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定慧品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體」與六祖大師開示惠明上座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的道理,是一樣的。有很多人誤解了「無善無惡心之體」的意義,認爲這念心無善、無惡,豈不是天下大亂?事實上,「無善無惡」是告訴我們心性的本來面目是絕對的,不是相對的兩邊。善惡、是非、好壞……都是相對法,因此,要從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這裏去認識真實的自己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六)

  

  

  社會上有些人誤解了禅宗頓悟法門,不了解無論是善念、惡念都是有念,有念就是生滅,有念就是衆生。因爲心裏有衆多的念頭生滅,所以稱之爲「衆生」。想壞的事是生滅,想好的事也是生滅;想壞的事是作惡夢,想好的事是作好夢。無論是惡夢、好夢,到頭來終歸于無、終歸于空,都是生滅的。所以,禅宗頓悟自心的法門告訴我們要不作夢,佛就是不作夢的人。這念心能到達無念、無相,當下就能契入如來境界。

  

  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」,每個人的心都有作用,檢討自己的心是起好的念頭,還是壞的念頭?起好的念頭是好的作用,是福報、功德;起壞的念頭,這念心就是黑暗,將來就感地獄、畜生、餓鬼的果報。所以,一切都取決于自己這念心。不起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無明,就不會墮入叁塗惡道。這念心起善念,皈依叁寶、受持五戒、修十善,乃至修種種善法,將來就是人間、天上的果報。更進一步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修六波羅蜜,修一切善法而不執著一切善,到達無念、無相,就真正契入心體,當下就是解脫,當下就是淨土。

  

  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」,心體與心的作用是每個人都有的。起善念、起惡念都是生滅,但是,一般人不思善、不思惡的時候,卻是懵懵懂懂、渾渾噩噩的境界,爲什麼呢?因爲心沒有覺照、不能作主。所以第叁步很重要,「知善知惡是良知,爲善去惡曰格物」,這念心時時刻刻要起覺照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也就是佛法叁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正勤──「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」。王陽明所說的「致良知」也是這個道理,良知良能時時刻刻現前,革除心中的物欲,改革自己的習氣,也就是「心靈改革」。儒家認爲「格物致知」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是最高的境界;在佛法來講,這只是修行、修道的過程。良知良能是一種覺照、覺察,更重要的是最後必須要歸于心體。儒家只知道「無善無惡心之體」,卻不知道這念心究竟在哪裏。

  

  佛法有契悟心體的層次和方法,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最高境界?如何返照才能契悟無念、無相、無住的心體?無念不妨礙有念,有知才知道有念,不知怎麼會知道有念?所以,王陽明是從「知」字下手,最後悟到心體。知是「有念」,是心的作用。起好作用、除去壞作用,都是心之用。有念而不執著,當下就是無念,就歸于「無善無惡」的心體。無念的這個心是清楚、明白、不動,這就是體。認識了心體,心就能不住在任何境界上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七)

  

  

  「無住爲本」,一般人認爲的「住」,是身體住在旅館、山洞、高樓大廈或茅蓬……。這裏所說的「無住」,是指心不執著任何一個境界。想到過去,心就住在過去的境界。想到過去的成功、過去一帆風順,現在是一無所有,覺得很悲哀,這就是心住在過去和現在。想到未來,心就住在未來,希望未來做一番大事業、發大財,有大名聲、大權勢……想來想去,未來也只是一個希望,也是一場夢。或是想到現在一切都不順利,哪裏有未來?愈想愈傷心,愈想愈悲哀,這些都屬于衆生境界。

  

  不想過去、不想未來、不想現在,叁際不住,離開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就超越了時間。不住在時間,不住在空間,也就是不住在色聲香味觸的境界,任何善惡、是非、美醜、得失……一切境界都放下,就超越了時空。超越了時間、空間,就契悟了實相。

  

  佛法是絕對的智慧,開悟了,就能了解什麼是「無念」,什麼是「無相爲體,無住爲本」。現在雖然沒有開悟,如果根據「無念爲宗、無相爲體、無住爲本」這叁個方向來考驗自心、安住自心,也就等同開悟。因此,六祖大師接下來就解釋「無相、無住、無念」的道理。

  

  「無相者,于相而離相。無念者,于念而無念。無住者,人之本性。」什麼是「無相」?人有眼耳鼻舌身意,眼所見、耳所聞,衣食住行、行住坐臥,都沒辦法離開「相」。眼睛所見到的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事事物物,都是相。一個境界就是一個相,是心與境相互作用的顯現。要如何離開這些相?要「于相而離相」,在有相當中,將人與人之間的事、人與物之間的事處理好,處理好之後不執著,這就是「離相」。離相,並不是離開世間,而是不執著一切相。無念就離相,無念就是無相。

  

  與「離相」相對的就是「著相」。例如:認爲自己從早忙到晚,日以繼夜地弘揚佛法、普度衆生,別人都不如我精進、不如我有道心、功德不如我大……有這種想法就是「著相」。要知道,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,藉由大衆的善因、善緣,才能成就一切善法、功德;如果沒有大衆的發心,事情也無法圓滿。《梵網經》雲:「惡事向自己,好事與他人。」很多事並不是自己一個人所能成就的,功德成就了,要有「功德歸叁寶,好事給大衆」的觀念,這就是離相的方法。離相,就是不執著,並不是不要善法、功德。勤修善法而不執著善法,有了過失不推給他人,不居功、不诿過,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從這裏去體悟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八)

