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于禅宗所说的参话头法门一样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佛法确实是与科学、哲学、心理学有相通之点。
王阳明研究了很久,始终研究不出结果,但最后还是开悟了,他悟到「格物」不是研究外面的万事万物,而是要「格」除我们心当中的「物」欲,即烦恼、名利、财色、是非、人我。王阳明一下悟到了这个道理,马上就找到一条修行的菩提大路,此后,便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。慢慢地又进步了,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,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只江西景德镇的瓷碗,这个碗是最可爱、最名贵的,他每天吃饭时欣赏着这个瓷碗,心里就感觉到莫大的喜悦,因此非常爱着。有一天吃饭发现了,心想:「我现在落到这步田地,为什么还贪爱这一个瓷碗?」于是检讨反省,给自己一个当头棒喝:「从现在开始起,绝不再贪爱这个碗。」可是心当中始终放不下,还是牵肠挂肚,王阳明就想了一个方法来对治:他把这个瓷碗敲一个缺口,使心当中不再贪爱,这一下,王阳明心当中就落实了,他的心境又进了一大步。慢慢地心宁静了,有一天忽然有朋友来看他,人还没来他就先知道了,这就是心的作用,因为心清净而有了灵感了。
这念心是无远弗届的,如果心清净了,就会有神通、感应。举个例来说,诸位若有孩子到美国去念书,你天天挂念他身体的健康、饮食、或学业,想久了以后,就会有一般人所谓的「心有灵犀一点通」,忽然晚上梦到孩子生病了,打越洋电话一问,竟真的生病了。这就是因为我们心不受山河大地的遮障,每个人都有这一种智慧、妙用和感应,但是,现在为什么没有?因为心当中有波浪、有垃圾,产生了执着、障碍,所以我们这个心不宁静。
中道实相不是在我们当下这个心之外另有一个清净的心、不动的心,而正是诸位听法这个心,保持这念心的清净即是。
王阳明修心的功夫慢慢有了进步,还希望百尺竿头再进步,达到圣者的境界。他察觉到身体疲倦时,妄想、瞌睡便都来了,马上造成修行用功的瓶颈,于是想了一个对治的方法,佛经里所讲无常的道理最能令人提起道心,他就做一个棺材放在身旁,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无常,如此一来,就会提高警觉,再也不敢打妄想、打瞌睡了。慢慢地朝这个方向用功一段时间后,他又开悟了,这次悟到四句话:「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心之用,知善知恶是良知,择善去恶曰格物。」这是悟到这念心有体、有用,是真正的开悟了。但是若要大彻大悟,还需更上一层楼。
「无善无恶心之体」,所谓无善无恶就是不起善恶念,即中庸里所说「喜怒哀乐之未发」这念心,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源泉──心之体;我们在日常生活上不可能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论是想好的、或是想坏的,都是心之用;「知善知恶是良知」即我们这个心现在是起善念、还是恶念,一定要知道;最后,「择善去恶曰格物」,即是把我们的心彻底检讨、反省,如果起恶念,马上将它转化掉;如果是善念,则保留它,择善固执,这才是「格物」真正的意义。如佛法里所谓「四正勤」:「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。」时时刻刻能如此反照自心,发长远心持续用功,就能够再突破。到最后不但恶的念头不起,连善的念头起了以后也不执着,始终归还心之体,这就是悟。
我们从小到老一直都在起心动念当中,即妄想不断。起心动念属于生灭,人之所以有生有死就是因为这一念心有生有灭,如果这个心达到没有生灭,我们的心马上定下来像一潭止水,不动不摇、不去不来、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,此时就是和圣人、和如来佛一样的境界了。因此,所谓「如来」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达到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的心境,如同一潭止水、一片明镜,也就是契悟中道实相的境界。
凡夫没有妄想时瞌睡就来了,所以瞌睡是另一个要对治的毛病。现在一般人不了解,为了失眠症忧愁不已,甚至来请问失眠症怎么样治疗?其实睡眠不一定是好事,我们人一半的时间都在睡眠当中,这是由于过去养成了习惯,所以不能不睡,跟抽烟一样,过去没有这个习惯,绝对不会抽烟;已经沾上了习惯则一定要抽,不抽很难过。那么我们如何对治瞌睡呢?第一要契悟中道实相,第二要修中道实相,即在行住坐卧当中保持正念,只起善念不起恶念;打坐的时候,则不能有一点点昏沉。
