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涅槃,是寂靜、空寂的意思,就是大衆聽法這念心達到最高的寂滅境界,馬上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