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2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種藥。無論是學仙也好,修四禅八定也好,從過去到現在沒有一個人還存在,乃至于聲聞、緣覺,和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,現在都不存在了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若卵生,若胎生,若濕生,若化生;若有色,若無色;若有想,若無想,若非有想,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」爲什麼呢?因爲涅槃才是究竟,所有一切胎卵濕化,最後都要歸于死亡。

  

  明白了每個人最後都會死,不能到要死的時候,才來手忙腳亂,現在就要有所准備。爲什麼呢?因爲人有生皆必死,無論胎卵濕化都是有生的,淨土裏也是有生,生到天國也是有生,生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、生兜率,最後沒有不死的,所以了解有生一定會有死,《易經》雲:「原始反終,故知死生之說。」有始最後一定會死,無論從什麼地方出生,只要有生,一定有死,除非是證到涅槃、證到中道實相。如來有叁身:法身佛、報身佛和化身佛,法身佛是無始無終,就是契悟當下這念心,這念心是無始無終;報身佛是有始無終,果報在淨土。釋迦牟尼佛的果報身在哪裏呢?在華藏世界的淨土當中。報身,開始覺悟這念智慧心返照本覺之理。能觀這一念智慧心,不是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所以這一念智慧心不依靠到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而是依到真空、真如實相上面,所以是有始無終。其余的凡是經過胎生、卵生、濕化、化生,最後通通要歸于死亡。所以無論是學仙的,乃至一切聲聞、緣覺、世尊,到這個世界來,都是從母親懷胎生下來的,有生一定有死。大衆也是一樣,從母親胎裏出生,有生皆必有死,要想脫離死亡,就要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,不生所以不滅,不滅就是不死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十二)940522

  

  

  

  

  「造罪苦切身」,「切身」就是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,如影隨形,逃也逃不了。生與死,都是自己造的惡業、罪過,只要有業報,就必須要受盡六道輪回之苦。

  

  過去,有個男子娶了兩位太太:大太太膝下無子,小太太不僅年輕貌美,又生了一位容貌端正、模樣可愛的男嬰。由于丈夫非常喜歡小太太和小兒子,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,意圖要謀害小男嬰。于是,大太太天天去抱他,並且對外宣稱自己疼愛這個小男嬰勝于自己的親生骨肉,因此家人們根本沒有起任何疑心。

  

  就在小兒子大約一歲時,大太太找到下毒手的機會:她用針刺入小男孩的腦門,並且深入顱內的皮肉。小男孩啼哭不止,也不再吃奶,一家大小都不知道原因,七天過後,小男孩便命終了。小太太傷心欲絕,肝腸寸斷,急欲找出原因,經過多方查證後,逐漸懷疑大太太是殺子的凶手。由于喪子之痛,加上有仇未報的感慨,尋即命終。心懷怨結而死的小太太,命終後,爲報殺子之仇,便投生當大太太的女兒,不知詳情的大太太自然對她疼愛有加。然而,女嬰才一歲就命終,令大太太每日端坐不食,悲恸號哭更勝于過去的小太太,這就是所謂的「報應」,一方面來討債,二方面使自己的精神承受最大的打擊。

  

  往生後的小太太,連續七次投生爲大太太的小孩,每次都活不到幾歲就往生。在最後一次投胎時,小女兒長得比以往更端莊,但是在十四歲那年,出嫁前的夜晚又不幸命終。大太太憂傷悲惱,終日啼哭,時時看著棺材中的屍體,不說話也不進食。奇怪的是,已死去的女兒,居然容顔氣色比生前更加煥發,使得大太太更是依依不舍。

  

  過了二十幾天,有位阿羅漢聖者,因與兩位太太有宿昔的法緣,知道這件事後,就藉此因緣度化二人。于是聖者前往這戶人家托缽乞食,大太太命令婢女盛一缽飯供養聖者,聖者不肯接受,並告訴婢女,希望能見到她的主人。大太太自認憂悲苦惱的模樣,無法見人,因此命令婢女供養後就請他離開。然而婢女數次請求,聖者仍不願離去,堅持要見主人,大太太知道後,雖感無奈,也只好請聖者進來。

  

  聖者看見大太太蓬頭垢面、憔悴不堪,于是問大太太:「爲何如此?」大太太說:「我前後生了七個女兒,都非常黠慧可愛,卻一個個死去。最後這個女兒,在要出嫁時也死了,實在令我愁憂悲惱,痛不欲生!」聖者問道:「家中過去的小太太是因何而死?」大太太聽了非常震驚,心想:他爲何會知道這件事?聖者說:「等梳理完,就告訴你。」大太太迅速地梳理完畢後,聖者又問:「小太太是爲何而死?」這時,她緘默不語,心中感到萬分慚愧。聖者說:「你殺了小太太的兒子,讓她愁憂悲惱至死。因此,她前後七次投胎成爲你的小孩,成爲你的冤家,意圖也讓你悲恸憂傷而死。你現在可以再去探視棺材中死去的女兒,看看是否還完好如初?」大太太一看,屍身居然已經臭穢腐爛,令人難以靠近。聖者問:「如此不淨之身,你何以貪戀不舍?」大太太感到慚愧至極,便立刻將她埋葬,並請求聖者爲自己受戒。

