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道思想之介說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于禅宗所說的參話頭法門一樣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佛法確實是與科學、哲學、心理學有相通之點。

  

  王陽明研究了很久,始終研究不出結果,但最後還是開悟了,他悟到「格物」不是研究外面的萬事萬物,而是要「格」除我們心當中的「物」欲,即煩惱、名利、財色、是非、人我。王陽明一下悟到了這個道理,馬上就找到一條修行的菩提大路,此後,便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。慢慢地又進步了,現在他什麼都沒有了,唯一的財産就是一只江西景德鎮的瓷碗,這個碗是最可愛、最名貴的,他每天吃飯時欣賞著這個瓷碗,心裏就感覺到莫大的喜悅,因此非常愛著。有一天吃飯發現了,心想:「我現在落到這步田地,爲什麼還貪愛這一個瓷碗?」于是檢討反省,給自己一個當頭棒喝:「從現在開始起,絕不再貪愛這個碗。」可是心當中始終放不下,還是牽腸挂肚,王陽明就想了一個方法來對治:他把這個瓷碗敲一個缺口,使心當中不再貪愛,這一下,王陽明心當中就落實了,他的心境又進了一大步。慢慢地心甯靜了,有一天忽然有朋友來看他,人還沒來他就先知道了,這就是心的作用,因爲心清淨而有了靈感了。

  

  這念心是無遠弗屆的,如果心清淨了,就會有神通、感應。舉個例來說,諸位若有孩子到美國去念書,你天天挂念他身體的健康、飲食、或學業,想久了以後,就會有一般人所謂的「心有靈犀一點通」,忽然晚上夢到孩子生病了,打越洋電話一問,竟真的生病了。這就是因爲我們心不受山河大地的遮障,每個人都有這一種智慧、妙用和感應,但是,現在爲什麼沒有?因爲心當中有波浪、有垃圾,産生了執著、障礙,所以我們這個心不甯靜。

  

  

  

  中道實相不是在我們當下這個心之外另有一個清淨的心、不動的心,而正是諸位聽法這個心,保持這念心的清淨即是。

  

  王陽明修心的功夫慢慢有了進步,還希望百尺竿頭再進步,達到聖者的境界。他察覺到身體疲倦時,妄想、瞌睡便都來了,馬上造成修行用功的瓶頸,于是想了一個對治的方法,佛經裏所講無常的道理最能令人提起道心,他就做一個棺材放在身旁,時時提醒自己人生無常,如此一來,就會提高警覺,再也不敢打妄想、打瞌睡了。慢慢地朝這個方向用功一段時間後,他又開悟了,這次悟到四句話: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心之用,知善知惡是良知,擇善去惡曰格物。」這是悟到這念心有體、有用,是真正的開悟了。但是若要大徹大悟,還需更上一層樓。

  

  「無善無惡心之體」,所謂無善無惡就是不起善惡念,即中庸裏所說「喜怒哀樂之未發」這念心,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源泉──心之體;我們在日常生活上不可能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論是想好的、或是想壞的,都是心之用;「知善知惡是良知」即我們這個心現在是起善念、還是惡念,一定要知道;最後,「擇善去惡曰格物」,即是把我們的心徹底檢討、反省,如果起惡念,馬上將它轉化掉;如果是善念,則保留它,擇善固執,這才是「格物」真正的意義。如佛法裏所謂「四正勤」:「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。」時時刻刻能如此反照自心,發長遠心持續用功,就能夠再突破。到最後不但惡的念頭不起,連善的念頭起了以後也不執著,始終歸還心之體,這就是悟。

  

  我們從小到老一直都在起心動念當中,即妄想不斷。起心動念屬于生滅,人之所以有生有死就是因爲這一念心有生有滅,如果這個心達到沒有生滅,我們的心馬上定下來像一潭止水,不動不搖、不去不來、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,此時就是和聖人、和如來佛一樣的境界了。因此,所謂「如來」就是我們這一念心達到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的心境,如同一潭止水、一片明鏡,也就是契悟中道實相的境界。

  

  凡夫沒有妄想時瞌睡就來了,所以瞌睡是另一個要對治的毛病。現在一般人不了解,爲了失眠症憂愁不已,甚至來請問失眠症怎麼樣治療?其實睡眠不一定是好事,我們人一半的時間都在睡眠當中,這是由于過去養成了習慣,所以不能不睡,跟抽煙一樣,過去沒有這個習慣,絕對不會抽煙;已經沾上了習慣則一定要抽,不抽很難過。那麼我們如何對治瞌睡呢?第一要契悟中道實相,第二要修中道實相,即在行住坐臥當中保持正念,只起善念不起惡念;打坐的時候,則不能有一點點昏沈。

  

