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定慧品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行三昧。不了解这些道理,要想达到一行三昧的境界是不容易的。观心看静尚有能观、所观,不动不起只是一个定境,这当中没有慧、没有觉照的功夫,如此用功无法契入无上道,不能达到一行三昧的境界。

  

  「迷人不会,便执成颠。如此者众。」在迷的众生、愚昧的人无法契悟这个道理,不知道如何达到一行三昧、如何契悟直心,却执着方便法门为实有,因此走了远路,乃至于执着一些光影境界,这就成了颠倒。现在从看心观静、不动不起这个方向去用功的人很多,也有人执着身体要打坐,而不知道心要安住于何处,这就如禅宗祖师所说的「磨砖不能成镜」,执着身体打坐却不在心地上用功,根本不可能契悟无上菩提。但是,如果因此认为修行不需要打坐,这也是错误。打坐是方便法,因为走路容易疲劳、心容易散乱,睡眠时觉性又容易沉下去、入到梦境中,所以藉打坐来契悟无上菩提心。佛经及祖师大德法语中不乏赞叹静坐之文,如:「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。」《六祖坛经》也提示大众,契悟这念心需要助道因缘,而打坐就是方便入道的法门。

  

  如何在这念心上用功?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没有妄想、没有昏沉,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直到清净心现前,一念相应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念清净心求也求不到、想也想不出来,化掉烦恼、破掉执着即是,就这么简单。同样都在修道,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从这念心上去修,而是对所修的法产生执着,不但执着法,甚至误解法,所以六祖大师说「如此者众」。

  

  「如是相教,故知大错。」将错误的方法传授他人,不但自己犯错,受教的人也被误导,错上加错,是为大错。现在我们明白了,修行应该怎么修?「不于三界现身意,是为宴坐」,所谓「静则一念不生,动则万善圆彰」,这才是真正在打坐、真正在心地上用功。

  

  修观行要依次第而修,「境为妙假观为空」,为了安住自心,必须先观想一个清净的境界,由于想出来的境界是假有,还须将假有的境界回归原点,所以要观空;但是观空以后,执着空、住在空当中也不对。「境观双忘便是中」,能观的这念心、所观的假有以及空都要忘掉,不要执着,到了虚空粉碎,最后只有觉照存在。「忘照何尝有先后,一心融绝了无踪」,有能照、所照,就有前、后、内、外等种种分别,现在达到一念不生、纯一直心,就是一行三昧,所以到最后还是归于中道实相。

  

  憨山大师所说「以有入空,四大俱融」也是同样的道理,先由方便法门入手,从有而后入空,领悟地水火风四大相融。进一步还要不执空、不执有,所谓「以空入有,有则不朽。空有两忘,适同金刚」,始终不离当念,这一念心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动、处处作主,直至「净极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」,这就是一行三昧的境界。

  

  修行,一种是顿悟,一种是渐修。真正悟到这个道理,安住在这个道理上用功,这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「保养圣胎」。如果是从教理上用功,就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修种种方便法门。可视自己的根基,配合外在的环境因缘,选择渐修或顿悟法门。如果对于一念不生的境界有所契悟,打坐时就用一念不生的法门。如果做不到一念不生,打坐时还有瞌睡、妄想、无明、烦恼,心始终静不下来、定不下来,就必须修加行,修四正勤等方便法门,例如诵经、持咒、早晚课诵,使自己善念时时现前,所以渐修和顿悟二者不相妨碍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四)

  

  「善知识!我此法门,从上以来,先立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。无相者,于相而离相。无念者,于念而无念。无住者,人之本性。于世间善恶好丑,乃至冤之与亲,言语触刺欺争之时,并将为空,不思酬害。」

  

  

  这一段是讲顿悟法门,「我此法门」是指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的法门。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,其中有渐修法门、有顿悟法门。渐修法门,是藉由诵经、背经、持咒、修六波罗蜜……从闻慧、思慧、修慧上用功。这里是讲顿悟法门,强调不思、无念。心达到无念的境界,没有男相、女相、在家相、出家相……没有任何形相。这念心从过去到现在、从现在到未来,始终存在。这就是心之体。顿悟法门是佛法最上乘的法门,所谈的都是心性,是顿悟自心的法门,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不二法门,又称为「教外别传」。

  