  

  次日,大太太依聖者指示,前往寺中受戒,然而小太太卻化作毒蛇,擋在途中,想咬死大太太。由于毒蛇擋路,大太太無法前行,天色又已漸晚,不禁心生怖畏,心想:我要去受戒,這條蛇爲何一直擋住去路?聖者知道後,立刻前往大太太的所在處,大太太一見到聖者,便歡喜地恭敬頂禮。聖者告訴毒蛇:「你爲報殺子之仇,前後投生作大太太的女兒已經七次,彼此互結冤仇,來生勢必又將互相仇害,如此相害無有窮盡。不過盡管如此,這些罪過猶可度脫,但如果你現在障礙她受戒,障人受戒惡報甚大,將生生世世墮入地獄,無有出期!」毒蛇聽聞聖者的開示後,知道宿世的因緣果報,心中的煩怨委屈剎時冰銷,低頭思惟不已。

  

  聖者觀察他們得度因緣已經成熟,即爲一人一蛇祝願:「由于宿世的業緣,互相惱害報仇。現在彼此應當解冤釋結,不要再惡意相向,過去所造的種種罪過,從此悉皆滅除。」最後,她們互相忏悔前愆,蛇因聞法功德,旋即命終舍去蛇身而投生人道,大太太則聽聞聖者開示後,心開意解,追隨聖者受戒,從此精進修行,證得須陀洹果。

  

  所以只要造了惡業,這個業是如影隨形。例如:琉璃王殺釋迦族時,神通廣大的目連尊者,將五百童男童女,送至天上避難,沒想到等到戰爭結束,將他們帶回人間時,這些童男童女早已化成血水,真正是「造罪苦切身」。不了解這些道理的人,認爲臺灣不安定,要移民,其實不僅臺灣的人有貪瞋癡,全世界的人都有貪瞋癡,沒有不造惡業的地方。所以要想找淨土,在外東求西找是找不到的,而是要在自己這念心上返照,知過改過,衆善奉行,消除自己的惡業,心清淨,處處都是淨土,這才是真正的解脫。

  

  除了知過改過外,還要「當勤策叁業,恒修于福智」。「當勤策叁業」,「勤」是四正勤: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;「策」是鞭策、警策。所以「當勤策叁業」,也就是時時刻刻以四正勤來策勵自己的身口意叁業,不僅白天要精進,晚上也要精進,二六時中都要精進。並且能隨時檢討身、口、意叁業是否清淨:心中只起善念、不起惡念,這是意業清淨;口不兩舌、不妄語、不绮語、不惡口,是口業清淨;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,是身業清淨。修行若能隨時警策自己精進用功、叁業清淨,這是屬于消極的層次。倘若能時時心生善法,勤修戒定慧,乃至于修六波羅蜜。如:口不但不說四衆過,還要弘揚佛法、普度衆生;身體不但不犯殺盜淫,還要修一切善、無善不修,度一切衆生、無衆生不度;所以不僅自利又能利他,進一步建功立德,這就是修行的積極層次。

  

  「恒修于福智」,「恒修」就是時時刻刻修福修慧,持之以恒。做任何事情有恒心是很重要的,否則一曝十寒,始終很難成就。所謂「精進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」,因爲精進心遇緣則生,但要保持長遠心,就必須要有恒心。像釋迦牟尼佛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恒修福德與智慧,不論順境、逆境,白天、晚上,二六時中時時刻刻廣集福慧資糧,時時刻刻不離開善法。現在一般人沒有這種大願,心想修行都已叁、四年,卻還有那麼多的煩惱,不但沒有證到叁昧,也沒有成道證果;或者出家沒幾年,就覺得時間太長了,這都是沒有恒心。所以修行要有恒心,才不會起無明、生煩惱,修行若沒有恒心,只想要速成是很難有成就的。禅宗雖說:「放下屠刀、立地成佛」、「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」,這都只是契悟這念心。契悟了,還要保任,要使身口意叁業清淨,就不是那麼簡單了。

  

  因爲過去造了很多惡業,心當中有很多習氣、妄想,所以要一下子不想,偏偏會想;有些事情,告訴自己要放下,偏偏就放不下;告訴自己要精進,偏偏就想偷懶;告訴自己不說他人過失,偏偏要說,這些都是習氣。所以修行就是要去除心當中的習氣,生處轉熟、熟處轉生,要想達此目的,絕不是一兩天就能改過,所以《楞嚴經》雲:「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在理上可以頓悟,頓悟了以後,要乘悟並銷,因爲習氣煩惱很多,必須要因次第盡,慢慢從日常生活中熏習,無明、煩惱才會慢慢轉識成智。佛法裏有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見惑很快就能斷掉,但是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就要慢慢在日常生活上磨煉,所謂「靜中養成,動中磨煉」,真正的菩薩行,就是藉外面的境界來磨煉自己、成就自己,這就必須要有恒心。

  

  有些人今天修完明天就不修了,認爲已經發心過了,爲什麼還要再發心?要知道發心就是善法,修善法可增長自己的福報,天天發心,才能廣積福德資糧,就好比世間人喜歡銀行裏的存款愈多愈好。所以時時刻刻要起善念,要念念不斷,不是今天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