  有的人不了解,以爲不倒單就是晚上坐著睡覺,認爲表示打坐很有功夫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我們打坐的時候,第一不能有妄想,第二不能昏沈,第叁不能有無聊的習慣。一般人心中若沒有妄想一定有昏沈,昏沈沒有了可能就感覺無聊,而無聊也是一種必須對治的毛病。假使這叁種毛病都沒有了,這念心就如一潭止水,這個心就是中道實相。我們現在依這個方法用功,看看能保持這個境界多久,能夠保持五分鍾沒有瞌睡、沒有妄想、且不感覺無聊,就是正念現前、清明在躬。這樣子就找到了一條修行的路,但這只是開始,還不是真正時時刻刻實相現前。

  

  佛經裏所謂的「正念現前」、「與實相相應」,以儒家而言就是「清明在躬」,即這念心清清明明;這念心若能時時刻刻現前則是受用無窮,亦即生命的源泉。明白這個道理,便會覺得人生真正很有意義,因爲每一個人都有這一念心,所以我們不僅要尊重每個人的生命,更要尊重每個人的人格。此即佛經裏所說「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皆當成佛」,只是我們覺悟與不覺悟之差而已,這是屬于修證的功夫了。能保持五分鍾正念現前,就證到五分鍾的實相,就成了五分鍾的佛;能夠保持十分鍾,就證到十分鍾的中道實相,就成了十分鍾的佛;能夠保持一個鍾頭,就證到一個鍾頭的實相,就成了一個鍾頭的佛,即所謂「站得住、站得長」,進而白天、晚上、順境、逆境,還有生病時、老時、乃至死時,假使我們繼續用功,隨時都能保持與實相相應,那麼現在就是如來住世。

  

  有的人覺得我們現在日常生活這麼繁忙,怎麼可能像王陽明有這樣的空閑可以修心?然而,所謂「致知在格物」,只要我們把心當中的物欲通通格除,就能達到致知,即物格而後知致,接著「知致而後意誠」,即心意誠了;意誠而後心正,即心也端正;心正而後身修,即我們的人格也健全了,如此,就可以齊家,進一步可以治國,再進一步可以平天下。此即儒家所謂內聖外王之道,在佛法中則稱之爲福慧雙修。

  

 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學打坐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,甚至于走錯路、走遠路。坐到一支好香,或是看到一些境界,乃至于作了一個好夢,就誤以爲自己開悟了,這些是百分之百不對的。開悟是悟到平常心是道,也就是悟到中道實相這個道理。中道實相不是在我們當下這個心之外另有一個清淨的心、不動的心,而正是諸位聽法這個心,保持這念心的清淨即是。時時把煩惱化掉,處處作主、念念分明,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,也就是說靜下來的時候,什麼念頭都沒有,也沒有打瞌睡、無聊等毛病,這念心清楚明白;而動的時候,則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如孝順父母、恭敬師長、尊師重道、敬老尊賢……,點點滴滴一切的善事都做;大大小小一切的惡念都斷除,這樣子,就真正悟了道,靜也靜得、動也動得。

  

  

  

  我們心當中有叁個不定時的炸彈: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

  時時都可能爆發,造成性命危險,

  這叁個炸彈必須用慈悲心來化掉。

  要契悟中道實相須修前方便,把前方便做到了,絕對可以實踐中道實相的道理。中臺山把佛法濃縮成爲「四箴行」: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,將這四個真實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上,就是契悟中道的前方便。首先,「對上以敬」即對于父母、師長、主管要有恭敬心。現在社會上普遍缺乏恭敬心,若有了恭敬心,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沒有種種的芥蒂,如佛法裏講: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除一分業障;消除一分業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十分業障,增加十分的福德、智慧。

  

  恭敬心在儒家而言也確實非常重視,儒家思想主要即是誠、敬,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疑心、慢心,而恭敬心正可把疑心、慢心去掉,乃至提升自己使心中沒有妄想、沒有顛倒,達到誠、敬的境界,即所謂「精誠所至,金石爲開」。漢朝有一位李廣將軍,一次夜行時看到前面有一只「老虎」,李廣馬上拔箭猛力一射,一箭就射穿了「老虎」,上前一看,才發現原來是一個石頭,跟本不是老虎。他覺得很奇怪自己怎麼有這麼大的力量,竟然能一箭穿石?于是重新回原位再射一次,卻再怎麼射也射不進去了。所以,做一切事都是要誠、敬、要專注,若是能夠專注,任何事情都能夠有所成就,若是疑心就會生暗鬼。佛經裏講: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現在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,但是所用是什麼「心」呢?如果用妄想心、貪心、慢心,則絕對不可能心想事成;用恭敬心、誠心,則必定有感應。

  

