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定慧品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之体」与六祖大师开示惠明上座「不思善、不思恶」的道理,是一样的。有很多人误解了「无善无恶心之体」的意义,认为这念心无善、无恶,岂不是天下大乱?事实上,「无善无恶」是告诉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是绝对的,不是相对的两边。善恶、是非、好坏……都是相对法,因此,要从「不思善、不思恶」这里去认识真实的自己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六)

  

  

  社会上有些人误解了禅宗顿悟法门,不了解无论是善念、恶念都是有念,有念就是生灭,有念就是众生。因为心里有众多的念头生灭,所以称之为「众生」。想坏的事是生灭,想好的事也是生灭;想坏的事是作恶梦,想好的事是作好梦。无论是恶梦、好梦,到头来终归于无、终归于空,都是生灭的。所以,禅宗顿悟自心的法门告诉我们要不作梦,佛就是不作梦的人。这念心能到达无念、无相,当下就能契入如来境界。

  

  「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」,每个人的心都有作用,检讨自己的心是起好的念头,还是坏的念头?起好的念头是好的作用,是福报、功德;起坏的念头,这念心就是黑暗,将来就感地狱、畜生、饿鬼的果报。所以,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这念心。不起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无明,就不会堕入三涂恶道。这念心起善念,皈依三宝、受持五戒、修十善,乃至修种种善法,将来就是人间、天上的果报。更进一步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修六波罗蜜,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,到达无念、无相,就真正契入心体,当下就是解脱,当下就是净土。

  

  「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」,心体与心的作用是每个人都有的。起善念、起恶念都是生灭,但是,一般人不思善、不思恶的时候,却是懵懵懂懂、浑浑噩噩的境界,为什么呢?因为心没有觉照、不能作主。所以第三步很重要,「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曰格物」,这念心时时刻刻要起觉照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也就是佛法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正勤──「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」。王阳明所说的「致良知」也是这个道理,良知良能时时刻刻现前,革除心中的物欲,改革自己的习气,也就是「心灵改革」。儒家认为「格物致知」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是最高的境界;在佛法来讲,这只是修行、修道的过程。良知良能是一种觉照、觉察,更重要的是最后必须要归于心体。儒家只知道「无善无恶心之体」,却不知道这念心究竟在哪里。

  

  佛法有契悟心体的层次和方法,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最高境界?如何返照才能契悟无念、无相、无住的心体?无念不妨碍有念,有知才知道有念,不知怎么会知道有念?所以,王阳明是从「知」字下手,最后悟到心体。知是「有念」,是心的作用。起好作用、除去坏作用,都是心之用。有念而不执着,当下就是无念,就归于「无善无恶」的心体。无念的这个心是清楚、明白、不动,这就是体。认识了心体,心就能不住在任何境界上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七)

  

  

  「无住为本」,一般人认为的「住」,是身体住在旅馆、山洞、高楼大厦或茅蓬……。这里所说的「无住」,是指心不执着任何一个境界。想到过去,心就住在过去的境界。想到过去的成功、过去一帆风顺,现在是一无所有,觉得很悲哀,这就是心住在过去和现在。想到未来,心就住在未来,希望未来做一番大事业、发大财,有大名声、大权势……想来想去,未来也只是一个希望,也是一场梦。或是想到现在一切都不顺利,哪里有未来?愈想愈伤心,愈想愈悲哀,这些都属于众生境界。

  

  不想过去、不想未来、不想现在,三际不住,离开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就超越了时间。不住在时间,不住在空间,也就是不住在色声香味触的境界,任何善恶、是非、美丑、得失……一切境界都放下,就超越了时空。超越了时间、空间,就契悟了实相。

  

  佛法是绝对的智慧,开悟了,就能了解什么是「无念」,什么是「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」。现在虽然没有开悟,如果根据「无念为宗、无相为体、无住为本」这三个方向来考验自心、安住自心,也就等同开悟。因此,六祖大师接下来就解释「无相、无住、无念」的道理。

  

  「无相者,于相而离相。无念者,于念而无念。无住者,人之本性。」什么是「无相」?人有眼耳鼻舌身意,眼所见、耳所闻,衣食住行、行住坐卧,都没办法离开「相」。眼睛所见到的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事事物物,都是相。一个境界就是一个相,是心与境相互作用的显现。要如何离开这些相?要「于相而离相」,在有相当中,将人与人之间的事、人与物之间的事处理好,处理好之后不执着,这就是「离相」。离相,并不是离开世间,而是不执着一切相。无念就离相,无念就是无相。

  

  与「离相」相对的就是「着相」。例如:认为自己从早忙到晚,日以继夜地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,别人都不如我精进、不如我有道心、功德不如我大……有这种想法就是「着相」。要知道,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,藉由大众的善因、善缘,才能成就一切善法、功德;如果没有大众的发心,事情也无法圆满。《梵网经》云:「恶事向自己,好事与他人。」很多事并不是自己一个人所能成就的,功德成就了,要有「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大众」的观念,这就是离相的方法。离相,就是不执着,并不是不要善法、功德。勤修善法而不执着善法,有了过失不推给他人,不居功、不诿过,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这里去体悟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八)

