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2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所以,唯有當下這念菩提妙明真心,才是自己真實歸依、依靠的地方,其他都是虛妄不實的。但是要悟到這個道理,要使這個道理時時現前,必須要有福報,沒有福報而想要達到伏心菩提,乃至于明心菩提、出到菩提,可能都沒有本錢。有了福德,然後再修這念心,就稱爲「福慧雙修」。

  

  菩提涅槃是出世法,出世法也不能離開世間法,離開世間法要想求菩提、求涅槃也無有是處,也是很難的一件事。所謂「世間法」就是指我們行住坐臥、衣食住行、做人做事,這些是我們現在必須做的,離開了這些另外去找菩提,也很難找到。所以古德說:「有爲雖僞,棄之則佛道難成;無爲雖真,執之則慧性不朗。」世間法雖然是假相,離開世間法、離開假有、離開了俗谛,佛道也很難成就;雖然菩提涅槃是最真實的,可是執著菩提和涅槃,也沒有辦法去證悟到菩提涅槃。所以,在這個世間要不即不離、不出不入,修無修修、念無念念、言無言言。修了以後不執著能修、所修,修一切善法,不執著一切善法,就是菩提、就是涅槃,就是我們真正歸依的地方。

  

  「依經我略說」,馬鳴菩薩依佛所說的《無常經》,略略地提示大綱,把這些道理說出來。也就是說,佛所說的《無常經》是很長的,現在所看到的《無常經》是個「略說」,是在很長的《無常經》當中,提綱挈領地摘取出它的綱要,告訴我們要悟無常、要知道菩提、涅槃,證到菩提涅槃就能脫離無常。不管是詳說、略說,這些道理都是最真實的道理。「智者應善思」,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;知道世間上所有一切諸法,乃至于我們的色身都是無常的,就是有智慧的人;聽到無常的道理、悟到無常的道理,依著去用功、思惟,就稱爲「智者」。所以有智慧的人,應當善思惟無常苦空的道理,從無常中體悟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,才是我們真正歸依的地方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十四)940605

  

  

  

  

  天阿蘇羅藥叉等,來聽法者應至心,擁護佛法使長存,各各勤行世尊教。諸有聽徒來至此,或在地上或居空,常于人世起慈心,晝夜自身依法住。願諸世界常安隱,無邊福智益群生,所有罪業並消除,遠離衆苦歸圓寂。

  

   最後是個總結。佛講《無常經》時,除了比丘、比丘尼,乃至于佛的弟子以外,還有天人、阿修羅、藥叉、揵闼婆和天龍八部都來聽法,這裏舉天人、阿修羅和藥叉爲代表。總之「來聽法者應至心」,來聽法者都應當恭敬、懇切、至誠一心,善自谛聽。「來聽法者」可分成四種:發起衆、當機衆、影響衆和結緣衆。發起衆指能鑒知時機而發起集會、瑞相、問答,使如來有因緣爲大衆說法者;當機衆指因宿世的熏修,時節因緣成熟,而于聽法當下就能成道證果的與會聽衆,例如聽到無常,就悟到無常道理的聽法者;影響衆指古往諸佛或法身菩薩,對釋迦如來所說的道理都已經知道,但隱匿所證之極果,示現如同當機衆,來莊嚴佛德、匡輔法王弘揚佛法的會衆,如文殊菩薩、觀音菩薩之類,都是古佛再來;結緣衆指宿世善根薄弱、根機低下的會衆,雖然聽聞法要,無法當下證悟受益,但已在八識田種下未來證悟的因緣。「應至心」,所謂至誠不二這念心,只有當下能聽這念心,沒有妄想、顛倒,專注在這裏聽經聞法;如果想過去、想現在,乃至于想種種是非,就不是至心了。

  

  「擁護佛法使長存」,既然佛法這麼好,能夠自利又能利他,就必須要護持佛法、擁戴佛法。擁戴、護持佛法,就是要把這部經時時刻刻受持不忘,使自己及他人都能得到利益,並且使經典能夠流通。佛法包括有大乘法、小乘法,無論是大乘法、小乘法,只要是佛所說的法都是佛法。這裏所說的佛法,狹義的就是指這一部《無常經》。這部《無常經》能夠使我們證到菩提涅槃,心得到安定,聞法後還要使這個佛法能永久存在、流通,不要散失掉。如何使《無常經》能夠長存?就是要用文字、語言來印行、宣傳、流通,以及自己的身體力行,共同發心使大衆能夠信受奉行這部《無常經》的道理,如此才能使佛法長存,一代傳一代,燈燈相傳、光光相照。

  

  「各各勤行世尊教」,就是每一個人應當精進、信受奉持釋迦牟尼佛的教化。「世尊」是如來十號之一,這裏是指釋迦牟尼佛;「教」就是佛的教化、遺教,就是佛四十九年當中所說的法,包括《無常經》,乃至于其他的經,通通都是釋尊的教化、遺教。

  

