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常经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佛,就是说法主,也就是主成就;薄伽梵是梵语,中文称为世尊,所谓「十方薄伽梵,一路涅槃门。」

  

  涅槃有四种,这里所讲的涅槃,是声闻的涅槃: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。而佛能成就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、无住涅槃和自性清净涅槃,所以称佛为世尊。世尊,即是为我们这个世界、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于现在世、过去世、未来世所共同尊重。

  

  有了主成就了,究竟薄伽梵在哪里说法?是在天上、是在净土、是在东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、或是在地狱?总是有个地方,所以下面就把这个地点说出来。

  

  「室罗伐城」,就是舍卫城。舍卫城为憍萨罗国的都城,等于现在的台北市,一个国都的所在地,称为都城。这室罗伐城翻译为中文是丰德,就是国家很丰富。第一、五欲丰富,大众在这个地方尽情享受五欲之乐。第二、财宝丰富,舍卫城是很富有的,财宝众多。第三、多闻,里面的人也很有善根,不但是有世间法,而且还有出世法,多数的人都听释迦牟尼佛说法,所以佛经里记载,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说法最多。第四、解脱。因为舍卫城里具足这四种德行,就翻译成「丰德」。

  

  「逝多林给孤独园」是佛陀在舍卫城中说法的所在地。逝多林就是祇陀太子的林园。祇陀太子有很多财宝,也有很多美好的庭园,等于现在有许多富有人家,把名山胜地买下来,作为休闲场所。「给孤独」是须达长者的善名,因为他有很多的财宝,都拿去布施、救济很多孤独的人,是一个大善人,所以称他为「给孤独长者」。

  

  有一次给孤独长者,想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城中说法。可是说法一定要有很大的地方,而且里面风景要好。找来找去,只有祇陀太子这一个地方最好,所以给孤独长者就向祇陀太子说,要买他的林园给释迦牟尼佛做精舍——祇桓精舍。祇陀太子很爱这个庭园,舍不得卖,但也不好推辞,于是祇陀太子故意刁难他说:「只要你用黄金将我这个林园铺满,我就卖给你。」逝多林是一个很大的地方,哪里有这么多黄金来铺地?

  

  此时,给孤独长者欢喜地说:「好,你当太子要一言为定。」于是,给孤独就把他所有宝库里的黄金、金砖、金元统统铺地,铺得满满的。祇陀太子就想:给孤独为什么愿意用所有的钱财买这个地方来供养佛,一定有他的道理。结果一打听,这是一个无上的福报,是一个最殊胜的因缘;祇陀太子就想:「早知道我也不会卖你,我自己把这个庭园,修建道场来供养世尊说法,那不是一个最大的福报吗?」可惜自己话已经讲出去了,没有办法收回了。结果,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说:「你还有地方没有铺。」接着说:「我这个树根下面你都没有铺,这一个逝多林是我的,现在我也要做功德,把这个树所占的位置、所占的土地,和这些树一起来供养世尊。」这样子合起来,就是祇树给孤独园。所以薄伽梵是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,这一个地方讲《无常经》,这就是处成就。

  

  「尔时,佛告诸苾刍」:尔时,就是说法那个时候;就是在释迦牟尼佛讲《无常经》那一个时刻。佛按照中文字解释称为「觉者」──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。三觉成就了就是佛,就是世尊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

  

  苾刍,就是比丘的意思,为七众之首。佛有七众弟子,即是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那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。佛陀说法,总是有人听法,所以「诸苾刍」就代表七众的听法者,这就是众成就。

  

  比丘译为除馑男,能除众生饥馑,一般人心当中都很烦恼,五欲境界炽盛,始终是没完没了,始终是在饥渴当中,对世间上的欲望始终是无法满足。不要认为有钱的人,大富大贵就满足了,其实还是不满足的,有了十万想一百万,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,始终是在饥渴当中。缺乏住的、吃的,为了吃、住拼命去追求,也是在饥渴当中。有钱的人,心当中不知足,始终无止尽的追求五欲境界,也是在饥渴当中。这个地方称为除饥馑,就是不再饥渴了,不受这些灾荒了,什么原因?把它戒掉了。戒掉这些贪欲,远离财色名食睡,知足常乐,安住在正念,安住在正定,最后证到涅槃,这就是真正的大富大贵。所以比丘译为除馑,不但是能为自己除去饥渴,而且又能为大众除去饥渴。这当中也有三种含义:第一是乞士;第二是怖魔;第三是破恶。

  

  乞士,所谓「上乞佛法,以资慧命;下乞饮食,以资色身」。怖魔,就是用定力降伏魔军。魔有内魔、有外魔,一般人听到魔,好象是有三头六臂、很恐怖,其实魔就是障碍,凡是会障碍我们的都称为「魔」。如听经闻法时在打瞌睡,都听不进去,打坐没有办法成就,做事也提不起精神来,始终是在昏昏沉沉、迷迷糊糊当中,使身心都得不到安定,这就称为睡魔。有了病,就称为病魔。五阴境界一来,扰乱我们的清净心,不知道是五阴的作用,错认消息以为得到神通,这又是魔障,是成道修戒定慧的一种阻碍,就称为「魔」。所以魔怎么样去破,就是用定力,用三昧,乃至于用智慧,不但能降伏自己的魔,也能降伏天魔,还能降伏外面的外道魔。