有的人不了解,以为不倒单就是晚上坐着睡觉,认为表示打坐很有功夫,这是错误的观念。我们打坐的时候,第一不能有妄想,第二不能昏沉,第三不能有无聊的习惯。一般人心中若没有妄想一定有昏沉,昏沉没有了可能就感觉无聊,而无聊也是一种必须对治的毛病。假使这三种毛病都没有了,这念心就如一潭止水,这个心就是中道实相。我们现在依这个方法用功,看看能保持这个境界多久,能够保持五分钟没有瞌睡、没有妄想、且不感觉无聊,就是正念现前、清明在躬。这样子就找到了一条修行的路,但这只是开始,还不是真正时时刻刻实相现前。
佛经里所谓的「正念现前」、「与实相相应」,以儒家而言就是「清明在躬」,即这念心清清明明;这念心若能时时刻刻现前则是受用无穷,亦即生命的源泉。明白这个道理,便会觉得人生真正很有意义,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念心,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,更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。此即佛经里所说「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皆当成佛」,只是我们觉悟与不觉悟之差而已,这是属于修证的功夫了。能保持五分钟正念现前,就证到五分钟的实相,就成了五分钟的佛;能够保持十分钟,就证到十分钟的中道实相,就成了十分钟的佛;能够保持一个钟头,就证到一个钟头的实相,就成了一个钟头的佛,即所谓「站得住、站得长」,进而白天、晚上、顺境、逆境,还有生病时、老时、乃至死时,假使我们继续用功,随时都能保持与实相相应,那么现在就是如来住世。
有的人觉得我们现在日常生活这么繁忙,怎么可能像王阳明有这样的空闲可以修心?然而,所谓「致知在格物」,只要我们把心当中的物欲通通格除,就能达到致知,即物格而后知致,接着「知致而后意诚」,即心意诚了;意诚而后心正,即心也端正;心正而后身修,即我们的人格也健全了,如此,就可以齐家,进一步可以治国,再进一步可以平天下。此即儒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,在佛法中则称之为福慧双修。
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学打坐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,甚至于走错路、走远路。坐到一支好香,或是看到一些境界,乃至于作了一个好梦,就误以为自己开悟了,这些是百分之百不对的。开悟是悟到平常心是道,也就是悟到中道实相这个道理。中道实相不是在我们当下这个心之外另有一个清净的心、不动的心,而正是诸位听法这个心,保持这念心的清净即是。时时把烦恼化掉,处处作主、念念分明,静则一念不生,动则万善圆彰,也就是说静下来的时候,什么念头都没有,也没有打瞌睡、无聊等毛病,这念心清楚明白;而动的时候,则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如孝顺父母、恭敬师长、尊师重道、敬老尊贤……,点点滴滴一切的善事都做;大大小小一切的恶念都断除,这样子,就真正悟了道,静也静得、动也动得。
我们心当中有三个不定时的炸弹: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
时时都可能爆发,造成性命危险,
这三个炸弹必须用慈悲心来化掉。
要契悟中道实相须修前方便,把前方便做到了,绝对可以实践中道实相的道理。中台山把佛法浓缩成为「四箴行」:「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」,将这四个真实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上,就是契悟中道的前方便。首先,「对上以敬」即对于父母、师长、主管要有恭敬心。现在社会上普遍缺乏恭敬心,若有了恭敬心,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没有种种的芥蒂,如佛法里讲: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除一分业障;消除一分业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十分业障,增加十分的福德、智慧。
