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行叁昧。不了解這些道理,要想達到一行叁昧的境界是不容易的。觀心看靜尚有能觀、所觀,不動不起只是一個定境,這當中沒有慧、沒有覺照的功夫,如此用功無法契入無上道,不能達到一行叁昧的境界。
「迷人不會,便執成顛。如此者衆。」在迷的衆生、愚昧的人無法契悟這個道理,不知道如何達到一行叁昧、如何契悟直心,卻執著方便法門爲實有,因此走了遠路,乃至于執著一些光影境界,這就成了顛倒。現在從看心觀靜、不動不起這個方向去用功的人很多,也有人執著身體要打坐,而不知道心要安住于何處,這就如禅宗祖師所說的「磨磚不能成鏡」,執著身體打坐卻不在心地上用功,根本不可能契悟無上菩提。但是,如果因此認爲修行不需要打坐,這也是錯誤。打坐是方便法,因爲走路容易疲勞、心容易散亂,睡眠時覺性又容易沈下去、入到夢境中,所以藉打坐來契悟無上菩提心。佛經及祖師大德法語中不乏贊歎靜坐之文,如:「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恒沙七寶塔。」《六祖壇經》也提示大衆,契悟這念心需要助道因緣,而打坐就是方便入道的法門。
如何在這念心上用功?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沒有妄想、沒有昏沈,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直到清淨心現前,一念相應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念清淨心求也求不到、想也想不出來,化掉煩惱、破掉執著即是,就這麼簡單。同樣都在修道,卻有很多人不知道從這念心上去修,而是對所修的法産生執著,不但執著法,甚至誤解法,所以六祖大師說「如此者衆」。
「如是相教,故知大錯。」將錯誤的方法傳授他人,不但自己犯錯,受教的人也被誤導,錯上加錯,是爲大錯。現在我們明白了,修行應該怎麼修?「不于叁界現身意,是爲宴坐」,所謂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」,這才是真正在打坐、真正在心地上用功。
修觀行要依次第而修,「境爲妙假觀爲空」,爲了安住自心,必須先觀想一個清淨的境界,由于想出來的境界是假有,還須將假有的境界回歸原點,所以要觀空;但是觀空以後,執著空、住在空當中也不對。「境觀雙忘便是中」,能觀的這念心、所觀的假有以及空都要忘掉,不要執著,到了虛空粉碎,最後只有覺照存在。「忘照何嘗有先後,一心融絕了無蹤」,有能照、所照,就有前、後、內、外等種種分別,現在達到一念不生、純一直心,就是一行叁昧,所以到最後還是歸于中道實相。
憨山大師所說「以有入空,四大俱融」也是同樣的道理,先由方便法門入手,從有而後入空,領悟地水火風四大相融。進一步還要不執空、不執有,所謂「以空入有,有則不朽。空有兩忘,適同金剛」,始終不離當念,這一念心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,直至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」,這就是一行叁昧的境界。
修行,一種是頓悟,一種是漸修。真正悟到這個道理,安住在這個道理上用功,這就是禅宗祖師所說的「保養聖胎」。如果是從教理上用功,就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修種種方便法門。可視自己的根基,配合外在的環境因緣,選擇漸修或頓悟法門。如果對于一念不生的境界有所契悟,打坐時就用一念不生的法門。如果做不到一念不生,打坐時還有瞌睡、妄想、無明、煩惱,心始終靜不下來、定不下來,就必須修加行,修四正勤等方便法門,例如誦經、持咒、早晚課誦,使自己善念時時現前,所以漸修和頓悟二者不相妨礙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四)
「善知識!我此法門,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爲宗,無相爲體,無住爲本。無相者,于相而離相。無念者,于念而無念。無住者,人之本性。于世間善惡好醜,乃至冤之與親,言語觸刺欺爭之時,並將爲空,不思酬害。」
這一段是講頓悟法門,「我此法門」是指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的法門。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其中有漸修法門、有頓悟法門。漸修法門,是藉由誦經、背經、持咒、修六波羅蜜……從聞慧、思慧、修慧上用功。這裏是講頓悟法門,強調不思、無念。心達到無念的境界,沒有男相、女相、在家相、出家相……沒有任何形相。這念心從過去到現在、從現在到未來,始終存在。這就是心之體。頓悟法門是佛法最上乘的法門,所談的都是心性,是頓悟自心的法門,也就是禅宗所說的不二法門,又稱爲「教外別傳」。
