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种药。无论是学仙也好,修四禅八定也好,从过去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还存在,乃至于声闻、缘觉,和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,现在都不存在了。《金刚经》说:「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;若有色,若无色;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,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」为什么呢?因为涅槃才是究竟,所有一切胎卵湿化,最后都要归于死亡。
明白了每个人最后都会死,不能到要死的时候,才来手忙脚乱,现在就要有所准备。为什么呢?因为人有生皆必死,无论胎卵湿化都是有生的,净土里也是有生,生到天国也是有生,生东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、生兜率,最后没有不死的,所以了解有生一定会有死,《易经》云:「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」有始最后一定会死,无论从什么地方出生,只要有生,一定有死,除非是证到涅槃、证到中道实相。如来有三身:法身佛、报身佛和化身佛,法身佛是无始无终,就是契悟当下这念心,这念心是无始无终;报身佛是有始无终,果报在净土。释迦牟尼佛的果报身在哪里呢?在华藏世界的净土当中。报身,开始觉悟这念智慧心返照本觉之理。能观这一念智慧心,不是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,所以这一念智慧心不依靠到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,而是依到真空、真如实相上面,所以是有始无终。其余的凡是经过胎生、卵生、湿化、化生,最后通通要归于死亡。所以无论是学仙的,乃至一切声闻、缘觉、世尊,到这个世界来,都是从母亲怀胎生下来的,有生一定有死。大众也是一样,从母亲胎里出生,有生皆必有死,要想脱离死亡,就要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,不生所以不灭,不灭就是不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十二)940522
「造罪苦切身」,「切身」就是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,如影随形,逃也逃不了。生与死,都是自己造的恶业、罪过,只要有业报,就必须要受尽六道轮回之苦。
过去,有个男子娶了两位太太:大太太膝下无子,小太太不仅年轻貌美,又生了一位容貌端正、模样可爱的男婴。由于丈夫非常喜欢小太太和小儿子,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,意图要谋害小男婴。于是,大太太天天去抱他,并且对外宣称自己疼爱这个小男婴胜于自己的亲生骨肉,因此家人们根本没有起任何疑心。
就在小儿子大约一岁时,大太太找到下毒手的机会:她用针刺入小男孩的脑门,并且深入颅内的皮肉。小男孩啼哭不止,也不再吃奶,一家大小都不知道原因,七天过后,小男孩便命终了。小太太伤心欲绝,肝肠寸断,急欲找出原因,经过多方查证后,逐渐怀疑大太太是杀子的凶手。由于丧子之痛,加上有仇未报的感慨,寻即命终。心怀怨结而死的小太太,命终后,为报杀子之仇,便投生当大太太的女儿,不知详情的大太太自然对她疼爱有加。然而,女婴才一岁就命终,令大太太每日端坐不食,悲恸号哭更胜于过去的小太太,这就是所谓的「报应」,一方面来讨债,二方面使自己的精神承受最大的打击。
往生后的小太太,连续七次投生为大太太的小孩,每次都活不到几岁就往生。在最后一次投胎时,小女儿长得比以往更端庄,但是在十四岁那年,出嫁前的夜晚又不幸命终。大太太忧伤悲恼,终日啼哭,时时看着棺材中的尸体,不说话也不进食。奇怪的是,已死去的女儿,居然容颜气色比生前更加焕发,使得大太太更是依依不舍。
过了二十几天,有位阿罗汉圣者,因与两位太太有宿昔的法缘,知道这件事后,就藉此因缘度化二人。于是圣者前往这户人家托钵乞食,大太太命令婢女盛一钵饭供养圣者,圣者不肯接受,并告诉婢女,希望能见到她的主人。大太太自认忧悲苦恼的模样,无法见人,因此命令婢女供养后就请他离开。然而婢女数次请求,圣者仍不愿离去,坚持要见主人,大太太知道后,虽感无奈,也只好请圣者进来。
圣者看见大太太蓬头垢面、憔悴不堪,于是问大太太:「为何如此?」大太太说:「我前后生了七个女儿,都非常黠慧可爱,却一个个死去。最后这个女儿,在要出嫁时也死了,实在令我愁忧悲恼,痛不欲生!」圣者问道:「家中过去的小太太是因何而死?」大太太听了非常震惊,心想:他为何会知道这件事?圣者说:「等梳理完,就告诉你。」大太太迅速地梳理完毕后,圣者又问:「小太太是为何而死?」这时,她缄默不语,心中感到万分惭愧。圣者说:「你杀了小太太的儿子,让她愁忧悲恼至死。因此,她前后七次投胎成为你的小孩,成为你的冤家,意图也让你悲恸忧伤而死。你现在可以再去探视棺材中死去的女儿,看看是否还完好如初?」大太太一看,尸身居然已经臭秽腐烂,令人难以靠近。圣者问:「如此不净之身,你何以贪恋不舍?」大太太感到惭愧至极,便立刻将她埋葬,并请求圣者为自己受戒。