  「諸有聽徒來至此」,就是來聽法的佛弟子,乃至于天上、人間的阿修羅、藥叉、揵闼婆等,所有一切聽徒,來這裏聽佛開示《無常經》。「或在地上或居空」,有一些在天上的衆生是在空中聽,而住在地上的衆生,就在地上聽佛的教化、佛的遺教,這裏是指《無常經》。「常于人世起慈心」,聽了這部《無常經》後,知道一切都是無常,衆生爲了名利、情愛醉生夢死,斤斤計較不舍,到最後還要墮入惡道裏受苦受難。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衆生飽受無常、生老病死的輪轉,所以要起大慈悲心去度化衆生。

  

  「晝夜自身依法住」,既然這部經這麼好,所以無論是白天、晚上,時時刻刻都要「依法住」,依靠此正法來安住。既然世間一切都是無常,就要看破、放下,同時也要了解菩提和涅槃,才是真正能脫離無常的。所以這念心時時刻刻要依靠在正法上來用功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死,時時刻刻想到無常苦空的道理、菩提涅槃的道理,把這念心安住在善法、安住在正法、安住在菩提心上面;這念心時時刻刻有定力、有智慧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是安住在菩提心上面。「自身依法住」,不但是這念心,連這個色身也要依法安住,要持戒清淨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反省檢討身口意叁業清不清淨: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妄言、不绮語,則口業清淨;身不作殺盜淫的事情,則身業清淨;不起貪瞋癡的念頭,則意業清淨;如此身心都安住在善法上,則身口意叁業都能清淨。身口意叁業清淨,慢慢就會與菩提心、涅槃性相應,所以要「晝夜自身依法住」,要依善法、無爲法、出世法,來安住身心。

  

  「願諸世界常安隱,無邊福智益群生」,就是要發大願。有這樣好的道理,能夠解脫生老病死苦,使我們超凡入聖,安住在菩提涅槃、安住在聖境、安住在解脫上面,因此我們更要發大願,希望所有衆生都能安住于善道。「諸世界」,世界有很多,有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,也有無量無邊的五濁惡世,淨土有很多、穢土也有很多,所以稱爲「諸世界」。所謂「世」就是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是指時間;「界」就是界線,東西南北、上下是指空間,時間和空間連合起來,就稱爲世界,所以「世界」是時空的總合。

  

  世界分爲有形的世界和無形的世界,有形的世界要有善法,才會得善報、善果,才能夠有福德、有智慧;無形的世界,是屬于心靈的世界,就是菩提和涅槃。無論是出世法、世間法的世界,都希望「常安隱」。世間上的衆生都是顛倒,顛倒就會起惑造業,這就不安穩了。所以我們希望所有的衆生,不但不造惡業,而且希望所有的世界都是善業,都是清淨的世界、淨土的世界;而當下這念心安住于菩提涅槃,才是真正的淨土世界。所以「諸世界」包括有穢土、淨土、乃至于是我們這念菩提心、涅槃性。無論是聖、是凡:世間上屬于凡,契悟到菩提和涅槃就屬于聖;也就是無論是淨土世界、穢土世界,都願這些世界「常安隱」。希望世間上沒有叁災、八難,處處「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」;出世間的世界,就是當下這念心,時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常寂常照,這就是佛的世界。所以世界有聲聞的世界、緣覺的世界、菩薩的世界、如來佛的世界,乃至于衆生的世界、地獄的世界、餓鬼的世界、畜生的世界,不管任何一個世界,都希望能夠得到安穩,將來達到最高菩提和涅槃的世界。有安穩的世界,還要修善斷惡、精進不懈,到最後才能真正到達菩提和涅槃的世界,這才是最安穩的地方。

  

  「無邊福智益群生」,無量無邊的福德和智慧都是要利益群生、利益大衆。就是我們要發大心願,廣集福慧資糧,不但自己能夠得到利益,還能將自己的福德、智慧,布施、利益大衆。「福」就是財布施,「智」就是法布施,所以「無邊福智益群生」,也就是以所契悟、所證悟、所修行得來的無量無邊的福德和智慧,來度化、淨化無量無邊世界裏的衆生,使每一衆生「所有罪業並消除,遠離衆苦歸圓寂」。希望所有衆生所造的罪業,都能夠消除得幹幹淨淨,能夠遠離衆苦,歸于寂滅涅槃,這是我們的心願,每一個人都應該發這樣的大願。

  

  如果一個人違背了世間上的公理、法律、道德、戒行、清淨的善法,就會有罪過,就是造惡業。希望每個人所有的罪業,都能夠消滅除盡,有了這種希望,自己也要有這種願行,願自己所有一切的業障,都要消滅、漏盡。如何才能消滅、漏盡?就是要靠修行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誦經、持咒、打坐、參禅。所以前面有「無邊福智益群生」,以清淨的叁業與增長善根的福德、智慧,和所有佛法上的法門,布施給所有的衆生;衆生依據這種方法去用功、修行、忏悔,才能夠達到「罪業並消除」。所謂「願如海,行如山」,如果連願都沒有,很難産生行爲;有了大願以後,再依願去履行,最後就能産生殊勝的功德果報。

  

  「遠離衆苦歸圓寂」,大願行的目的,就是希望大衆能夠遠離衆苦、六道輪回之苦,歸于圓寂。衆苦包括有:生苦、老苦、死苦、病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和五陰熾盛苦,佛法用「苦海」來比喻很多的苦難、苦報,來形容所有一切的苦。圓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