  其次,「對下以慈」即對于子弟、學生、部屬,乃至對于下等動物要有慈悲心,也就是佛經中所說: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」現在一般人缺乏慈悲心,人與人之間彼此仇恨、鬥爭、排斥,所以世界上始終爭戰不休的。我們想達到世界和平,首先要將我們的瞋心化掉,用慈心來對治瞋心,如果養成了慈悲心,心當中就是一團和氣、一片光明,那麼敬人者人恒敬之,愛人者人恒愛之,社會上的爭執也就能化解。進一步,不但是對人要慈悲,對于任何動物也要有慈悲心,例如:現在社會上有保護動物的法令,就是由仁民而愛物,慈悲心從人擴展到動物,從動物擴展到植物的表現,而佛經裏早已談到了這個問題。

  

  爲什麼要慈悲呢?事實上,對別人慈悲才是真正對自己慈悲。我們在山林裏看到毒蛇猛獸都會害怕,就是因爲心當中從過去到現在都缺乏慈悲心,動物也是如此,你看到我、我看到你都會感到恐怖,我怕你傷害我、你也怕我傷害你,于是幹脆先下手爲強,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就由此而起。又如社會上有很多所謂的飚車族、不良少年等,只要看他一眼,馬上就會下不了臺,可能揍你一拳,甚至大禍臨頭,這就是缺乏慈悲心。慈悲心是很重要的,對于身體的健康、身心的調養都有幫助,我們若起了慈悲心,便覺得很舒適、很平靜,身體也因此而健康,即所謂心寬體胖;我們心當中有叁個不定時的炸彈: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時時都可能爆發,造成性命危險,這叁個炸彈也必須用慈悲心來化掉。

  

  第叁是「對人以和」,對任何人都要和氣、和合,所謂「家和萬事興」,和氣才能致祥,相信每個人都能了解。世界上人人都希望達到世界和平,因此禁止核武,但是表面上禁止,私下還製作,因爲你怕我、我怕你,互相都要留一手,這樣子是不是真正能達到世界和平呢?不容易的。如果每個人把貪心、瞋心、癡心化掉,養成了和氣、和合,相信人與人之間能和合、家庭裏就能和氣、社會也會和氣,乃至整個世界也就會和平。

  

  第四「對事以真」,即做事情不可敷衍、居功、诿過、失職,否則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就;若能認真、腳踏實地去做,將來一定有成就。假使我們契入了中道思想,則這個心如同一潭活水,能夠觀察入微,以研究學術的人來說,就能成就自己的思想理論,成一家之言。所以「真」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

  今天我們除了研究中道思想外,還研究中道實相,因爲我們的思想不正、不淨、不圓融、不自在,如果有了中道思想,則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並且有很大的空間;達到中道實相的境界,則人生的道路上必是愈走愈光明,功德、事業愈來愈有成就。小處而言,這一生必定是光明的,而且有福德、有智慧;進一步,將來必能超凡入聖。想證到中道實相,則要依「中臺四箴行」去做,最後,再提供「四覺觀」,起四覺觀則能達到四箴行的最高境界。

  

  所謂「四覺觀」,是我們心當中的四個方便:第一是覺觀、第二覺察、第叁覺照、第四是覺悟。「觀」是注意;「覺察」是察覺我們心當中很多很多的妄想、昏沈、毛病,相當于警察捉小偷一樣;將小偷捉到了之後,使壞人變成好人,就是「照」破。以「對事以真」而言,起四覺觀就能知道現在是不是盡心、是不是「真」?例如,師父在這裏講中道實相的道理,我們聽著聽著忽然打瞌睡了,假使沒有「觀」,就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,而繼續瞌睡,甚至朦胧間還作了夢,忽然一下醒了,不知道自己在作夢,還以爲是個定境,這就是沒有「觀」。如果有了觀、有了注意力,一瞌睡馬上自己就知道了,同時心裏知道這是不對的:「我今天是在這裏聽專題講演,怎麼還打瞌睡?」第一個知道打瞌睡的心就是「觀」;知道打瞌睡不對,而想辦法來對治,就是「覺察」;對治之後,沒有瞌睡了,這是「覺照」;雖是照破了,但還有能照之心和所照之境,所以要歸還原點,保持正念,再繼續聽開示,這是「覺悟」。

  

  古人說:「捉山中之賊易,捉心中之賊難。」我們心當中有很多賊人,時時刻刻都在偷我們的功德,因此特別提出四觀覺,藉此方便來修中臺四箴行,最後必能達到中道實相最圓滿的境界。若達到中道實相的境界,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無窮盡的,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很有意義。今天藉這個機會,把這二個法寶──中道思想、中道實相送給大衆、供養大衆做爲二十一世紀的禮物,使每個人受用無窮,能夠在生活上落實,人生必定愈走愈光明、希望無窮盡!

  

  

  注解──

  現報,是現世作的善惡業在今生就受果報;

  生報,是此生所作的善惡業到來生果報;

  後報,是過去無量生中所的善惡業在今生受果報,或在未來世中才受果報。

  

  

《中道思想之介說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吃素與學佛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