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座于南廊壁上,書無相偈,大師令人皆誦,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
童子回答:「你這獦獠竟然不知道!五祖大師說,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死大事;大師要傳付衣缽佛法,所以命門人作偈來看,如果有人悟得大意,就傳付衣法,讓他作第六代祖師。神秀上座在南邊走廊的牆壁上寫了無相偈,五祖大師教衆人依這首偈去修持,說依此偈修,不會墮惡道;依此偈修,可得大利益。」
惠能曰:「我亦要誦此,結來生緣。上人!我此踏碓,八個余月,未曾行到堂前,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。」
惠能聽童子這麼一講,也想誦這首偈,結個法緣。「上人」是尊稱語,內有智德,外有勝行,在衆人之上者爲上人;一般對出家人也尊稱「上人」。惠能說:「上人,我在碓房舂米已經八個多月,都不曾到過外面的法堂,請上人引領我到堂前禮拜、誦念這首偈。」惠能雖然是開悟了,卻不嫉妒別人,還要去禮拜,結來生緣。一個開悟的人,沒有我慢心、貢高心,即使別人沒有契悟,也要跟他結來生緣;如果契悟了,有修有證,那更要去依止這位善知識。
童子引至偈前禮拜,惠能曰:「惠能不識字,請上人爲讀。」時有江州別駕,姓張名日用,便高聲讀。惠能聞已,遂言:「亦有一偈,望別駕爲書。」
童子引領惠能到這首偈前禮拜。到了南廊,惠能說:「惠能不認識字,請上人幫我讀誦一遍。」講這句話的時候,旁邊有位江州別駕,姓張名日用,便高聲朗誦。惠能聽過了張別駕讀誦後,便說:「我現在也有一首偈頌,希望別駕可以幫我寫在牆壁上。」
別駕言:「汝亦作偈,其事希有!」惠能向別駕言:「欲學無上菩提,不得輕于初學。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沒意智。若輕人,即有無量無邊罪。」
別駕言:「汝亦作偈,其事希有!」張別駕難以置信惠能竟然會作偈,所以覺得很稀奇。他一方面是驚異,二方面對惠能有點輕視。
惠能接著說:「要想求無上道、證菩提果,千萬不可以輕視初學。」爲什麼呢?因爲人人都有佛性。所以古德也講:「莫輕初學,莫重老參。」不因爲初學佛法者才剛入道,就心生輕蔑,切莫看輕初學。「下下人有上上智」,每個人的身分地位雖然有高有低,但是佛性卻是一樣的,下根的人也有上上智,「上上智」就是指佛性。相反地,「上上人有沒意智」,是說上上等的人也會有心智不明的時候,即使是上等社會的名流,這念心不清淨,也無法增長清淨的智慧。所以,如果隨便輕視人,就會有無量無邊的罪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50806
別駕言:「汝但誦偈, 吾爲汝書。汝若得法,先須度吾,勿忘此言。」惠能偈曰: 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
張別駕對惠能說:「你就把偈語誦念出來吧!我爲你寫上,如果你爲五祖所認可,將來得法、繼承了祖位,請不要忘了要先來度我。」惠能便道出了心中的悟境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
「菩提」是指我們這念覺性、清淨心。這念心如果迷了,就不是菩提心,而成了煩惱心,所以煩惱心、菩提心都是它。這念心如果不「覺」,就無法産生智慧;不但沒有智慧,甚至還産生很多錯覺,看不清楚也聽不清楚。這念心迷惑了,起了貪、瞋、癡,計較人我是非,始終妄想不停、攀緣不斷,執著一切境界爲實有,而不知要返觀自性,此時這念心就屬于衆生心,而不是菩提心了。
「覺」就是靈知靈覺,就是覺性。不只佛法講覺性,儒家也提到「先知先覺,後知後覺,不知不覺」,先知先覺是聖者,不需要他人教授就能契悟本心。例如,緣覺就是先知先覺的聖者,只見到外境的無常變化,就明白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生滅、無常,一下就悟到無常、苦、空的道理。這是誰在悟?就是這念心在悟,這就是「覺」,覺悟了。
覺有深淺不同的層次。衆生是「不覺」,心念常緣慮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迷于外境,背覺合塵,覺性迷失了,所以成了衆生。衆生心經常反複不定,時而想做善事,時而又造惡業,這念心始終是善惡夾雜,這就稱爲衆生性。雖然人人都有覺性,但因覺性未完全現前,所以有時內心是光明,有時則是黑暗。這念心覺悟了以後,繼續用功、提升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從事上去熏修,在理上契悟,時時刻刻清楚明白,知道自己的過失所在,懂得慚愧、忏悔,漸漸地衆生性就轉爲菩提性,因緣時節和合,就能契悟自己的本具佛性,見到菩提大路,在動靜閑忙之中都不忘失當下這念心。就禅宗而言,這是保養聖胎;以經教來講,屬于修道位。見到這念心之後,才屬于修道位。
道有深、淺,有賢位、聖位、四向四果之別,這都屬于菩提。菩提,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的聲聞菩提,這也是深淺的差別。以小乘來講,是聲聞果;以大乘來講,是菩薩果。菩薩有叁賢十地,叁賢是菩提,叁賢以上的登地位階,還是菩提。聖也有深淺,四向四果都屬于聖。修菩薩行,從叁賢一直到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都屬于聖位,皆是菩提。所以菩提是一個總稱,聖與賢都能證到菩提,證菩提的深淺,端看修證的層次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」這念心屬于無爲法,並沒有一個形相,所以賢也是它、聖也是它,如何去分別賢和聖呢?雖然指的是我們這念心,但是因「無爲法」而有差別。無爲法,就是指菩提心,菩提心是空性、覺性,所以「菩提本無樹」,這念心無形無相,哪裏還有樹呢?
