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慈悲心,「咸令出离至菩提」。咸令,咸就是全部,即要以大慈悲心使所有的众生,都能脱离生死苦海,达到菩提涅槃的境界。
所谓菩提,大众都要深入的了解,佛经说:「菩提觉法乐,涅槃寂静乐。」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。《金刚经》里面讲,要发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指我们的佛性、觉性、灵知灵觉。假使不知道自己有这念菩提心、这念觉性,认为涅槃是空性,入涅槃就能脱离三界,就拼命去追求涅槃,视三界如牢狱,生死如冤家,只有涅槃是最高的,这就属于小乘的境界。小乘用智慧心来修观行,知道用智慧心来修观行,这也是属于菩提,这就是声闻、缘觉的菩提。所以菩提,又分为声闻的菩提、缘觉的菩提、菩萨的菩提和佛的菩提。佛是三藐三菩提,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,同样是这念心,觉悟却有深有浅。
菩提分成五种层次,首先是「发心菩提」,菩提是佛的智慧,修行一定要朝契悟佛的智慧这个方向努力,这就是发心。例如《金刚经》说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虽然没有悟到无住心,但现在拼命努力,一定要达到无住心,这就是刚刚发了要契悟的心,就称为「发心菩提」。观众生苦,发菩提心要普度众生,这也是一种发心,这是遇到外面的境界,然后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,只是一个目标、希望而已,所以要去实践。菩提心在哪里呢?菩提心在烦恼心当中,现在要伏烦恼,乃至于要断烦恼、要转烦恼,甚至于要烦恼即菩提,这样子在日常生活上去觉察,然后觉照,由觉察、觉照慢慢把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降伏,只要心当中欲爱、贪财、贪色的心一动,马上就把它止住,就称为「伏心菩提」。
心当中有烦恼,等于有个小偷一样,一不注意,就偷走了我们很多的功德法财,使我们堕入轮回,现在注意到小偷了,就偷不了功德法财。注意,就是觉照。心当中的欲爱、色爱、贪瞋痴慢疑,这些都是小偷,所以我们心当中有一大堆的小偷强盗。世间人不知道,所以没有办法伏心,现在知道烦恼如小偷,才知道要伏心;如果不降伏、不制伏,就会堕入恶道,沦落三界苦海,所以必须要把它制伏,称为伏心菩提。
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,都是伏心,像修观行,刚开始都是属于伏心;诵经、持咒、打坐、参禅,乃至于忏悔、修六波罗蜜,修种种加行,都算是伏心的方法。法门有大有小,一个是自利来伏心,一个是利他来伏心,譬如六波罗蜜,布施能降伏自己的悭贪心,同时人家得到布施的东西也能得到利益,所以这个法门就属于大乘法门;如修七周缘慈,修数息观,乃至于参禅,修四念处观,这些只是自己得到利益,所以是属于小乘法门。伏心就是要诵经、持咒、打坐,这是属于初门。止观,止就是伏心,把这念心伏下去,是一个最开始的法门。由于伏心有了工夫,才会明心,明心就是明白人人都有佛性,佛性在哪里?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,明白这念心是不假外求,不是菩萨给我们的,也不是父母或其他神明给我们的,是本具的,这就是「明心菩提」。由明心然后继续保养圣胎,站得住、站得长,这就属于「出到菩提」,这就是工夫了。继续努力,一直达到最高的站得住、站得长,在动中也站得住,在静中也站得住,在逆境、顺境也站得住,在白天、在晚上也站得住。站得住就是这念心不迷惑、不攀缘,不怕念起,只怕觉无,就是这样时时刻刻注意这念心,这就是照顾话头、照顾脚跟。继续这样子用功,慢慢时间一久,最后三惑漏尽,二死永亡,到达「无上菩提」。所以,由凡位到贤位,由贤位到圣位,圣位到十地满心、到等觉,最后到达妙觉,这就是究竟菩提。这是在次第上来说,说有次第,其实这念心是没有次第的,用这种次第来伏烦恼、来明心、来分证,使自己不会有我慢心,不会以凡滥圣。不明白这些道理就容易自卑、起烦恼。
「咸令出离至菩提」,这是一种大悲、大愿、大智,这就是为什么要稽请三宝、要总敬三宝,一是发愿,一是启请三宝加持。一般人也有总敬三宝,可是他们可能不是为普济众生,不是为了众生的生死迷愚镇沉溺,也不是为了使众生成菩提。初初学佛,心量没有这么广大,天天礼佛、拜佛、念佛,目的是使自己业障消除、身体健康,乃至于家庭和谐、事业顺利,这是一种初步的信仰,初步的信心。进一步,总敬三宝尊是为出世法、为了生死的法、为成正觉的法,乃至于成无上正等正觉,不但是自利,而且是要普济利益众生。这是我们发了大愿心,愿三宝慈悲加被,使每一众生都能脱离生死苦海,都能证到菩提涅槃。由于我们有这种心愿,所以必须要依愿起行,才能达到圆满。
这一段稽首总敬三宝的意义就是在自利、利他,祈愿三宝慈光加被,不是为名、为利,也不是为身体健康、事业顺利,完全是为普度众生,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三)940320