  

  破恶,一个是内恶,一个是外面的恶。心中有烦恼、忧愁,种种不善法都是「恶」。定慧成就了,什么都放下、看破了,五阴境界也扰乱不了,六欲天的魔也扰乱不了,外面种种女色也诱惑不了,乃至于外面这些恶魔也对自己莫可奈何,于是这些恶魔就心生恐怖,都会远离。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就能破除见思之恶,因此称为破恶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七)940417

  

  

  

  

  有三种法,于诸世间,是不可爱、是不光泽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称意。何者为三?谓老、病、死。汝诸苾刍,此老病死,于诸世间,实不可爱、实不光泽、实不可念、实不称意。若老病死,世间无者,如来应正等觉,不出于世,为诸众生 ,说所证法,及调伏事。是故应知,此老病死,于诸世间,是不可爱、是不光泽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称意。由此三事,如来应正等觉,出现于世,为诸众生,说所证法,及调伏事。

  

  「有三种法,于诸世间,是不可爱、是不光泽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称意。何者为三?谓老、病、死。」佛告诉诸比丘,有三种法在世间是不可爱、是不光泽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称意。这三种法就是老、病、死。老、病、死在世间没有一个人喜欢,所以是不可爱、不光泽、不可念、不称意。老也不可爱,病也不可爱,死更不可爱。一般人,尤其是年轻人,看到老年人都会讨厌,可是每一个人都会老;看到有病的人也会讨厌,可是每一个都会病;看到死的人也会恶心,可是每一个人都会死。

  

  每个人都贪爱光泽,「光」是鲜艳,「泽」是泽润。花朵很鲜艳,叶子绿油油的,好象是涂了一层油一样,这就是光泽。人身体健康时都有光泽,植物也有,矿物也有,但等到快死、快雕零的时候,光也没有了、泽也没有了,就像是一片枯叶般,就像死灰一般。所以,每个人一生病,光明、鲜艳都会失去,平时的光芒万丈和威风也都没有了。死的时候,脸上是黑的,像土一样,没有一点光泽。所以,知道老、病、死是不可爱、不光泽的。

  

  「是不可念」,念就是想念,不可念就是不可去想念。一般人都要吃好的、住好的、看好的、听好的,往好的去想念,想念名利财色,但老、病、死谁想去念?因为心里想到快死、快老、快病的人,心当中都是很烦恼,况且,人死了以后又臭又脏,一般人都要远离,就是他的亲戚朋友看到他恐怖的样子都想退避三舍,会去念吗?

  

  「是不称意」,老年人眼睛看不清楚、耳朵听不清楚了,走路是慢吞吞的,就是不称意。反之,要看就看,要听就听,要走就走,要卧就卧,这就是称意。但是,人老了,要想打坐,双腿根本也盘不起来了;想去拜佛,礼拜一下都不可能了;想要看佛像,也看不见;想要听经闻法,也不能听;要想做善事,也不能做,实在是不称意啊!

  

  人都会老,即老态龙钟;都会病,现在孔武有力、年轻貌美,等到病了,动都不能动,就是所谓病魔;都会死,就是死魔;无论贫穷、富贵、男女、老幼,到最后都是黄土一抔。明白了这三种法,在世间上没有一个人欢喜,没有一个人是称心如意,没有一个人会想念。

  

  这里就是要告诉大众,一切都是无常的,没有老、没有病、没有死之前,要赶快修行;现在不修很快就老了、病了,所谓「天有不测之风云,人有旦夕之祸福。」谁也免不了。现在好好的,说不定下一个钟头就病了、死了。所以,明白老、病、死这种无常的道理,就要时时刻刻想到这些问题:「万一自己病了怎么办?万一死了怎么办?」这样修行就能提得起。所以在没有病、没有老、没有死的时候,要广积福慧资粮,广修定慧,赶快漏尽烦恼,这样就能脱离老、病、死的恐怖。

  

  前面是佛跟大众提示的一个纲要,阐释诸世间有老、病、死这三种法是不可爱的,这个提示,对上根利器的人马上就知道。但中根、下根、乃至于钝根的人,跟他讲老,他会想:我还没有老;跟他讲病,他认为:我还没有病;跟他讲死,他会说:我还没有死;就等到老了、病了、死了再说吧!始终没有警觉心,好象老病死与他无关。如一般人所说「不见棺材不掉泪」,但是,等到见了棺材已经来不及了。

  

  佛陀恐怕大众还是不清楚,还是不愿提高警觉,所以又特别再进一步提醒,「汝诸苾刍,此老病死,于诸世间,实不可爱、实不光泽、实不可念、实不称意」,所谓「世间」包括器世间、有情世间和五阴世间,就称为诸世间。「于诸世间」,无论是器世间、有情世间、五阴世间,无…
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获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