  阅读佛经或听闻佛法,都要先了解这部经是大乘或小乘?是渐修法门或是顿悟法门?否则就无法会通。例如:佛法有八念法──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舍、念天、念出入息、念死,都提到「念」,但这里为什么却「立无念为宗」?因为这是大乘法门,直显无为法。由于一般人不容易契悟到无念、无相、无住的心体,心没有依靠,假使强调无念,就容易偏执一边,所以佛陀慈悲开「有念」的方便法——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……,目的是让这念心先靠在善法上,到最后善法也不执着,就能达到「无念」。

  

  《金刚经》云: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要达到无为法,先要确立体、宗、本三个方向,以什么为体?以什么为宗?以什么为本?「从上以来,先立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。」「从上以来」,指从过去到现在。从过去到现在,六祖大师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说法,第一就是「先立无念为宗」,这个法门是以无念为宗趣、宗旨,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要达到无念境界。所谓「无念」,不但是无恶念,连善念也不起。起善念属于「假观善」,契悟缘起性空属于「真空善」,不执着假有,也不执着真空,归于心体是「中道实相善」。中道实相是最高的善法,所以,无念才是根本。无念,就是佛经所说「不可思、不可议」的境界;可思、可议,皆属有念。

  

  禅宗法门是佛的心法,佛的心是无念境界。要契入佛的心要,第一步先要了解一切思维、推测,都属于有念;有念,就无法契入佛的境界。众生心猿意马,念念都在攀缘,这就是有念。如果不起心动念,就会迷迷糊糊,就会打瞌睡、觉得无聊,这并不是无念。无念也不是像木头、石头一样,不但不起心动念,而且觉性要存在,这念心无妄念、无杂念,了了分明。所以,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也就是所谓「起心即错,动念即乖」。

  

  顿悟自心的法门先要明白什么是无念,先要契入无念。有念是众生,无念即是如来。大众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没有恶念、没有善念,看看当下这念心在哪里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五)

  

  

  这念心有「体」、有「用」。「体」就像水的源头,找到源头就「用」无穷尽。所以,悟到心体──心之本体、心之体性,是最重要的。心体,就是心的源头。

  

  哲学的领域也讲到体、相、用,佛法也是藉由体、相、用来说明心性。心体是无相、是空性,虽然是无相、空性,但在日常生活中,无时无刻不在作用。起恶念,是染污的作用;起善念,是清净的作用。当这念心完全不起作用,而且清楚、明白、不动、作主,就是心之体。

  

  「体」是体性、本体,「体」是空性。世间上的一切境界、一切事物,无论是有情、无情,到最后都归于空性。虚空是空,所有物质世界的体性也是空性。心体也是空,空性是相同的。空性之体相同,但是作用不同。有「体」才有「用」,心的作用是无远弗届的,不受高山、海洋……种种有形物质的阻碍。例如,与亲友身处两地,当你朝思暮想地关心他的生活、健康、安危,思念到极点,对方就能感应到,这就是心之用。

  

  禅宗法门讲「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」,是直趋宝所,开宗明义、开门见山地告诉大众:「我此法门,从上以来,先立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。」无念是什么境界?无念的这个心,就是无相的心之体。

  

  人有种种相貌、四肢五官、男相、女相、美相、丑相、高矮、胖瘦……这些都是相。心性是无相。要契悟心体,就必须离相;有任何执着,都无法契悟心体。小乘藉由修「析空观」悟到空性,大乘更进一步,空也不执着。不住于空,就契悟到菩提心体。要想见到空性、见到菩提心体,都要离相,所以说要破除我执;除了破除我执之外,还要破除法执,空也不执着,虚空粉碎,就能悟到心性之体,才能明心见性。

  

  不论修小乘或大乘,都要破相。破相,不是烧掉身体,而是用智慧来返照、观照。思惟是有念,由有念归于无念、归于心体,就开悟了。悟有深有浅,有时是悟到心的作用,有时是悟到心之体,有时是悟到心的作用与心体同时存在,有时是悟到心作用以后又归还心体。

  

  当初惠明上座对六祖大师说:「我不是为了求祖衣而来,我是为了求法。我在五祖座下学了很久,但始终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」六祖大师说:「你想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?现在听我说,不思善、不思恶的当下,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。」本来面目就是这念清楚明白、了了分明的心,这就是自己,也就是每个人的本心本性,又称为菩提心、心性之体。惠明上座听到这个道理,当下就契悟到心体、见到佛心。无念、无相、无住的这念心,就是心体、就是佛心。

  

  王阳明也悟到心体,他说:「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曰格物。」王阳明所说的「无善无恶心…

《六祖坛经定慧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坛经疑问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