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天再延長他的年歲,可見人心始終是無法滿足的。照理說,有八百歲應該心滿意足了,可是到了老、病、死,就會心生恐怖,心生煩惱,因此要祈求上天延長他的壽命,希望能不死、不老、不病。像秦始皇、漢武帝都是在求長生不老方,結果死得更早,所以任何人都逃不過這一關。
「老病死苦常隨逐」,要知道老病死,經常隨侍在我們身邊,如影隨形,逃也逃不了,真正是在劫難逃。在臺灣會老、會病、會死,在美國一樣有病、有老、有死。不但是在美國,在全世界天涯海角任何一個地方,都是有病、有老、有死。不但是如此,任何地方都有天災地變、綁票勒索、都有殺盜淫。不只臺灣亂,全世界也亂,所以是逃不出無常的境界。
「恒與衆生作無利」,老病死苦是經常與衆生作對的,想不病偏偏要病、想不老偏偏要老、想不死偏偏要死,所以是對大衆無利的。衆生爲了老病死,也不知花了多少精神、時間、金錢在做些沒有利益的事,都是在浪費生命。
「爾時,世尊說是經已,諸苾刍衆、天龍、藥叉、揵闼婆、阿修羅等」,世尊把無常的道理說出來,當時在座聆聽法要的有: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,另外還有天人、龍、藥叉、揵闼婆、阿修羅。藥叉又稱爲夜叉,它的意義是輕捷、勇健,能夠跑得很快,乃至于還會飛行,會吃人、吃動物的血,所以又稱爲捷疾鬼。如果修行很好的人,捷疾鬼就成爲他的護法,不但是不會惱害,還會來護持。揵闼婆,是天上的樂神。阿修羅,則是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,如果只修善法,但心當中有慢心、瞋心,將來就會墮入阿修羅道。阿修羅有天上的阿修羅、人間的阿修羅、畜生道的阿修羅、鬼道的阿修羅。天上的阿修羅經常與帝釋天打仗,住在須彌山底。人間的阿修羅,像希特勒、史達林,他們不知道殺了多少人,雖然是個殺人魔王,可是有福報,想什麼就有什麼,然而他們的行爲是很猙獰恐怖的,是人間的住世魔王,喜歡戰爭的這些人都屬于人間的阿修羅。畜生道的阿修羅,如猛獸、毒蛇。鬼道的阿修羅,就是剛才所說的夜叉,所以每一道都有阿修羅。
「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」,不但是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,而且還有天、龍、藥叉、揵闼婆、阿修羅,聽了無常的道理都很歡喜,稱爲法喜充滿,就證明衆生都有佛性。無論是天人、出家衆、在家衆,乃至于龍、藥叉、揵闼婆、阿修羅,所有一切都能得到利益。
所以這一部經的義理是非常廣,什麼根機都能得到受用,爲什麼?因爲這部經是講無常。不管大乘、小乘,乃至于頓悟自心的法門,如果不知道無常的道理,在佛法當中就得不到受用,就會退失菩提心。知道無常,不管是修顯、修密、修大乘、乃至于修禅、修淨也好,修八萬四千法門也好,一定會有所成就。爲什麼呢?因爲要脫離無常。不知道無常,就會懈怠,修什麼法都用不上功。所以這一部經爲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叁乘所共有,統統都要知道這些道理。佛講的這個法實在太微妙,是真正勝法,能夠令衆生遠離老病死苦,能夠證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,能夠出叁界了生死,所以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因信才會受,因受才會去奉行。《佛遺教經》所說:「日可令冷,月可令熱,佛說四谛,不可令異。」四谛道理實在是不能改變的,這就是信。「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信滿就成佛,任何法門都要靠信,縱使世間上也要講信。世間法沒有信心,不僅學業、事業不能成就,功德也不能成就,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。沒有信心,覺得人活著沒有希望,心灰意冷,到最後就會自取滅亡。所以有了正信,絕對不會走錯路、走遠路。不但是信,還要生根,所以在佛法上要有信根。信也有深淺,這裏是正信,信一切都是無常的,每個人都會病、會老、會死,要想脫離無常,脫離老、病、死,就必須要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,這就是信。假使沒有信,無論修任何法門都修不成功。所以信是很重要的,不但要有信心、還要有正信、更要有智慧的信心。此外,信心還要生根,要根深蒂固。因爲信生根就能受持,就能時時刻刻堅住這個信,否則現在有信心,可能過幾天就沒有了,信沒有生根,就無法受持。
信受之後還要依教奉行,不是只知道道理,有這個信心,如果不去奉行,就一定得不到利益。所以不但要說到,而且還要做到,要在日常生活上去實踐,從心行、口行、身行到廣大願行,這就是奉行。《無常經》不但是說無常,而且告訴我們脫離無常的方法,所以《無常經》是非常好、非常完美的一部經,因此佛住世的時候,出家衆都要經常誦《無常經》。
每個人對《無常經》,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,知道世間一切是無常的,才能夠提醒自己不要迷失,才不會拼命向外追求,才不會起顛倒執著。知道無常後,要趕快用功,才能夠契悟菩提涅槃,脫離無常殺鬼。菩提涅槃具足有常樂我淨四德,這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,所以這部《無常經》是最大的功德,也是最上的一部經典,希望每個人要發心、要珍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九)940501
常求諸欲境,不行于善事,雲何保形命,不見死來侵?