  

  

  不了解「于相离相」的道理,就容易起烦恼,容易看什么都不顺眼。祖师常说,不要逃境安心。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现实,在假名、假相、假有当中「宴坐水月道场」,修一切善、断一切恶,然后,于一切法、一切境界都不执着,修一切善法又不执着善法,当下就离相了。

  

  悟到缘起性空的道理,也是离相的方法。一切法都是缘起、都是性空,功德也是缘起、也是性空。虽然是缘起性空,但是离开缘起法就没有佛法。因缘和合才能修建道场、才有讲堂,因缘和合才能打禅七,因缘和合才能出家,从这个角度来看,一切都是大众的功德。既然是因缘和合,就是缘起、性空;既然是缘起性空,还执着什么呢?这样思惟就能离相。

  

  不仅是外在的事物,自己的身体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,也是因缘和合,不要执着。执着四大假合为实有,就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。真正明白四大是缘起、是性空,当下就离相了,不必等到死了以后才离相,不必等物质毁坏以后才离相。等到假合之相坏灭才离相,是属于众生境界;菩萨离相是「于相」当中「离相」,虽然有相,但是菩萨不认为「相」是烦恼、障碍。菩萨不执着于相,当下就离相。

  

  离相,就能见到「无念」的心体,就能认识心体。如果执着相,时时刻刻都在攀缘,就见不到心体。社会上很多人执着相貌的美丑,认为自己相貌不好,就去找外科医生整形、美容,产生很多副作用,花了很多钱却给自己增加烦恼;或是看到别人相貌好,想尽办法去追求、占有。但是,再美的相还是会衰老,所以佛法讲「无相」,教导众生不要执着相,实在有很深的道理。

  

  离相,也不是指远离不好的地方。例如,有些人认为台湾不好,就到大陆去;认为大陆也不好,就到加拿大去……跑遍了世界,没有一个地方好,因为始终离不开相。世间上的相都是假相,是众生的共业,称为五浊恶世。业没有消,不论走到任何地方,都离不开五浊恶世。只有从这念心离相,才能得到解脱。破除对假名、假相、假有的执着,并非离开假名、假相、假有,只是不执着,不执着就是离相。离了相,就能认识自己无念、无住的心性。所以,「无相者,于相而离相」,从早到晚,还是食衣住行、行一切善,只是不执着这一切,时时刻刻保持正念,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,就能契悟心体,悟到心体才是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古人开悟之后说:「迷时人逐法,解时法逐人。」过去没有离相,没有见到自己无念、无住、无为的心性,这念心始终有内外、美丑、取舍、得失……种种相对的境界,心随着外面的境界流转,是「人逐法」,心始终定不下来;现在开悟了,悟到无念、无住、无相、无为的这念心,超越了时间、空间,这念心归于实相了,对于心内、心外的境界,自己都能作主、都能掌控,是「法逐人」。所以,无念、无相、无住的心,是自己的根本,是自己的真生命,是法身慧命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九)

  

  

  「无念者,于念而无念。」在日常生活当中,一般人不可能不起心、不动念,在有念当中不执着就是「无念」。《四十二章经》云:「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。」念佛,不执着这句佛号,当下归于无念;诵经,不执着所诵的经,就能见到自己的无字真经,就能得解脱。所以,「无念」是究竟、是根本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最后却说自己没有说一句佛法,因为最后都归于无念、无住、无相的心体。

  

  「无住者,人之本性。」儒家对于人之本性有各种解释──孟子主张「性善」,认为人性本善,由于受到外境的引诱,心就被染污了;荀子主张「性恶」,认为人的本性是恶,心里充满贪、瞋、痴。一般人所说的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,就是依据荀子的「性恶」之说。人的本性是善、是恶,都讲得通。「人性本善」的主张是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善良的本性,有了过失,就要检讨、反省、改进,才不违背自己的本性;荀子讲「性恶」,是了解人心容易有恶念,因此,自己要去除恶念,改过迁善,最后归于善的境界。

  

  佛法更进一步,主张人的本性是「无住」,不住善、不住恶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不住,这是心之体,是我们的真生命,这才是人的本性。这念心到达「无住」的境界,就是如来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」如来,就是指这念心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。成佛不难,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,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这是指顿悟法门;修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则是渐修。所以,讲经说法要看对方的根机,对方是渐修的根机,就讲渐修法门;如果对方的渐修功夫很高了,就告诉他无住、无念、无相的顿悟法门,使他更上一层楼,达到最高的善法──中道实相善。

  

  「无住者,人之本性」,就是指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本具空性、觉性,佛法称之为「菩提妙明真心」。在因地当中依本心起修,最后契入心体。这念心达到不生不灭,不住过去、不住现在、不住未来,始终了了分明,时间、空间、秽土、净土……乃至十方世界,都在这念心当中。

  

  

《六祖坛经定慧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坛经疑问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