神秀大師的偈語屬于漸修,惠能大師的偈語屬于頓悟。惠能大師這首偈是直接從心性來講,明白地顯示菩提是什麼心境。神秀大師這首偈屬于有爲法,須經修證的次第,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」是一種形容詞,是站在第叁者的角度來觀察;頓悟自心則是站在悟道者本身的角度,契悟了菩提心,不須以漸次修證的方法來形容。菩提就是我們的覺心,本來就沒有樹,菩提是空性、覺性,一切都了不可得;雖然是了不可得,當中又有光明、智慧。所以「菩提本無樹」是指我們這念心。神秀大師形容「心如明鏡臺」,這念心像是明鏡,明鏡臺是一個形相。惠能大師說「明鏡亦非臺」,這念心當中沒有任何事物,我們這念心哪裏找得出一個明鏡?哪裏找一個臺?這念心是空性、是真空,當中一法不立,沒有任何一個境界;雖然沒有境界,但是這念心有智慧、有神通妙用。
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這念心一法不立,像樹也不對,像明鏡也不對,像什麼都不是的。這念心當中什麼都沒有,講明鏡、講菩提,都只是一種譬喻,在這個地方什麼都沒有,一法不立,一切諸法畢竟空,無能、所,無我、我所,這念心是空性。「何處惹塵埃?」因爲心不可得、性不可得,既然一切都不可得,從哪裏去沾染塵埃?所以煩惱不可得,菩提也不可得,這就是真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50813
書此偈已,徒衆總驚,無不嗟訝!各相謂言:「奇哉!不得以貌取人,何得多時,使他肉身菩薩。」祖見衆人驚怪,恐人損害,遂將鞋擦了偈,曰:「亦未見性。」衆以爲然。
這首偈寫到牆壁上之後,大家看了都驚歎不已,真正覺得不可以貌取人。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,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,是大道心的人。菩薩,有法身菩薩、肉身菩薩,此處的肉身菩薩是指開悟的人。由于父母所生之身,是一種障礙,原本的四大五蘊是一種煩惱;現在把肉身轉過來,契悟了本心以後,這念心當體即空,四大五蘊成了法身,五蘊之身轉成清淨身,煩惱心就變成菩提心。契悟清淨法身就是契悟本心。本心在哪裏?不離四大五蘊。離開四大五蘊,哪裏去找法身?所以這是頓悟自心的法門,色即是空,色空不二。要想契悟空性,不能離開地、水、火、風;要想明了覺性所在,不能離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過去,智藥叁藏法師自西天竺到這裏就有懸記:「當有肉身菩薩于此開演無上乘。」所以,一方面肉身菩薩是衆人的稱贊,二方面是由于智藥叁藏懸記在曹溪將有一位肉身菩薩開演無上乘。「何得多時,使他肉身菩薩?」是贊歎惠能到這裏還沒有多久的時間,竟然一下就契悟本心,變成肉身菩薩了。
「祖見衆人驚怪,恐人生害。」五祖見大衆很驚奇,恐怕有心懷不軌者因爲嫉妒而出現傷人之舉,爲了惠能的安全,就用自己的鞋子把這首偈擦了,告訴大衆:「亦未見性!」意指作這首偈的人也沒有見性。「衆以爲然」,大衆以爲真的如五祖所說,因此這場風波就平息了。
以上這一段文字也提示了我們,不能以貌取人,不但不應以人的外在相貌來評論其貴賤、高低,更應該以菩薩心來普度一切衆生。
很多年前,有一個富人聽說某一所學校辦學困難。有一天,學校正在辦活動,這富人就穿著普通的衣服,特地背了一大麻袋的鈔票想去布施。到了學校以後,大家看他穿著很普通,以爲是來湊熱鬧的,所以沒人理會他。這富人在一旁觀察得很清楚,他看到穿西裝革履的來賓,個個受到隆重的接待,而自己雖背了一大麻袋的鈔票來,竟然沒人來打聲招呼,最後他又把這一麻袋的鈔票背回去。所以,不要以貌取人,真正有錢的人,不會說自己很有錢;穿西裝革履的人,也不一定是有錢人。
學佛修行,要實…
《六祖壇經行由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