经文
生者皆归死,容颜尽变衰,强力病所侵,无能免斯者。
假使妙高山,劫尽皆坏散,大海深无底,亦复皆枯竭。
大地及日月,时至皆归尽,未曾有一事,不被无常吞。
「生者皆归死」,有生最后一定会死,生到天上、生到净土,无论生到什么地方都是会死,只是时间长短而已,如阿弥陀佛最后还是要入涅槃,就证明十方的净土都是方便,这是一种真理。要达到不死,就要不生,不生就一定不死。什么是不生?菩提、涅槃就是不生,不起烦恼、不生心、不动念这就是不生。不生这念心,就是菩提心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这是大乘法门所讲的;小乘所讲的空性,就是不生,例如虚空有没有生?虚空本来如此,所以虚空它也不会灭。但是众生无论生到天上或人间,从过去到现在,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到现在还存在,所以有生最后一定都要归于死亡。不但众生是如此,这个世间、这个地球也有生,生就是成,所以有成、住、坏、空。一栋房屋本来没有,现在建好、落成了,这就是成,有成一定有坏,因为生者皆归死。
不但佛经这么讲,〈易系辞〉也是这么讲:「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」无论是怎么开始,几万岁、几千万万岁,到最后还是要死,全都归于空,都有终结的一天,所以「故知死生之说」。孔子也讲: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就是说,生从何来都不知道,怎么知道死从何去?所以,生者一定有死。《金刚经》讲:「若有色、若无色,若有想、若无想,若非有想、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」什么原因呢?这些都是有生,不管是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,都是生;既然有生,所以全都要度,令入无余涅槃。无余涅槃就是真空,所以才是不死;还有菩提心、涅槃空性、觉性也是不死。
我们这念心有生住异灭,所有一切动植物,都有生老病死、成住坏空。所以佛经说: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」寂灭这念心就是不死;寂灭涅槃是佛法当中最高的,除此以外不管是哪一道的众生,最后都归死亡。
「容颜尽变衰」,「容」就是容貌,有长形、方形、圆形……;「颜」就是颜色,是白色、黄色、黑色、灰色……;每个人的容颜都会变化、衰败、老化、死亡。「衰」就是衰退、衰败。所以在《无常经》里讲:「少年容貌暂时住」,就是说年纪轻的人,他的容貌暂时是如此的,慢慢会变化;起初从婴儿变成幼儿,幼儿变成小孩,小孩变成少年,少年变成青年,青年变成壮年,壮年变成晚年,晚年变成老年,时时刻刻都在变化。众生总是要等到头发白了、牙齿掉了、眼睛看不见了、耳朵也听不见了,才知道自己年老了;有智慧的人,不用等到此时才觉悟,才知道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。
以前有位八指头陀,小时候当牧童,在放牛时,忽然来了一阵风雨,看见树上的梅花被风吹雨打后,掉得干干净净,这时就悟到自己虽然是很年轻,将来也是归于无常,悟到一切都是无常,所以就出家修行,这也是悟。所以不要执着自己年轻貌美、身强力壮,一切皆归无常。现在社会上的人,爬山、运动,不外是要保持健康、强健体力;化妆使皮肤白润、好看,这都是表面的造作;不化妆时,皮肤就不细致了。了解了,这些假相都不能执着,众生执着假相为实有,就称为颠倒、愚痴。如世界上的拳王,练的像金刚一样,不要说是大病,忽然一个重感冒,马上就会感觉头重脚轻,站都站不住。世间上不管贫穷、富贵、天上、人间、动物、植物,通通都会变化衰败,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无常,都不能执着。
「强力病所侵」,再强的力量,就算是孔武有力的金刚力士,忽然病了,身体肌肉开始萎缩;突然得眼病或眼睛瞎了;或得了重感冒、发高烧,把脑神经烧坏了;或走一走不注意跌了一跤,把头或鼻子跌坏了,这些都是有可能的,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境界。不管现在怎么富贵,身体如何的健康,权势、力量如何的大,甚至大到能够统领这个世界、这个地球,病一来,奄奄一息,什么都作不了主。所以,再强势、再有权势的人,到最后都禁不起病魔所侵害。
三国时代的张飞力量很大,在战场上是百战不殆。一日,孔明在自己手上写了一个字,说:张将军,看你身强体壮、力大无穷,在百万人的战争当中杀进杀出,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了你,你什么都不怕,孔明就把写在手上的病字给张将军看,这个你怕不怕?张飞一看,就流泪了,因为「英雄只怕病来缠」。
我们明白了无常的道理,在没有病、没有老的时候要时时刻刻都提起正念、多发心,要赶快用功广集福慧资粮。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