次日,大太太依圣者指示,前往寺中受戒,然而小太太却化作毒蛇,挡在途中,想咬死大太太。由于毒蛇挡路,大太太无法前行,天色又已渐晚,不禁心生怖畏,心想:我要去受戒,这条蛇为何一直挡住去路?圣者知道后,立刻前往大太太的所在处,大太太一见到圣者,便欢喜地恭敬顶礼。圣者告诉毒蛇:「你为报杀子之仇,前后投生作大太太的女儿已经七次,彼此互结冤仇,来生势必又将互相仇害,如此相害无有穷尽。不过尽管如此,这些罪过犹可度脱,但如果你现在障碍她受戒,障人受戒恶报甚大,将生生世世堕入地狱,无有出期!」毒蛇听闻圣者的开示后,知道宿世的因缘果报,心中的烦怨委屈剎时冰销,低头思惟不已。
圣者观察他们得度因缘已经成熟,即为一人一蛇祝愿:「由于宿世的业缘,互相恼害报仇。现在彼此应当解冤释结,不要再恶意相向,过去所造的种种罪过,从此悉皆灭除。」最后,她们互相忏悔前愆,蛇因闻法功德,旋即命终舍去蛇身而投生人道,大太太则听闻圣者开示后,心开意解,追随圣者受戒,从此精进修行,证得须陀洹果。
所以只要造了恶业,这个业是如影随形。例如:琉璃王杀释迦族时,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,将五百童男童女,送至天上避难,没想到等到战争结束,将他们带回人间时,这些童男童女早已化成血水,真正是「造罪苦切身」。不了解这些道理的人,认为台湾不安定,要移民,其实不仅台湾的人有贪瞋痴,全世界的人都有贪瞋痴,没有不造恶业的地方。所以要想找净土,在外东求西找是找不到的,而是要在自己这念心上返照,知过改过,众善奉行,消除自己的恶业,心清净,处处都是净土,这才是真正的解脱。
除了知过改过外,还要「当勤策三业,恒修于福智」。「当勤策三业」,「勤」是四正勤: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;「策」是鞭策、警策。所以「当勤策三业」,也就是时时刻刻以四正勤来策励自己的身口意三业,不仅白天要精进,晚上也要精进,二六时中都要精进。并且能随时检讨身、口、意三业是否清净:心中只起善念、不起恶念,这是意业清净;口不两舌、不妄语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是口业清净;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,是身业清净。修行若能随时警策自己精进用功、三业清净,这是属于消极的层次。倘若能时时心生善法,勤修戒定慧,乃至于修六波罗蜜。如:口不但不说四众过,还要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;身体不但不犯杀盗淫,还要修一切善、无善不修,度一切众生、无众生不度;所以不仅自利又能利他,进一步建功立德,这就是修行的积极层次。
「恒修于福智」,「恒修」就是时时刻刻修福修慧,持之以恒。做任何事情有恒心是很重要的,否则一曝十寒,始终很难成就。所谓「精进心易发,长远心难持」,因为精进心遇缘则生,但要保持长远心,就必须要有恒心。像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恒修福德与智慧,不论顺境、逆境,白天、晚上,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广集福慧资粮,时时刻刻不离开善法。现在一般人没有这种大愿,心想修行都已三、四年,却还有那么多的烦恼,不但没有证到三昧,也没有成道证果;或者出家没几年,就觉得时间太长了,这都是没有恒心。所以修行要有恒心,才不会起无明、生烦恼,修行若没有恒心,只想要速成是很难有成就的。禅宗虽说:「放下屠刀、立地成佛」、「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」,这都只是契悟这念心。契悟了,还要保任,要使身口意三业清净,就不是那么简单了。
因为过去造了很多恶业,心当中有很多习气、妄想,所以要一下子不想,偏偏会想;有些事情,告诉自己要放下,偏偏就放不下;告诉自己要精进,偏偏就想偷懒;告诉自己不说他人过失,偏偏要说,这些都是习气。所以修行就是要去除心当中的习气,生处转熟、熟处转生,要想达此目的,绝不是一两天就能改过,所以《楞严经》云:「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;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」在理上可以顿悟,顿悟了以后,要乘悟并销,因为习气烦恼很多,必须要因次第尽,慢慢从日常生活中熏习,无明、烦恼才会慢慢转识成智。佛法里有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见惑很快就能断掉,但是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就要慢慢在日常生活上磨炼,所谓「静中养成,动中磨炼」,真正的菩萨行,就是藉外面的境界来磨炼自己、成就自己,这就必须要有恒心。
有些人今天修完明天就不修了,认为已经发心过了,为什么还要再发心?要知道发心就是善法,修善法可增长自己的福报,天天发心,才能广积福德资粮,就好比世间人喜欢银行里的存款愈多愈好。所以时时刻刻要起善念,要念念不断,不是今天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