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常经▪P2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拜佛,明天就厌烦了,明天念佛,后天就厌烦了,这就是没有恒心。如果懂得这些道理,就要有恒心。像普贤十大愿,一为礼敬诸佛,怎么礼敬?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此礼乃尽;而虚空界、众生界,无有尽故,我此礼敬亦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  

  尽虚空、遍法界,乃至于众生界无有穷尽,自己礼拜、忏悔亦无有穷尽。常随佛学也是一样,学佛的身口意,学佛的因、果、事、理,学佛的定力、智慧、慈悲,就能广集福慧资粮。所以佛菩萨要度尽众生,我们也要广集福慧资粮度尽众生,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,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此随学乃尽,虚空界、众生界无有尽故,我此随学亦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,这样子发愿,就是持之有恒,所以菩萨是以誓愿持身。

  

  「恒修于福智」,「福」就是善法,「智」就是智慧,福慧双修,福慧圆满,就能圆成佛道。理上是知道,但事上的行持,离佛的福德和智慧还差得非常遥远,所以不要认为自己已经修了很多福报,而是要时时与佛菩萨看齐,检讨自己究竟有多少福德?所以除了修戒、修定、修慧外,还要修福德,修福德就是要修善法,有善法才有福报。福报善法从哪里去求?在道场当中、在众生身上、在工作当中去求,所以人就是要有工作才会有福报。百丈禅师说: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;释迦牟尼佛虽然福慧已经具足,却还是帮盲眼比丘穿针、补衣服,所以不要嫌福报太多,而要觉得福报不够,有了福报自己不用,还可以布施给更多人,使大众都能沾到自己的光明,所以要恒修于福智。

  

  无论是世间上的善法、出世间的善法,都要积极去修。古德说:「不因善小而不为,不因恶小而为之。」所谓「聚沙成塔」、「集腋成裘」,「小兵立大功、小钱做大事」,福德是从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,由小善变成大善,来成就福报。例如:要建大寺庙需要很多钱,就要由许多人出钱出力,随喜赞叹,点点滴滴发心才能完成,等道场建好了,也就成就了一个很大的福报。可知福报是从小善聚集而来,故「不因善小而不为」,小小的善法积多了就是光明。相反地,「不因恶小而为之」,如古人说:「滴水可以穿石」,一点一滴的小水滴,可以穿透大石。同样地,虽只是小小的过失,累积起来就会失去光明,心当中就会变成黑暗,黑暗久了就成地狱。而小小的善法累积愈多,愈走就愈光明,就是净土,最后必能得到解脱,所以善法是无穷尽的,必须「恒修于福智」。

  

  「智」就是要修智慧,有世间的智慧和出世间的智慧,所以佛法不但要净化三业,长养慧根,还要修习世间上的方便智慧。方便智慧是从经验、学习当中得来的,而本具的清净智慧,是不断地回光返照,使心清净,所以是从无漏当中得来的。除了本具的智慧以外,世间上的智慧也很重要,所以菩萨向五明处学,所谓五明:有内明,是属于本具的佛性、慧根,这是出世间的智慧;另外是工巧明、医方明、因明和声明,这些都是世间上的智慧,用世间上的智慧,也能成就出世间的道业、功德。

  

  佛法中有俗谛、有真谛,福德是属于俗谛,智慧则是属于真谛,所以人也不能离开俗谛。佛经说:「有为虚假」,虽然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属于有为法,都是假相,但是若离开它,佛道也难成。例如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、穿衣吃饭,诵经拜佛,乃至于研经判教,这些都属于有为法,都是一些假有,但若把这些有为法通通舍掉,要想成佛、成道是很难的事情。

  

  无为法是真空涅槃、无上菩提、中道实相,虽然是实实在在的,但若执着了,则大道难行。想要求真空涅槃、无上菩提,若成执着,也很难契入大道。总之要恒修于福智,细水长流,广积福慧资粮,因缘成熟了,自然而然就成就道果,这是修行的一种观念。这种观念一定要建立,建立了这种观念,在修行路上遇到障碍,很快就能突破,假使没有这种正确的观念,在修行上便容易产生烦恼、困难,只要有一点点不如意,就会退失道心、退失菩提心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十三)940529

  

  

  

  

  眷属皆舍去,财货任他将,但持自善根,险道充粮食。

  譬如路傍树,暂息非久停,车马及妻儿,不久皆如是。

  譬如群宿鸟,夜聚旦随飞,死去别亲知,乖离亦如是。

  唯有佛菩提,是真归仗处,依经我略说,智者善应思。

  

