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愁、怨叹。人命是无常的,到这时候,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,谁也没有办法逃离。世间上哪一个不死?天上人会死,人间也会死,所有一切畜生道、饿鬼道都是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
「是故劝诸人,谛听真实法」,因为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无常、虚妄的,所以要奉劝大众谛听真实法,赶快把世间所有一切名利、财色看破、放下;最重要的要赶快谛听,要详细专注地聆听真实法。四谛就是真实法,《佛遗教经》云:「日可令冷,月可令热,佛说四谛不可令异。」这四谛法是不可异的。日这么大的热能,月亮是冷冷清清的,可是有一种神通,可以把太阳变冷,把月亮变热,可是四谛法门是不可变的,苦就是苦、集就是集、灭就是灭、道就是道,是真而不伪,实而不虚,所以依照四谛去用功、去修行,一定能够得到解脱,能够超越生死苦。在佛陀时代,佛说四谛分成三个层次——示相转、劝修转、作证转,称为三转四谛。上根、中根、下根的人,听到四谛法门,都能得到净法眼藏,都能悟到无常,成道证果、脱离生死,所以称为真实法。
「共舍无常处,当行不死门」,希望每个人要把无常舍掉,如何舍?心当中的瞋恚、色爱、欲爱、男女之欲,时时刻刻都要检讨反省。检讨反省爱的是什么?把它看破、放下,就舍掉了。所谓舍,就是远离,有身远离、心远离,最重要的是这念心不要执着,就舍掉了,所以要脱离生老病死苦的境界,就必须把世间上的欲爱、色爱舍掉、放下。「当行不死门」,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就是不死门,要入这个门,门就是通达,通达内内外外没有障碍,入了四谛这个门就可以离开生死的关口,达到真空,证入涅槃,涅槃就是不死,达到解脱的境界,就是不死的不二法门。
「佛法如甘露」,无常也是佛法,「诸行无常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寂灭为乐」。所以听到无常、四谛法门、三十七助道品这些佛法,好象甘露灌顶一样。甘露是种形容词,如饮甘露,像口渴了,喝一杯水,就能够清新解渴、得清凉,如果饮了一杯甘露,更能够滋长我们的善心,平静我们的烦恼。因为心当中有烦恼,而产生瞋火、欲火,使整个身心都像是在水深火热当中,起了贪心就是水,被贪毒之水淹没了我们的法身;起了欲爱、色爱,乃至于瞋恚,这一把火把我们的智慧、觉性,变成了热恼;听到四谛法门,乃至于大乘法门,人人都有佛性和因缘果报,知道这些道理,就找到不生不死的门,进入这个门,就能除热得清凉,使这念心得到宁静。这念心不清净,就像一杯浊水一样,里面有渣滓;听到佛法,修戒、修定把尘沙沉淀,此时这念心水就像一潭清水一样清净、清凉,可以产生种种的作用,所谓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。」什么原因?渣滓下沉,清净的水自然就会显现,就能照天照地。所以心清净了,不但是清而且是凉,就能产生种种功德、妙用;清能产生作用,凉能让自己得到解脱、得到快乐。要想得到这种境界,就必须藉听经闻法来熏修,一定能够除去心当中的种种烦恼;烦恼漏尽了,清凉就现前。
「一心应善听,能灭诸烦恼」,最重要的要一心、要专注。如果听经闻法在打妄想,想过去、想现在,患得患失,就不是一心,假使没有一心,就不是善听;只有当下这念心,才是善听。佛经里说「闻思修三慧」;闻慧,只有能闻这念心,闻了以后就思,思了以后就修,所以经过闻思修这个过程,就称为善听。因为有闻思修才能证到三摩地,三摩地就是正定,有正定才会启发智慧,有智慧才能灭诸烦恼,所以「一心应善听」。修行就是要听经闻法,听了以后就要思惟,假使只是听而不思惟,不能产生效果出来。做什么事都要一心,听经闻法、做事情、打坐都要一心,一心就是定。因为有一心才能专注,有专注才能产生思惟,有思惟才能转识成智。我们过去造恶业,也是因为这念心思惟产生出来的,过去这念心思惟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现在必须要思惟戒、定、慧,要思惟八正道、四谛、十二因缘,乃至于六波罗蜜、空假中的道理。
这里所思惟的是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苦是果报,这苦果不是父母、社会、也不是佛菩萨、上帝、阎王小鬼给的,「集」就是苦的因,就思惟这种道理。既然把因找到了,就要断集,把集断掉,就能证涅槃。如何断集?就是要修道,要修三十七助道品。如何修道?就是要闻思修。思的时候看是思惟什么道理,如果是思惟空的道理,这一念空性现前,就能成道证果,就是闻思修,这就称为善听。「一心」就是当下就能契悟、当下就能得到净法眼藏、当下就能与清净心相应,就称为一心。从闻慧、思慧,这样来听经闻法,就称为善听;要正顺佛法、正顺因果、正顺菩提、正顺涅槃,这就称为善听。如果真正每个人都能够一心善听,绝对能灭除心当中的烦恼,烦恼包括见思惑、尘沙惑和无明惑。烦恼虽然很多,最低限度要知道人有六个根本烦恼,由于心当中有烦恼障蔽心性,使这念心得不到解脱。如果能够一心善听,从闻慧、思慧、修慧来修四谛,绝对能够灭除心当中的种种烦恼,无论是见思惑、尘沙惑或无明惑,都能够三惑永断,二死永亡,绝对能够得到解脱,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果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六)940410