  

  

  不了解「于相離相」的道理,就容易起煩惱,容易看什麼都不順眼。祖師常說,不要逃境安心。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現實,在假名、假相、假有當中「宴坐水月道場」,修一切善、斷一切惡,然後,于一切法、一切境界都不執著,修一切善法又不執著善法,當下就離相了。

  

  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,也是離相的方法。一切法都是緣起、都是性空,功德也是緣起、也是性空。雖然是緣起性空,但是離開緣起法就沒有佛法。因緣和合才能修建道場、才有講堂,因緣和合才能打禅七,因緣和合才能出家,從這個角度來看,一切都是大衆的功德。既然是因緣和合,就是緣起、性空;既然是緣起性空,還執著什麼呢?這樣思惟就能離相。

  

  不僅是外在的事物,自己的身體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假合,也是因緣和合,不要執著。執著四大假合爲實有,就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。真正明白四大是緣起、是性空,當下就離相了,不必等到死了以後才離相,不必等物質毀壞以後才離相。等到假合之相壞滅才離相,是屬于衆生境界;菩薩離相是「于相」當中「離相」,雖然有相,但是菩薩不認爲「相」是煩惱、障礙。菩薩不執著于相,當下就離相。

  

  離相,就能見到「無念」的心體,就能認識心體。如果執著相,時時刻刻都在攀緣,就見不到心體。社會上很多人執著相貌的美醜,認爲自己相貌不好,就去找外科醫生整形、美容,産生很多副作用,花了很多錢卻給自己增加煩惱;或是看到別人相貌好,想盡辦法去追求、占有。但是,再美的相還是會衰老,所以佛法講「無相」,教導衆生不要執著相,實在有很深的道理。

  

  離相,也不是指遠離不好的地方。例如,有些人認爲臺灣不好,就到大陸去;認爲大陸也不好,就到加拿大去……跑遍了世界,沒有一個地方好,因爲始終離不開相。世間上的相都是假相,是衆生的共業,稱爲五濁惡世。業沒有消,不論走到任何地方,都離不開五濁惡世。只有從這念心離相,才能得到解脫。破除對假名、假相、假有的執著,並非離開假名、假相、假有,只是不執著,不執著就是離相。離了相,就能認識自己無念、無住的心性。所以,「無相者,于相而離相」,從早到晚,還是食衣住行、行一切善,只是不執著這一切,時時刻刻保持正念,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,就能契悟心體,悟到心體才是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古人開悟之後說:「迷時人逐法,解時法逐人。」過去沒有離相,沒有見到自己無念、無住、無爲的心性,這念心始終有內外、美醜、取舍、得失……種種相對的境界,心隨著外面的境界流轉,是「人逐法」,心始終定不下來;現在開悟了,悟到無念、無住、無相、無爲的這念心,超越了時間、空間,這念心歸于實相了,對于心內、心外的境界,自己都能作主、都能掌控,是「法逐人」。所以,無念、無相、無住的心,是自己的根本,是自己的真生命,是法身慧命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九)

  

  

  「無念者,于念而無念。」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般人不可能不起心、不動念,在有念當中不執著就是「無念」。《四十二章經》雲:「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。」念佛,不執著這句佛號,當下歸于無念;誦經,不執著所誦的經,就能見到自己的無字真經,就能得解脫。所以,「無念」是究竟、是根本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最後卻說自己沒有說一句佛法,因爲最後都歸于無念、無住、無相的心體。

  

  「無住者,人之本性。」儒家對于人之本性有各種解釋──孟子主張「性善」,認爲人性本善,由于受到外境的引誘,心就被染汙了;荀子主張「性惡」,認爲人的本性是惡,心裏充滿貪、瞋、癡。一般人所說的「人不爲己,天誅地滅」,就是依據荀子的「性惡」之說。人的本性是善、是惡,都講得通。「人性本善」的主張是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善良的本性,有了過失,就要檢討、反省、改進,才不違背自己的本性;荀子講「性惡」,是了解人心容易有惡念,因此,自己要去除惡念,改過遷善,最後歸于善的境界。

  

  佛法更進一步,主張人的本性是「無住」,不住善、不住惡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不住,這是心之體,是我們的真生命,這才是人的本性。這念心到達「無住」的境界,就是如來。《金剛經》雲: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」如來,就是指這念心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。成佛不難,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,不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這是指頓悟法門;修行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則是漸修。所以,講經說法要看對方的根機,對方是漸修的根機,就講漸修法門;如果對方的漸修功夫很高了,就告訴他無住、無念、無相的頓悟法門,使他更上一層樓,達到最高的善法──中道實相善。

  

  「無住者,人之本性」,就是指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本具空性、覺性,佛法稱之爲「菩提妙明真心」。在因地當中依本心起修,最後契入心體。這念心達到不生不滅,不住過去、不住現在、不住未來,始終了了分明,時間、空間、穢土、淨土……乃至十方世界,都在這念心當中。

  

  

《六祖壇經定慧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壇經疑問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