閱讀佛經或聽聞佛法,都要先了解這部經是大乘或小乘?是漸修法門或是頓悟法門?否則就無法會通。例如:佛法有八念法──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舍、念天、念出入息、念死,都提到「念」,但這裏爲什麼卻「立無念爲宗」?因爲這是大乘法門,直顯無爲法。由于一般人不容易契悟到無念、無相、無住的心體,心沒有依靠,假使強調無念,就容易偏執一邊,所以佛陀慈悲開「有念」的方便法——誦經、持咒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……,目的是讓這念心先靠在善法上,到最後善法也不執著,就能達到「無念」。
《金剛經》雲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」要達到無爲法,先要確立體、宗、本叁個方向,以什麼爲體?以什麼爲宗?以什麼爲本?「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爲宗,無相爲體,無住爲本。」「從上以來」,指從過去到現在。從過去到現在,六祖大師無論是從哪一個角度說法,第一就是「先立無念爲宗」,這個法門是以無念爲宗趣、宗旨,就是大衆聽法的這念心要達到無念境界。所謂「無念」,不但是無惡念,連善念也不起。起善念屬于「假觀善」,契悟緣起性空屬于「真空善」,不執著假有,也不執著真空,歸于心體是「中道實相善」。中道實相是最高的善法,所以,無念才是根本。無念,就是佛經所說「不可思、不可議」的境界;可思、可議,皆屬有念。
禅宗法門是佛的心法,佛的心是無念境界。要契入佛的心要,第一步先要了解一切思維、推測,都屬于有念;有念,就無法契入佛的境界。衆生心猿意馬,念念都在攀緣,這就是有念。如果不起心動念,就會迷迷糊糊,就會打瞌睡、覺得無聊,這並不是無念。無念也不是像木頭、石頭一樣,不但不起心動念,而且覺性要存在,這念心無妄念、無雜念,了了分明。所以,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也就是所謂「起心即錯,動念即乖」。
頓悟自心的法門先要明白什麼是無念,先要契入無念。有念是衆生,無念即是如來。大衆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沒有惡念、沒有善念,看看當下這念心在哪裏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五)
這念心有「體」、有「用」。「體」就像水的源頭,找到源頭就「用」無窮盡。所以,悟到心體──心之本體、心之體性,是最重要的。心體,就是心的源頭。
哲學的領域也講到體、相、用,佛法也是藉由體、相、用來說明心性。心體是無相、是空性,雖然是無相、空性,但在日常生活中,無時無刻不在作用。起惡念,是染汙的作用;起善念,是清淨的作用。當這念心完全不起作用,而且清楚、明白、不動、作主,就是心之體。
「體」是體性、本體,「體」是空性。世間上的一切境界、一切事物,無論是有情、無情,到最後都歸于空性。虛空是空,所有物質世界的體性也是空性。心體也是空,空性是相同的。空性之體相同,但是作用不同。有「體」才有「用」,心的作用是無遠弗屆的,不受高山、海洋……種種有形物質的阻礙。例如,與親友身處兩地,當你朝思暮想地關心他的生活、健康、安危,思念到極點,對方就能感應到,這就是心之用。
禅宗法門講「無念爲宗,無相爲體」,是直趨寶所,開宗明義、開門見山地告訴大衆:「我此法門,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爲宗,無相爲體,無住爲本。」無念是什麼境界?無念的這個心,就是無相的心之體。
人有種種相貌、四肢五官、男相、女相、美相、醜相、高矮、胖瘦……這些都是相。心性是無相。要契悟心體,就必須離相;有任何執著,都無法契悟心體。小乘藉由修「析空觀」悟到空性,大乘更進一步,空也不執著。不住于空,就契悟到菩提心體。要想見到空性、見到菩提心體,都要離相,所以說要破除我執;除了破除我執之外,還要破除法執,空也不執著,虛空粉碎,就能悟到心性之體,才能明心見性。
不論修小乘或大乘,都要破相。破相,不是燒掉身體,而是用智慧來返照、觀照。思惟是有念,由有念歸于無念、歸于心體,就開悟了。悟有深有淺,有時是悟到心的作用,有時是悟到心之體,有時是悟到心的作用與心體同時存在,有時是悟到心作用以後又歸還心體。
當初惠明上座對六祖大師說:「我不是爲了求祖衣而來,我是爲了求法。我在五祖座下學了很久,但始終不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。」六祖大師說:「你想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?現在聽我說,不思善、不思惡的當下,就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。」本來面目就是這念清楚明白、了了分明的心,這就是自己,也就是每個人的本心本性,又稱爲菩提心、心性之體。惠明上座聽到這個道理,當下就契悟到心體、見到佛心。無念、無相、無住的這念心,就是心體、就是佛心。
王陽明也悟到心體,他說: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爲善去惡曰格物。」王陽明所說的「無善無惡心…
《六祖壇經定慧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