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,就是說法主,也就是主成就;薄伽梵是梵語,中文稱爲世尊,所謂「十方薄伽梵,一路涅槃門。」

  

  涅槃有四種,這裏所講的涅槃,是聲聞的涅槃: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。而佛能成就有余涅槃、無余涅槃、無住涅槃和自性清淨涅槃,所以稱佛爲世尊。世尊,即是爲我們這個世界、叁千大千世界,乃至于現在世、過去世、未來世所共同尊重。

  

  有了主成就了,究竟薄伽梵在哪裏說法?是在天上、是在淨土、是在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、或是在地獄?總是有個地方,所以下面就把這個地點說出來。

  

  「室羅伐城」,就是舍衛城。舍衛城爲憍薩羅國的都城,等于現在的臺北市,一個國都的所在地,稱爲都城。這室羅伐城翻譯爲中文是豐德,就是國家很豐富。第一、五欲豐富,大衆在這個地方盡情享受五欲之樂。第二、財寶豐富,舍衛城是很富有的,財寶衆多。第叁、多聞,裏面的人也很有善根,不但是有世間法,而且還有出世法,多數的人都聽釋迦牟尼佛說法,所以佛經裏記載,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說法最多。第四、解脫。因爲舍衛城裏具足這四種德行,就翻譯成「豐德」。

  

  「逝多林給孤獨園」是佛陀在舍衛城中說法的所在地。逝多林就是祇陀太子的林園。祇陀太子有很多財寶,也有很多美好的庭園,等于現在有許多富有人家,把名山勝地買下來,作爲休閑場所。「給孤獨」是須達長者的善名,因爲他有很多的財寶,都拿去布施、救濟很多孤獨的人,是一個大善人,所以稱他爲「給孤獨長者」。

  

  有一次給孤獨長者,想請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城中說法。可是說法一定要有很大的地方,而且裏面風景要好。找來找去,只有祇陀太子這一個地方最好,所以給孤獨長者就向祇陀太子說,要買他的林園給釋迦牟尼佛做精舍——祇桓精舍。祇陀太子很愛這個庭園,舍不得賣,但也不好推辭,于是祇陀太子故意刁難他說:「只要你用黃金將我這個林園鋪滿,我就賣給你。」逝多林是一個很大的地方,哪裏有這麼多黃金來鋪地?

  

  此時,給孤獨長者歡喜地說:「好,你當太子要一言爲定。」于是,給孤獨就把他所有寶庫裏的黃金、金磚、金元統統鋪地,鋪得滿滿的。祇陀太子就想:給孤獨爲什麼願意用所有的錢財買這個地方來供養佛,一定有他的道理。結果一打聽,這是一個無上的福報,是一個最殊勝的因緣;祇陀太子就想:「早知道我也不會賣你,我自己把這個庭園,修建道場來供養世尊說法,那不是一個最大的福報嗎?」可惜自己話已經講出去了,沒有辦法收回了。結果,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說:「你還有地方沒有鋪。」接著說:「我這個樹根下面你都沒有鋪,這一個逝多林是我的,現在我也要做功德,把這個樹所占的位置、所占的土地,和這些樹一起來供養世尊。」這樣子合起來,就是祇樹給孤獨園。所以薄伽梵是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,這一個地方講《無常經》,這就是處成就。

  

  「爾時,佛告諸苾刍」:爾時,就是說法那個時候;就是在釋迦牟尼佛講《無常經》那一個時刻。佛按照中文字解釋稱爲「覺者」──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叁覺成就了就是佛,就是世尊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

  苾刍,就是比丘的意思,爲七衆之首。佛有七衆弟子,即是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那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。佛陀說法,總是有人聽法,所以「諸苾刍」就代表七衆的聽法者,這就是衆成就。

  

  比丘譯爲除馑男,能除衆生饑馑,一般人心當中都很煩惱,五欲境界熾盛,始終是沒完沒了,始終是在饑渴當中,對世間上的欲望始終是無法滿足。不要認爲有錢的人,大富大貴就滿足了,其實還是不滿足的,有了十萬想一百萬,有了一百萬想一千萬,始終是在饑渴當中。缺乏住的、吃的,爲了吃、住拼命去追求,也是在饑渴當中。有錢的人,心當中不知足,始終無止盡的追求五欲境界,也是在饑渴當中。這個地方稱爲除饑馑,就是不再饑渴了,不受這些災荒了,什麼原因?把它戒掉了。戒掉這些貪欲,遠離財色名食睡,知足常樂,安住在正念,安住在正定,最後證到涅槃,這就是真正的大富大貴。所以比丘譯爲除馑,不但是能爲自己除去饑渴,而且又能爲大衆除去饑渴。這當中也有叁種含義:第一是乞士;第二是怖魔;第叁是破惡。

  

  乞士,所謂「上乞佛法,以資慧命;下乞飲食,以資色身」。怖魔,就是用定力降伏魔軍。魔有內魔、有外魔,一般人聽到魔,好象是有叁頭六臂、很恐怖,其實魔就是障礙,凡是會障礙我們的都稱爲「魔」。如聽經聞法時在打瞌睡,都聽不進去,打坐沒有辦法成就,做事也提不起精神來,始終是在昏昏沈沈、迷迷糊糊當中,使身心都得不到安定,這就稱爲睡魔。有了病,就稱爲病魔。五陰境界一來,擾亂我們的清淨心,不知道是五陰的作用,錯認消息以爲得到神通,這又是魔障,是成道修戒定慧的一種阻礙,就稱爲「魔」。所以魔怎麼樣去破,就是用定力,用叁昧,乃至于用智慧,不但能降伏自己的魔,也能降伏天魔,還能降伏外面的外道魔。