  「眷属皆舍去,财货任他将」,每个人都脱离不了无常,都有生老病死。人到死的时候,什么财产、货物,所有一切名利富贵都带不走,所以「财货任他将」。「他」包括的非常广泛,亲戚、朋友,乃至于有因缘的人。所有有缘的人,看到你死了,会将你所有的财物通通取走;不但是财货,就是最爱的亲人,乃至于妻子都会分散,唯一只剩下「但持自善根」,所修的善法,如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功德,乃至于世间上所修的一切福德、福报。人死的时候,这一生所造的善业、恶业都会现前,这时所拥有的,只有这一生所修的善法、功德才是自己的,世间上的名利、富贵、财产、乃至于亲眷,所有一切通通都会散掉、都会分离。

  

  「险道充粮食」,人死的时候四大分散,如果这一生没有大善根,没有福德,命终的时候,地大分散,就会看到天崩地裂;水大分散,就会看到遍地都是洪水;火大分散,看到遍地都是猛火;风大分散,看到遍地都是猛风在吹。如果有福德、有善根,这些境界就不会现前,只有福德、善根现前,才能离开险恶之道;险恶之道,就是指地狱道、畜生道、乃至于饿鬼道。「粮食」就是吃的东西、用的东西。人要旅行、要走远路,必须要有资粮、要有盘缠,我们的资粮就是福德、智慧和善根。人死的时候,如果没有善法、善根,色受想行识五阴境界就会现前。所以平时要多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打坐,乃至于修六波罗蜜等善法,有了这些资粮,险道会变成平安之道、变成天道、变成净土之道,否则就是非常险恶的路道,就没有办法得到解脱。所以有了善根、善法,这些险恶的境界就会转识成智,变成光明、变成净土。

  

  「譬如路傍树,暂息非久停」,这个世间是无常的,好象是路傍树,提供过路的人在树荫下暂时休息。既然是暂时休息,所以也不能始终停滞不前,因为还要到达的目的地。也就是说,世间的名利、富贵是让我们暂时休息,在休息的时候要知道发善心、做功德。「车马及妻儿,不久皆如是」,「车马及妻儿」这一生所赚得的钱财、车、马,乃至于娇妻、美妾、儿女成群、儿孙绕膝,有这么好的家庭环境、事业。但是「不久皆如是」,「如是」是指不久通通都要分散,因为人生是无常的,所以眷属会舍去,财产、田园通通都会被大众瓜分,谁也免不了。

  

  以上所举的譬喻,佛陀怕大众听了还不够深刻、不了解,所以再举一个譬喻。「譬如群宿鸟」,是指亲戚、眷属成群,好象鸟一样。因为一群群的鸟歇息在树林里,只是暂时相聚在一起,只要一听到猎人的枪声,它们就会通通散掉,所以不管是白天或晚上,乃至于时时刻刻都是无常的。「夜聚旦随飞」,「旦」就是天亮的意思;晚上疲倦了,大家共同在树林里面歇息,天亮了就随各自的因缘,飞出去找自己的生路。因为鸟也要吃东西,所以要到外面去找它的饮食,家庭也是如此,没有饮食,家庭可能就会分散。

  

  「死去别亲知,乖离亦如是」,「别」就是分别、离别。人到最后一口气不来的时候,所有的亲朋好友,所有的善知识、恶知识,不管是亲、是冤,通通都会分离,所以说「乖离亦如是」。「乖」就是乖舛,「离」就是离别。每个人到死的时候,自己作不了主,就必须随着自己所造的善业、恶业去受报,也必须与自己的亲戚、朋友分离,除非是已解脱的行者,才能够坐脱立亡、生死自在。但这是要靠修行的禅定功夫,没有达到这个境界,自己作不了主,还是要随业流转。

  

  「唯有佛菩提,是真归仗处,依经我略说,智者善应思」,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?才是我们依靠、依仗的地方?只有菩提和涅槃才是我们真正的归仗处。菩提和涅槃的境界,没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也没有三涂恶道,所以这个境界是最安稳的。菩提涅槃是要靠我们现在去努力,所谓「菩提觉法乐,涅槃寂静乐」,菩提就是指这念灵知灵觉的觉性,涅槃是指这一念空性。所以「唯有佛菩提」,「佛」就是觉悟,只有这一念觉悟的菩提心、妙明真心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大众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这一念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心,就是我们的觉性、我们的菩提心。这念菩提心要站得住、站得长才能作主,才是真正归依的地方,所以要靠现在去努力、去养成。悟了这念心,就称为悟道,悟了菩提心。

  

  菩提分为五个层次:发心菩提、伏心菩提、明心菩提、出到菩提和究竟菩提。现在开始发心,要证到菩提心,这是「发心菩提」。由于发心希望证到菩提,所以这一念清净心慢慢降伏自己的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等种种烦恼、种种得失。佛法里有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把这些烦恼慢慢降伏,就称为「伏心菩提」。悟了这念心,悟到一切都是现成的,所谓「踏破铁鞋无寻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」,这就是「明心菩提」。第四是「出到菩提」,出就是出三界,到是到达萨婆若海,萨婆若就是实相。中道实相就是空性、就是觉性,最后漏尽无始无明、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「无上菩提」,也就是「究竟菩提」…
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获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