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愁、怨歎。人命是無常的,到這時候,叫天天不應,叫地地不靈,誰也沒有辦法逃離。世間上哪一個不死?天上人會死,人間也會死,所有一切畜生道、餓鬼道都是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
「是故勸諸人,谛聽真實法」,因爲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無常、虛妄的,所以要奉勸大衆谛聽真實法,趕快把世間所有一切名利、財色看破、放下;最重要的要趕快谛聽,要詳細專注地聆聽真實法。四谛就是真實法,《佛遺教經》雲:「日可令冷,月可令熱,佛說四谛不可令異。」這四谛法是不可異的。日這麼大的熱能,月亮是冷冷清清的,可是有一種神通,可以把太陽變冷,把月亮變熱,可是四谛法門是不可變的,苦就是苦、集就是集、滅就是滅、道就是道,是真而不僞,實而不虛,所以依照四谛去用功、去修行,一定能夠得到解脫,能夠超越生死苦。在佛陀時代,佛說四谛分成叁個層次——示相轉、勸修轉、作證轉,稱爲叁轉四谛。上根、中根、下根的人,聽到四谛法門,都能得到淨法眼藏,都能悟到無常,成道證果、脫離生死,所以稱爲真實法。
「共舍無常處,當行不死門」,希望每個人要把無常舍掉,如何舍?心當中的瞋恚、色愛、欲愛、男女之欲,時時刻刻都要檢討反省。檢討反省愛的是什麼?把它看破、放下,就舍掉了。所謂舍,就是遠離,有身遠離、心遠離,最重要的是這念心不要執著,就舍掉了,所以要脫離生老病死苦的境界,就必須把世間上的欲愛、色愛舍掉、放下。「當行不死門」,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就是不死門,要入這個門,門就是通達,通達內內外外沒有障礙,入了四谛這個門就可以離開生死的關口,達到真空,證入涅槃,涅槃就是不死,達到解脫的境界,就是不死的不二法門。
「佛法如甘露」,無常也是佛法,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寂滅爲樂」。所以聽到無常、四谛法門、叁十七助道品這些佛法,好象甘露灌頂一樣。甘露是種形容詞,如飲甘露,像口渴了,喝一杯水,就能夠清新解渴、得清涼,如果飲了一杯甘露,更能夠滋長我們的善心,平靜我們的煩惱。因爲心當中有煩惱,而産生瞋火、欲火,使整個身心都像是在水深火熱當中,起了貪心就是水,被貪毒之水淹沒了我們的法身;起了欲愛、色愛,乃至于瞋恚,這一把火把我們的智慧、覺性,變成了熱惱;聽到四谛法門,乃至于大乘法門,人人都有佛性和因緣果報,知道這些道理,就找到不生不死的門,進入這個門,就能除熱得清涼,使這念心得到甯靜。這念心不清淨,就像一杯濁水一樣,裏面有渣滓;聽到佛法,修戒、修定把塵沙沈澱,此時這念心水就像一潭清水一樣清淨、清涼,可以産生種種的作用,所謂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裏無雲萬裏天。」什麼原因?渣滓下沈,清淨的水自然就會顯現,就能照天照地。所以心清淨了,不但是清而且是涼,就能産生種種功德、妙用;清能産生作用,涼能讓自己得到解脫、得到快樂。要想得到這種境界,就必須藉聽經聞法來熏修,一定能夠除去心當中的種種煩惱;煩惱漏盡了,清涼就現前。
「一心應善聽,能滅諸煩惱」,最重要的要一心、要專注。如果聽經聞法在打妄想,想過去、想現在,患得患失,就不是一心,假使沒有一心,就不是善聽;只有當下這念心,才是善聽。佛經裏說「聞思修叁慧」;聞慧,只有能聞這念心,聞了以後就思,思了以後就修,所以經過聞思修這個過程,就稱爲善聽。因爲有聞思修才能證到叁摩地,叁摩地就是正定,有正定才會啓發智慧,有智慧才能滅諸煩惱,所以「一心應善聽」。修行就是要聽經聞法,聽了以後就要思惟,假使只是聽而不思惟,不能産生效果出來。做什麼事都要一心,聽經聞法、做事情、打坐都要一心,一心就是定。因爲有一心才能專注,有專注才能産生思惟,有思惟才能轉識成智。我們過去造惡業,也是因爲這念心思惟産生出來的,過去這念心思惟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現在必須要思惟戒、定、慧,要思惟八正道、四谛、十二因緣,乃至于六波羅蜜、空假中的道理。
這裏所思惟的是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。苦是果報,這苦果不是父母、社會、也不是佛菩薩、上帝、閻王小鬼給的,「集」就是苦的因,就思惟這種道理。既然把因找到了,就要斷集,把集斷掉,就能證涅槃。如何斷集?就是要修道,要修叁十七助道品。如何修道?就是要聞思修。思的時候看是思惟什麼道理,如果是思惟空的道理,這一念空性現前,就能成道證果,就是聞思修,這就稱爲善聽。「一心」就是當下就能契悟、當下就能得到淨法眼藏、當下就能與清淨心相應,就稱爲一心。從聞慧、思慧,這樣來聽經聞法,就稱爲善聽;要正順佛法、正順因果、正順菩提、正順涅槃,這就稱爲善聽。如果真正每個人都能夠一心善聽,絕對能滅除心當中的煩惱,煩惱包括見思惑、塵沙惑和無明惑。煩惱雖然很多,最低限度要知道人有六個根本煩惱,由于心當中有煩惱障蔽心性,使這念心得不到解脫。如果能夠一心善聽,從聞慧、思慧、修慧來修四谛,絕對能夠滅除心當中的種種煩惱,無論是見思惑、塵沙惑或無明惑,都能夠叁惑永斷,二死永亡,絕對能夠得到解脫,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果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六)940410