  

  破惡,一個是內惡,一個是外面的惡。心中有煩惱、憂愁,種種不善法都是「惡」。定慧成就了,什麼都放下、看破了,五陰境界也擾亂不了,六欲天的魔也擾亂不了,外面種種女色也誘惑不了,乃至于外面這些惡魔也對自己莫可奈何,于是這些惡魔就心生恐怖,都會遠離。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就能破除見思之惡,因此稱爲破惡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七)940417

  

  

  

  

  有叁種法,于諸世間,是不可愛、是不光澤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稱意。何者爲叁?謂老、病、死。汝諸苾刍,此老病死,于諸世間,實不可愛、實不光澤、實不可念、實不稱意。若老病死,世間無者,如來應正等覺,不出于世,爲諸衆生 ,說所證法,及調伏事。是故應知,此老病死,于諸世間,是不可愛、是不光澤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稱意。由此叁事,如來應正等覺,出現于世,爲諸衆生,說所證法,及調伏事。

  

  「有叁種法,于諸世間,是不可愛、是不光澤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稱意。何者爲叁?謂老、病、死。」佛告訴諸比丘,有叁種法在世間是不可愛、是不光澤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稱意。這叁種法就是老、病、死。老、病、死在世間沒有一個人喜歡,所以是不可愛、不光澤、不可念、不稱意。老也不可愛,病也不可愛,死更不可愛。一般人,尤其是年輕人,看到老年人都會討厭,可是每一個人都會老;看到有病的人也會討厭,可是每一個都會病;看到死的人也會惡心,可是每一個人都會死。

  

  每個人都貪愛光澤,「光」是鮮豔,「澤」是澤潤。花朵很鮮豔,葉子綠油油的,好象是塗了一層油一樣,這就是光澤。人身體健康時都有光澤,植物也有,礦物也有,但等到快死、快雕零的時候,光也沒有了、澤也沒有了,就像是一片枯葉般,就像死灰一般。所以,每個人一生病,光明、鮮豔都會失去,平時的光芒萬丈和威風也都沒有了。死的時候,臉上是黑的,像土一樣,沒有一點光澤。所以,知道老、病、死是不可愛、不光澤的。

  

  「是不可念」,念就是想念,不可念就是不可去想念。一般人都要吃好的、住好的、看好的、聽好的,往好的去想念,想念名利財色,但老、病、死誰想去念?因爲心裏想到快死、快老、快病的人,心當中都是很煩惱,況且,人死了以後又臭又髒,一般人都要遠離,就是他的親戚朋友看到他恐怖的樣子都想退避叁舍,會去念嗎?

  

  「是不稱意」,老年人眼睛看不清楚、耳朵聽不清楚了,走路是慢吞吞的,就是不稱意。反之,要看就看,要聽就聽,要走就走,要臥就臥,這就是稱意。但是,人老了,要想打坐,雙腿根本也盤不起來了;想去拜佛,禮拜一下都不可能了;想要看佛像,也看不見;想要聽經聞法,也不能聽;要想做善事,也不能做,實在是不稱意啊!

  

  人都會老,即老態龍鍾;都會病,現在孔武有力、年輕貌美,等到病了,動都不能動,就是所謂病魔;都會死,就是死魔;無論貧窮、富貴、男女、老幼,到最後都是黃土一抔。明白了這叁種法,在世間上沒有一個人歡喜,沒有一個人是稱心如意,沒有一個人會想念。

  

  這裏就是要告訴大衆,一切都是無常的,沒有老、沒有病、沒有死之前,要趕快修行;現在不修很快就老了、病了,所謂「天有不測之風雲,人有旦夕之禍福。」誰也免不了。現在好好的,說不定下一個鍾頭就病了、死了。所以,明白老、病、死這種無常的道理,就要時時刻刻想到這些問題:「萬一自己病了怎麼辦?萬一死了怎麼辦?」這樣修行就能提得起。所以在沒有病、沒有老、沒有死的時候,要廣積福慧資糧,廣修定慧,趕快漏盡煩惱,這樣就能脫離老、病、死的恐怖。

  

  前面是佛跟大衆提示的一個綱要,闡釋諸世間有老、病、死這叁種法是不可愛的,這個提示,對上根利器的人馬上就知道。但中根、下根、乃至于鈍根的人,跟他講老,他會想:我還沒有老;跟他講病,他認爲:我還沒有病;跟他講死,他會說:我還沒有死;就等到老了、病了、死了再說吧!始終沒有警覺心,好象老病死與他無關。如一般人所說「不見棺材不掉淚」,但是,等到見了棺材已經來不及了。

  

  佛陀恐怕大衆還是不清楚,還是不願提高警覺,所以又特別再進一步提醒,「汝諸苾刍,此老病死,于諸世間,實不可愛、實不光澤、實不可念、實不稱意」,所謂「世間」包括器世間、有情世間和五陰世間,就稱爲諸世間。「于諸世間」,無論是器世間、有情世間、五陰世間,無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