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慈悲心,「鹹令出離至菩提」。鹹令,鹹就是全部,即要以大慈悲心使所有的衆生,都能脫離生死苦海,達到菩提涅槃的境界。

  

  所謂菩提,大衆都要深入的了解,佛經說:「菩提覺法樂,涅槃寂靜樂。」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。《金剛經》裏面講,要發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指我們的佛性、覺性、靈知靈覺。假使不知道自己有這念菩提心、這念覺性,認爲涅槃是空性,入涅槃就能脫離叁界,就拼命去追求涅槃,視叁界如牢獄,生死如冤家,只有涅槃是最高的,這就屬于小乘的境界。小乘用智慧心來修觀行,知道用智慧心來修觀行,這也是屬于菩提,這就是聲聞、緣覺的菩提。所以菩提,又分爲聲聞的菩提、緣覺的菩提、菩薩的菩提和佛的菩提。佛是叁藐叁菩提,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所以,同樣是這念心,覺悟卻有深有淺。

  

  菩提分成五種層次,首先是「發心菩提」,菩提是佛的智慧,修行一定要朝契悟佛的智慧這個方向努力,這就是發心。例如《金剛經》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雖然沒有悟到無住心,但現在拼命努力,一定要達到無住心,這就是剛剛發了要契悟的心,就稱爲「發心菩提」。觀衆生苦,發菩提心要普度衆生,這也是一種發心,這是遇到外面的境界,然後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,只是一個目標、希望而已,所以要去實踐。菩提心在哪裏呢?菩提心在煩惱心當中,現在要伏煩惱,乃至于要斷煩惱、要轉煩惱,甚至于要煩惱即菩提,這樣子在日常生活上去覺察,然後覺照,由覺察、覺照慢慢把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降伏,只要心當中欲愛、貪財、貪色的心一動,馬上就把它止住,就稱爲「伏心菩提」。

  

  心當中有煩惱,等于有個小偷一樣,一不注意,就偷走了我們很多的功德法財,使我們墮入輪回,現在注意到小偷了,就偷不了功德法財。注意,就是覺照。心當中的欲愛、色愛、貪瞋癡慢疑,這些都是小偷,所以我們心當中有一大堆的小偷強盜。世間人不知道,所以沒有辦法伏心,現在知道煩惱如小偷,才知道要伏心;如果不降伏、不製伏,就會墮入惡道,淪落叁界苦海,所以必須要把它製伏,稱爲伏心菩提。

  

  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伏心,像修觀行,剛開始都是屬于伏心;誦經、持咒、打坐、參禅,乃至于忏悔、修六波羅蜜,修種種加行,都算是伏心的方法。法門有大有小,一個是自利來伏心,一個是利他來伏心,譬如六波羅蜜,布施能降伏自己的悭貪心,同時人家得到布施的東西也能得到利益,所以這個法門就屬于大乘法門;如修七周緣慈,修數息觀,乃至于參禅,修四念處觀,這些只是自己得到利益,所以是屬于小乘法門。伏心就是要誦經、持咒、打坐,這是屬于初門。止觀,止就是伏心,把這念心伏下去,是一個最開始的法門。由于伏心有了工夫,才會明心,明心就是明白人人都有佛性,佛性在哪裏?就是大衆聽法這念心,明白這念心是不假外求,不是菩薩給我們的,也不是父母或其他神明給我們的,是本具的,這就是「明心菩提」。由明心然後繼續保養聖胎,站得住、站得長,這就屬于「出到菩提」,這就是工夫了。繼續努力,一直達到最高的站得住、站得長,在動中也站得住,在靜中也站得住,在逆境、順境也站得住,在白天、在晚上也站得住。站得住就是這念心不迷惑、不攀緣,不怕念起,只怕覺無,就是這樣時時刻刻注意這念心,這就是照顧話頭、照顧腳跟。繼續這樣子用功,慢慢時間一久,最後叁惑漏盡,二死永亡,到達「無上菩提」。所以,由凡位到賢位,由賢位到聖位,聖位到十地滿心、到等覺,最後到達妙覺,這就是究竟菩提。這是在次第上來說,說有次第,其實這念心是沒有次第的,用這種次第來伏煩惱、來明心、來分證,使自己不會有我慢心,不會以凡濫聖。不明白這些道理就容易自卑、起煩惱。

  

  「鹹令出離至菩提」,這是一種大悲、大願、大智,這就是爲什麼要稽請叁寶、要總敬叁寶,一是發願,一是啓請叁寶加持。一般人也有總敬叁寶,可是他們可能不是爲普濟衆生,不是爲了衆生的生死迷愚鎮沈溺,也不是爲了使衆生成菩提。初初學佛,心量沒有這麼廣大,天天禮佛、拜佛、念佛,目的是使自己業障消除、身體健康,乃至于家庭和諧、事業順利,這是一種初步的信仰,初步的信心。進一步,總敬叁寶尊是爲出世法、爲了生死的法、爲成正覺的法,乃至于成無上正等正覺,不但是自利,而且是要普濟利益衆生。這是我們發了大願心,願叁寶慈悲加被,使每一衆生都能脫離生死苦海,都能證到菩提涅槃。由于我們有這種心願,所以必須要依願起行,才能達到圓滿。