如是我聞,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苾刍。
「如是我聞」,佛法裏每一部經都加注有「如是我聞」,爲什麼要加這一句?有四種意義:第一斷衆疑;第二秉佛囑;第叁息诤論;第四異外道。
第一、斷衆疑。就是佛涅槃以後,第一次集結經藏時,由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羅漢來集結,當中共同推舉阿難尊者把釋尊所說的法說出來。當阿難尊者一登臺的時候,大家都會産生疑惑,第一個疑問:懷疑是不是阿難尊者成佛了?第二個疑問:懷疑是釋迦牟尼佛再來?第叁個疑問:或他方佛來說法?因爲阿難尊者有二十相,看起來和佛很像。爲避免大衆以爲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,所以阿難尊者說:「如是我聞」,大衆就知道不是阿難尊者成佛,也不是釋迦牟尼佛再來說法,也不是他方諸佛來說法,這樣就把大衆的疑惑解決掉了,所以是「斷衆疑」。
所謂集結經藏,就是將佛過去所說的道理,種種的法理,收集、累積,編訂成冊,所以集結經藏,並不是一個人隨隨便便就可以集結。當時是由阿難尊者誦出,五百羅漢共同認定沒有遺漏、沒有錯誤,這就稱爲集結。類似現在立法院,要經過叁讀,法令才能通過,如此法令就可以公布施行。所以佛經的集結,也有這種精神,因爲是要流芳萬世,所以不能有一些錯漏。
第二、秉佛囑。完全是秉承釋迦牟尼佛的遺囑。佛在涅槃前,阿難尊者提出集結經藏,經首要安何語言?佛就告訴阿難尊者,應該加「如是我聞,佛在某處,與某某俱。」所以這一段,就是遵佛的遺囑。
第叁、息诤論。因爲大衆都知道,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,所以「如是我聞」這句話念出來以後,沒有一個人會诤論阿難尊者念出來的不是佛所說的;也不可能懷疑阿難尊者哪一個地方念錯了。所以大衆對阿難尊者有這樣的信心,可以息滅大衆的诤論。
第四、異外道。爲什麼要加「如是我聞」?是爲與外道的經有所區別。因爲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,也有其經論,他們的經論不是加「如是我聞」,是加「阿、憂」二字,「阿」是無,「憂」是有的意思。所以佛經講: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講「有」也不對,講「無」也不對,講「非有非無」、「亦有亦無」也不對。外道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辯論,你說是「有」他說是「無」;你說是「無」他說是「有」;你說是「有無」他說是「非有非無、亦有亦無」。佛經爲了要與外道的「阿、憂」辯別,所以起首要加「如是我聞」。
再進一步研究,除了這四種意義以外,還有「六成就」。六成就,就是佛講經說法的時候,要具足這六個條件,這一部經以後流傳,才是很完美、很真實。就等于開會要有記錄,爲了要表示這個會議記錄的真實性,所以也要具有六成就。
第一「信成就」:就是大家要簽名、要發言,並且付諸決議,表示有共同的認識。第二「聞成就」:是由記錄者聽大衆發言,做成記錄。第叁「時成就」:所記載的年、月、日、時,就是時成就。第四「主成就」:就是要有主席。第五「處成就」:還要記載開會的地方。最後第六是「衆成就」:每一個人都要簽名字,要負責任。所以會議記錄,假使有這六項,這會議記錄就很實在,就禁得起考驗。
這部經從過去傳到現在,所說是真實的道理,不是憑空虛構,爲了這個法的真實性,也是一樣要有這六個重點,把它記下來,就是這個法的真實性,所以這六個成就不能少。
「如是」,是指法之詞,如是之法;就是法成就。譬如這部經是講無常的道理,無常就是「如是」,所以是法。如是之法大衆信受奉行,所以也是信成就。「如是」,指這個法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的道理,乃至于涅槃的道理,所以稱爲「如是」。
「我聞」,就是聞成就。雖然是有這個法,但是怎麼來的?聞,就是聽來的,所以「如是我聞」:一個是法成就,一個是聞成就。哪個是「我」?像釋迦牟尼佛講: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!」此「我」就是真我,非假我。真我,就是能聞的這念心,是絕對的我,而不是相對的假我。這個法,是什麼時候聽來的?由誰講的?在什麼地方講的?
「一時薄伽梵」:一時,就是時成就。是什麼時?是在講《無常經》的那個時候。薄伽梵,就是…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