命根氣欲盡,支節悉分離,衆苦與死俱,此時徒歎恨。
兩目俱翻上,死刀隨業下,意想並慞惶,無能相救濟。
長喘連胸急,短氣喉中幹,死王催伺命,親屬徒相守。
諸識皆昏昧,行入險城中,親知鹹棄舍,任彼繩牽去。
「常求諸欲境」,就是不知不覺的衆生,迷惑本心,成天沈醉于五欲當中。所謂諸欲境的「境」就是境界,境界有順境、逆境,乃至于有世間、出世間的境界,甚至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心境,所以「境」包含非常廣泛。這裏指的是欲境,也就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一般人始終在這些境界上攀緣,追求名利、富貴、吃喝玩樂,用盡種種手段來享受、來追求快樂。
「不行于善事」,行就是做,不知道做善事是福報、是功德,反而還做一些不清淨的事情、煩惱的事情,乃至于造種種惡業。「善」在佛法中,分爲假觀善、真空善和中道實相善,而這裏所指的是普通的善事。所謂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一般人所說的好事有哪些呢?孝順父母、恭敬師長、慈心不殺,乃至于儒家所說的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這些都是屬于善事,也是一般所說的「倫常」。所以家庭、學校、政治、軍隊都有其倫理道德,乃至于宗教也有宗教的倫理道德,像中臺山的四箴行——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,這些都是善事。
如果不做善事,「雲何保形命」?一般人說「福祿壽叁星拱照」,都是想要追求很好的福德和財富,所以不但要有錢,還要有地位、官位,乃至于好運氣。但因每個人的福報不同,今生能有智慧,乃至于身體健康、相貌端嚴,人見歡喜,家庭富足,都是由于過去積功累德、廣集福慧資糧所感得。但是一般人不曉得福報是從爲善當中得來,所以只是汲汲營營的追求名利地位,舍本逐末,迷失本心,因此「不行于善事,雲何保形命?」不爲善,怎麼能夠使形相莊嚴、身體健康、長命富貴,做什麼事情都很安全、很自在,能夠達到無疾而終呢?如果沒有福報,做什麼都不自在,都會有種種的障礙,因此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就是不行于善事的果報。
每一個人都有命根,命根包括有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把這些再濃縮,就稱爲暖、壽、識,這叁個就稱爲命根。暖就是溫暖,就是熱量;有些人身體冷冰冰的,這個人身體一定不健康,不過雖然是冷冰冰,還是有暖的存在。我們打坐的時候,身上産生熱觸,發燒、發熱,再慢慢淨化,就成爲暖的作用;打坐入定,叁天、五天、十天、二十天、乃至于幾年、幾十年、幾百年、幾千年、幾大劫,身形都不會壞掉,因爲有暖在作用的緣故。暖成就了,夏天不熱,冬天不冷,但這需要靠打坐才能成就。
一般人也有暖,暖是一種果報,壽命盡時,暖就會壞掉。壽也是一樣,如果今生能活八十歲,那麼今生的壽命就是八十歲。壽雖是如此,卻可用禅定的方法使色身不容易壞掉。第叁是識,識就是我們的意識、分別,佛法上有第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識,要轉識成智,在未轉過來時都還是稱爲識;這個識有好、有壞、有善、有惡。所以命根就是包含暖、壽、識叁部份,也是具足人身的根本。如果人沒有福德,形命就會壞掉,暖會散掉,意識會模糊不清。所以人活在世間,就是要能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時時刻刻保持平常心、平靜心,使我們的暖壽識平靜。雖然禅定是可以延長暖壽識的時間和空間,但因衆生沒有禅定的功夫,所以就要靠福德、善法的力量;如果沒有福德,又不修禅定,而想要保有形命,則是很難的一件事。
「不見死來侵」,「不見」就是迷惑本心,沒有看清無常殺鬼;「死來侵」,就是無常殺鬼時時刻刻來侵害我們,使身體、形相陸續敗壞;侵,就是侵蝕、侵害。因爲人們不曉得這些道理,所以不安住于善法上,等到死亡來臨,才知道人命無常,但已經來不及了。一般人的心經常在財色名食睡五欲當中環繞,早已把死與修行忘記,如俗話所說「不見棺材不掉淚」,等到病了,才知道要信佛、要修行,等到快死了才要來求佛、求菩薩。這還算不錯的,有的人病了,還不知道求佛、求菩薩,等到快死了,恐怖境界現前了,還不知道要念佛,也沒辦法做善事了,這時候只有等著去受報。因爲平時沒有了生死的觀念,總是在迷惑顛倒、醉生夢死中過日子,所以不見死來侵。假使知道這些道理,就會知道要行善事,要修戒、修定…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