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論是人間、天上,都免不了無常。這裏佛陀確確實實指出無論是器世間、有情世間、五陰世間,老、病、死實在是不光澤、實在是不可愛、實在是不稱意,就是再叁地叮咛、苦口婆心地再叁地勸導。

  

  「若老病死,世間無者,如來應正等覺,不出于世」,假使這個世間沒有老、病、死,如來也就不會到我們這個世間來。從這個角度看來,老、病、死還是很好的,使我們能夠聽經聞法,能夠見到如來留下來的聖迹,雖然沒有見到如來的金色身,但還可以看到如來的舍利,乃至于佛像,不管是石雕的或是銅鑄的,乃至于紙印的或是木雕的。

  

  在北俱盧洲的人,就是因爲沒有老、病、死苦,所以在那個地方沒有佛法。北俱盧洲的人是屬于化生,生活非常安樂,沒有老、病的問題,活到一千歲就化掉了,沒有死苦,所以講老、病、死的種種痛苦,他們根本沒有辦法體悟。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病過、老過,跟他講病苦、老苦,他也無法體會,所以諸佛是以病苦爲師,以病來警惕自己用功修行。

  

  「說所證法」,所證法就是證阿羅漢果、證緣覺果、乃至于是證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法。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:上半夜證聲聞果,中半夜證到緣覺果,後半夜夜睹明星說:「奇哉!奇哉!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這是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,證到無上菩提果;佛就說這一些法,都是如來親自所證的。如叁轉四谛:「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斷;此是滅,我已證;此是道,我已修……」,就是講聲聞法。

  

  「及調伏事」,調是善調,在修行當中最重要的,是要知道調伏自己。調身、調息、調心、調睡眠、調飲食,這些都要恰到好處。對于男女的事情看不破、放不下,在心當中繞來繞去、患得患失,乃至于是欲火上身,使自己頭昏腦脹,坐也不是、站也不是,就要趕快調。檢討反省爲什麼起這種煩惱?把病因找出來。如果現在的煩惱是男女的欲望,就修不淨觀;如果這個人對我不好,所以看到這個人就會討厭、懷恨,要想報複,發現有這種煩惱,就用「慈悲觀」。這樣就是調伏自己的煩惱,調伏淫欲心、調伏瞋心,這就是調伏。

  

  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用來調伏衆生的身心,所以法應該要修、要學,要博學多聞。有人說:「師父!我心提不起來,身體也不想動。」這就是懈怠,懈怠就要用精進來調伏。不想動就勉強自己去動、去拜佛、去忏悔;心提不起來,就要修善法、做善事,要誦經、持咒、發願,自然就會調伏過來。

  

  「是故應知,此老病死,于諸世間,是不可愛、是不光澤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稱意。」所以要確實知道老、病、死在世間是惹人厭的,是沒有人要的,是讓人煩心的。因此要常常警惕自己,不要得過且過,虛度光陰,而不去正視它。

  

  「由此叁事,如來應正等覺,出現于世,爲諸衆生,說所證法,及調伏事。」因爲有老病死,所以如來才在我們這個世間普度衆生,如《法華經》講:如來爲什麼要到世間上來?「爲一大事因緣。』我們現在所講的大事因緣就是「無常」,就是告訴我們想脫離無常,就要修四谛法門、八正道、四念處。佛就是用這一些法,來調禦剛強難伏、煩惱重重的衆生,我們知道這些道理後,能依教奉行,善調身心,才會真正脫離老、病、死的恐懼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八)940424

  

  

  

  

  爾時,世尊重說頌曰:「外事莊彩鹹歸壞,內身衰變亦同然。唯有勝法不滅亡,諸有智人應善察。此老病死皆共嫌,形儀醜惡極可厭。少年容貌暫時住,不久鹹悉見枯羸。假使壽命滿百年,終歸不免無常逼。老病死苦常隨逐,恒與衆生作無利。」爾時,世尊說是經已,諸苾刍衆、天龍、藥叉、揵闼婆、阿修羅等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  

  「爾時世尊重說頌曰」,重頌就是擔心大衆還不太了解之前所說的道理,于是重新再將這些道理歸納成頌。頌就是一種贊頌、詠頌,因爲前面句子太長不好記,于是把說過的道理,編成七個字一句,有音有韻,容易記誦,就稱爲「頌」。

  

  「外事莊彩鹹歸壞」,外事就是外在的種種事物;莊就是莊嚴,就是種種布置;彩就是彩畫、彩繪,用種種顔色來打扮,現在一般人稱爲裝修、裝飾。例如房間,有專門的設計師作設計,還有種種莊嚴的器具裝飾,就是莊彩。所謂「佛要金裝,人要衣裝。」佛像要畫眼睛、眉毛、嘴唇、頭發、乃至要畫種種顔色;我們人也要莊彩,像女衆知道要戴花、戴戒指,又要戴耳環、戴項鏈,還要畫眼影、畫口紅,頭發要染紅色的、染黃色的,這就是莊彩。鹹歸壞,不管怎麼樣莊彩,最後統統都會壞掉。像房子,經過了一段時間也會損壞,時間一久也會風化掉。所以無論是高樓大廈或是自己的身形面孔,任何事物到最後都會壞掉。

  