如是我闻,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。尔时,佛告诸苾刍。
「如是我闻」,佛法里每一部经都加注有「如是我闻」,为什么要加这一句?有四种意义:第一断众疑;第二秉佛嘱;第三息诤论;第四异外道。
第一、断众疑。就是佛涅槃以后,第一次集结经藏时,由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罗汉来集结,当中共同推举阿难尊者把释尊所说的法说出来。当阿难尊者一登台的时候,大家都会产生疑惑,第一个疑问:怀疑是不是阿难尊者成佛了?第二个疑问:怀疑是释迦牟尼佛再来?第三个疑问:或他方佛来说法?因为阿难尊者有二十相,看起来和佛很像。为避免大众以为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,所以阿难尊者说:「如是我闻」,大众就知道不是阿难尊者成佛,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再来说法,也不是他方诸佛来说法,这样就把大众的疑惑解决掉了,所以是「断众疑」。
所谓集结经藏,就是将佛过去所说的道理,种种的法理,收集、累积,编订成册,所以集结经藏,并不是一个人随随便便就可以集结。当时是由阿难尊者诵出,五百罗汉共同认定没有遗漏、没有错误,这就称为集结。类似现在立法院,要经过三读,法令才能通过,如此法令就可以公布施行。所以佛经的集结,也有这种精神,因为是要流芳万世,所以不能有一些错漏。
第二、秉佛嘱。完全是秉承释迦牟尼佛的遗嘱。佛在涅槃前,阿难尊者提出集结经藏,经首要安何语言?佛就告诉阿难尊者,应该加「如是我闻,佛在某处,与某某俱。」所以这一段,就是遵佛的遗嘱。
第三、息诤论。因为大众都知道,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,所以「如是我闻」这句话念出来以后,没有一个人会诤论阿难尊者念出来的不是佛所说的;也不可能怀疑阿难尊者哪一个地方念错了。所以大众对阿难尊者有这样的信心,可以息灭大众的诤论。
第四、异外道。为什么要加「如是我闻」?是为与外道的经有所区别。因为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,也有其经论,他们的经论不是加「如是我闻」,是加「阿、忧」二字,「阿」是无,「忧」是有的意思。所以佛经讲:「离四句,绝百非」,讲「有」也不对,讲「无」也不对,讲「非有非无」、「亦有亦无」也不对。外道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辩论,你说是「有」他说是「无」;你说是「无」他说是「有」;你说是「有无」他说是「非有非无、亦有亦无」。佛经为了要与外道的「阿、忧」辩别,所以起首要加「如是我闻」。
再进一步研究,除了这四种意义以外,还有「六成就」。六成就,就是佛讲经说法的时候,要具足这六个条件,这一部经以后流传,才是很完美、很真实。就等于开会要有记录,为了要表示这个会议记录的真实性,所以也要具有六成就。
第一「信成就」:就是大家要签名、要发言,并且付诸决议,表示有共同的认识。第二「闻成就」:是由记录者听大众发言,做成记录。第三「时成就」:所记载的年、月、日、时,就是时成就。第四「主成就」:就是要有主席。第五「处成就」:还要记载开会的地方。最后第六是「众成就」:每一个人都要签名字,要负责任。所以会议记录,假使有这六项,这会议记录就很实在,就禁得起考验。
这部经从过去传到现在,所说是真实的道理,不是凭空虚构,为了这个法的真实性,也是一样要有这六个重点,把它记下来,就是这个法的真实性,所以这六个成就不能少。
「如是」,是指法之词,如是之法;就是法成就。譬如这部经是讲无常的道理,无常就是「如是」,所以是法。如是之法大众信受奉行,所以也是信成就。「如是」,指这个法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的道理,乃至于涅槃的道理,所以称为「如是」。
「我闻」,就是闻成就。虽然是有这个法,但是怎么来的?闻,就是听来的,所以「如是我闻」:一个是法成就,一个是闻成就。哪个是「我」?像释迦牟尼佛讲:「天上天下唯我独尊!」此「我」就是真我,非假我。真我,就是能闻的这念心,是绝对的我,而不是相对的假我。这个法,是什么时候听来的?由谁讲的?在什么地方讲的?
「一时薄伽梵」:一时,就是时成就。是什么时?是在讲《无常经》的那个时候。薄伽梵,就是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