  

  這一段稽首總敬叁寶的意義就是在自利、利他,祈願叁寶慈光加被,不是爲名、爲利,也不是爲身體健康、事業順利,完全是爲普度衆生,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但願衆生得離苦,不爲自己求安樂的菩薩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叁)940320

  

  

  

  經文

  

  生者皆歸死,容顔盡變衰,強力病所侵,無能免斯者。

  假使妙高山,劫盡皆壞散,大海深無底,亦複皆枯竭。

  大地及日月,時至皆歸盡,未曾有一事,不被無常吞。

  

  

  「生者皆歸死」,有生最後一定會死,生到天上、生到淨土,無論生到什麼地方都是會死,只是時間長短而已,如阿彌陀佛最後還是要入涅槃,就證明十方的淨土都是方便,這是一種真理。要達到不死,就要不生,不生就一定不死。什麼是不生?菩提、涅槃就是不生,不起煩惱、不生心、不動念這就是不生。不生這念心,就是菩提心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是大乘法門所講的;小乘所講的空性,就是不生,例如虛空有沒有生?虛空本來如此,所以虛空它也不會滅。但是衆生無論生到天上或人間,從過去到現在,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到現在還存在,所以有生最後一定都要歸于死亡。不但衆生是如此,這個世間、這個地球也有生,生就是成,所以有成、住、壞、空。一棟房屋本來沒有,現在建好、落成了,這就是成,有成一定有壞,因爲生者皆歸死。

  

  不但佛經這麼講,〈易系辭〉也是這麼講:「原始反終,故知死生之說。」無論是怎麼開始,幾萬歲、幾千萬萬歲,到最後還是要死,全都歸于空,都有終結的一天,所以「故知死生之說」。孔子也講: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就是說,生從何來都不知道,怎麼知道死從何去?所以,生者一定有死。《金剛經》講:「若有色、若無色,若有想、若無想,若非有想、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」什麼原因呢?這些都是有生,不管是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,都是生;既然有生,所以全都要度,令入無余涅槃。無余涅槃就是真空,所以才是不死;還有菩提心、涅槃空性、覺性也是不死。

  

  我們這念心有生住異滅,所有一切動植物,都有生老病死、成住壞空。所以佛經說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」寂滅這念心就是不死;寂滅涅槃是佛法當中最高的,除此以外不管是哪一道的衆生,最後都歸死亡。

  

  「容顔盡變衰」,「容」就是容貌,有長形、方形、圓形……;「顔」就是顔色,是白色、黃色、黑色、灰色……;每個人的容顔都會變化、衰敗、老化、死亡。「衰」就是衰退、衰敗。所以在《無常經》裏講:「少年容貌暫時住」,就是說年紀輕的人,他的容貌暫時是如此的,慢慢會變化;起初從嬰兒變成幼兒,幼兒變成小孩,小孩變成少年,少年變成青年,青年變成壯年,壯年變成晚年,晚年變成老年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。衆生總是要等到頭發白了、牙齒掉了、眼睛看不見了、耳朵也聽不見了,才知道自己年老了;有智慧的人,不用等到此時才覺悟,才知道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。

  

  以前有位八指頭陀,小時候當牧童,在放牛時,忽然來了一陣風雨,看見樹上的梅花被風吹雨打後,掉得幹幹淨淨,這時就悟到自己雖然是很年輕,將來也是歸于無常,悟到一切都是無常,所以就出家修行,這也是悟。所以不要執著自己年輕貌美、身強力壯,一切皆歸無常。現在社會上的人,爬山、運動,不外是要保持健康、強健體力;化妝使皮膚白潤、好看,這都是表面的造作;不化妝時,皮膚就不細致了。了解了,這些假相都不能執著,衆生執著假相爲實有,就稱爲顛倒、愚癡。如世界上的拳王,練的像金剛一樣,不要說是大病,忽然一個重感冒,馬上就會感覺頭重腳輕,站都站不住。世間上不管貧窮、富貴、天上、人間、動物、植物,通通都會變化衰敗,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無常,都不能執著。

  

  「強力病所侵」,再強的力量,就算是孔武有力的金剛力士,忽然病了,身體肌肉開始萎縮;突然得眼病或眼睛瞎了;或得了重感冒、發高燒,把腦神經燒壞了;或走一走不注意跌了一跤,把頭或鼻子跌壞了,這些都是有可能的,因爲這些都是無常的境界。不管現在怎麼富貴,身體如何的健康,權勢、力量如何的大,甚至大到能夠統領這個世界、這個地球,病一來,奄奄一息,什麼都作不了主。所以,再強勢、再有權勢的人,到最後都禁不起病魔所侵害。

  

  叁國時代的張飛力量很大,在戰場上是百戰不殆。一日,孔明在自己手上寫了一個字,說:張將軍,看你身強體壯、力大無窮,在百萬人的戰爭當中殺進殺出,沒有人能夠抵擋得了你,你什麼都不怕,孔明就把寫在手上的病字給張將軍看,這個你怕不怕?張飛一看,就流淚了,因爲「英雄只怕病來纏」。

  

  我們明白了無常的道理,在沒有病、沒有老的時候要時時刻刻都提起正念、多發心,要趕快用功廣集福慧資糧。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