  「內身衰變亦同然」,我們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,就醫學來說,細胞在七年當中會全部新陳代謝一次,所以身體的細胞隨時都在衰敗、在變化。童年、少年是一個面孔,青年又是一個面孔,壯年、老年又是另一個面孔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。而人們往往要等到老了才會發現,其實身體早就在變化、衰老當中。一般人都是自我陶醉的過生日,很高興的慶祝自己又增加了一歲。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想,這有什麼好慶祝的呢?過了一年就是減少一年的壽命;過了一個月,就是減少一個月的壽命,分分秒秒,壽命愈來愈短,就愈接近死亡的邊緣。所謂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所以我們了解以後,就知道身體在衰敗、變化當中,所有一切都是在無常苦空、敗壞不安的境界上。而衆生因爲不知道無常、苦、空,反而在無常、苦、空當中去化妝、去莊彩,並且自我安慰、自我陶醉,這就是迷惑、顛倒。但是衆生若不自我安慰、自我陶醉,又覺得無奈,內心實在是矛盾與痛苦。那什麼才不會衰敗?

  

  「唯有勝法不滅亡」,勝法就是出世間法。這裏所說的四谛法門: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就是勝法。因爲依據四谛道理來修,就能遠離死亡,就能成就叁昧、正定,證到涅槃。所謂「甘露法門開」,我們就是要去追求涅槃當中常、樂、我、淨,不生不滅、不去不來的勝法,才是最實在的。但人往往顛倒,不能承受甘露法門,應該要的不要,不應該要的偏偏又求,舍本逐末,在鏡花水月、空中樓閣中去追逐,始終是一場空。「唯有勝法不滅亡」,開宗明義顯出最究竟、最徹底的境界,告訴我們要安住在這個境界上面,就能不滅亡。要時時刻刻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,這就是勝法。還有最勝法,即是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千年暗室、一燈即破,煩惱即菩提、生死即涅槃,唯有真空實相、涅槃寂靜才不會滅亡。世間上任何東西都是有生有滅、有去有來,而如來者,是如如不動,無所從來、無所從去,是本具的,因爲沒有生,所以始終不會滅,只有這個勝法才不會滅亡。

  

  「諸有智人應善察」,「諸」就是衆,「察」就是觀察。衆生因爲顛倒,所以把真的當作假的、假的當成真的,就是不善察。大衆都是有智慧的人,所以應該要深深的去觀察、審察這個無常的世間,所有一切莊彩都是會壞掉的,了達這個世間有成住壞空,人有生老病死,心有生住異滅,只有勝法才是最真最貴的。進一步,我們要用般若智慧洞察什麼是正、邪?什麼是方便、究竟?什麼是世間法、出世間法?什麼是有爲法、無爲法?這些都要一一善察。

  

  有些人覺得自己是沒有智慧的人,覺得自己很渺小、很卑賤,怎麼能夠善察?其實只要我們知道這些道理,把這些道理內化,就是有智慧的人,就能夠善察。所以智慧,就是知道是非、善惡、正邪,乃至于世間、出世間的道理,進而知道涅槃靜寂是不生不滅及世間上有形皆歸壞的真理,這些就是善察。如果該取的涅槃不取,該舍的塵勞境界不舍,這就是不善察,就是顛倒。

  

  「此老病死皆共嫌」,一般人都知道老病死是大家都不想要,都嫌棄的,可是偏偏都會輪得到。輪到了,逃也逃不了、推也推不去,這就是衆生的愚昧。所以要有這種警覺,沒有老、沒有病的時候要趕快多用功,等到要死的時候,再用功就來不及了。

  

  「形儀醜惡極可厭」,形就是形象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形象:有男女老幼相、胖瘦高矮相,臉有方形、圓形、瓜子形,耳朵、眼睛、鼻子也都各有各的形,所以比丘有比丘的形,比丘尼有比丘尼的形,乃至于社會上的士農工商學兵,都有各自的形狀。儀就是儀態,佛法講行住坐臥四威儀。醜惡,就是每個人到了老、病、死時,不管平時是什麼形,這時都是醜、都是惡,都是極可厭的。所以人到死的時候,還有什麼形象、儀態可言?是絕對的醜陋、討厭。

  

  「少年容貌暫時住」,年輕的小孩看起來很天真、很乖巧、很活潑,但都只是暫時的,什麼原因呢?因爲無常,所以,人隨時都在老化當中,有可能忽然發高燒、忽然中風,忽然嘴歪了、眼斜了,或忽然鼻子歪了、面孔皺了,所以容貌都是暫時的。

  

  「不久鹹悉見枯羸」,枯是幹枯,羸是瘦弱;就是說人的生命是很無常的,有可能上午看到他,下午不一定存在,就像花一樣,很快就會雕謝。縱使是幾十年的時間,也是很快就會過去,老相就會現前。

  

  「假使壽命滿百年,終歸不免無常逼」,了解世上一切都是無常,就算是人活到一百歲,還是會死,還是會被無常所逼迫。不要說是一百年、一千年、一萬年,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擁有八萬大劫壽命,還是敵不過無常的逼迫。在中國,彭祖活到八百歲,一般人看來是很長壽,但是等到無常到了,彭祖還是覺得壽命很短,希望上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