恭敬心在儒家而言也确实非常重视,儒家思想主要即是诚、敬,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疑心、慢心,而恭敬心正可把疑心、慢心去掉,乃至提升自己使心中没有妄想、没有颠倒,达到诚、敬的境界,即所谓「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」。汉朝有一位李广将军,一次夜行时看到前面有一只「老虎」,李广马上拔箭猛力一射,一箭就射穿了「老虎」,上前一看,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石头,跟本不是老虎。他觉得很奇怪自己怎么有这么大的力量,竟然能一箭穿石?于是重新回原位再射一次,却再怎么射也射不进去了。所以,做一切事都是要诚、敬、要专注,若是能够专注,任何事情都能够有所成就,若是疑心就会生暗鬼。佛经里讲: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」现在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,但是所用是什么「心」呢?如果用妄想心、贪心、慢心,则绝对不可能心想事成;用恭敬心、诚心,则必定有感应。
其次,「对下以慈」即对于子弟、学生、部属,乃至对于下等动物要有慈悲心,也就是佛经中所说: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」现在一般人缺乏慈悲心,人与人之间彼此仇恨、斗争、排斥,所以世界上始终争战不休的。我们想达到世界和平,首先要将我们的瞋心化掉,用慈心来对治瞋心,如果养成了慈悲心,心当中就是一团和气、一片光明,那么敬人者人恒敬之,爱人者人恒爱之,社会上的争执也就能化解。进一步,不但是对人要慈悲,对于任何动物也要有慈悲心,例如:现在社会上有保护动物的法令,就是由仁民而爱物,慈悲心从人扩展到动物,从动物扩展到植物的表现,而佛经里早已谈到了这个问题。
为什么要慈悲呢?事实上,对别人慈悲才是真正对自己慈悲。我们在山林里看到毒蛇猛兽都会害怕,就是因为心当中从过去到现在都缺乏慈悲心,动物也是如此,你看到我、我看到你都会感到恐怖,我怕你伤害我、你也怕我伤害你,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,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就由此而起。又如社会上有很多所谓的飚车族、不良少年等,只要看他一眼,马上就会下不了台,可能揍你一拳,甚至大祸临头,这就是缺乏慈悲心。慈悲心是很重要的,对于身体的健康、身心的调养都有帮助,我们若起了慈悲心,便觉得很舒适、很平静,身体也因此而健康,即所谓心宽体胖;我们心当中有三个不定时的炸弹: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时时都可能爆发,造成性命危险,这三个炸弹也必须用慈悲心来化掉。
第三是「对人以和」,对任何人都要和气、和合,所谓「家和万事兴」,和气才能致祥,相信每个人都能了解。世界上人人都希望达到世界和平,因此禁止核武,但是表面上禁止,私下还制作,因为你怕我、我怕你,互相都要留一手,这样子是不是真正能达到世界和平呢?不容易的。如果每个人把贪心、瞋心、痴心化掉,养成了和气、和合,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和合、家庭里就能和气、社会也会和气,乃至整个世界也就会和平。
第四「对事以真」,即做事情不可敷衍、居功、诿过、失职,否则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就;若能认真、脚踏实地去做,将来一定有成就。假使我们契入了中道思想,则这个心如同一潭活水,能够观察入微,以研究学术的人来说,就能成就自己的思想理论,成一家之言。所以「真」是非常重要的。
今天我们除了研究中道思想外,还研究中道实相,因为我们的思想不正、不净、不圆融、不自在,如果有了中道思想,则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并且有很大的空间;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,则人生的道路上必是愈走愈光明,功德、事业愈来愈有成就。小处而言,这一生必定是光明的,而且有福德、有智慧;进一步,将来必能超凡入圣。想证到中道实相,则要依「中台四箴行」去做,最后,再提供「四觉观」,起四觉观则能达到四箴行的最高境界。
所谓「四觉观」,是我们心当中的四个方便:第一是觉观、第二觉察、第三觉照、第四是觉悟。「观」是注意;「觉察」是察觉我们心当中很多很多的妄想、昏沉、毛病,相当于警察捉小偷一样;将小偷捉到了之后,使坏人变成好人,就是「照」破。以「对事以真」而言,起四觉观就能知道现在是不是尽心、是不是「真」?例如,师父在这里讲中道实相的道理,我们听着听着忽然打瞌睡了,假使没有「观」,就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,而继续瞌睡,甚至朦胧间还作了梦,忽然一下醒了,不知道自己在作梦,还以为是个定境,这就是没有「观」。如果有了观、有了注意力,一瞌睡马上自己就知道了,同时心里知道这是不对的:「我今天是在这里听专题讲演,怎么还打瞌睡?」第一个知道打瞌睡的心就是「观」;知道打瞌睡不对,而想办法来对治,就是「觉察」;对治之后,没有瞌睡了,这是「觉照」;虽是照破了,但还有能照之心和所照之境,所以要归还原点,保持正念,再继续听开示,这是「觉悟」。
古人说:「捉山中之贼易,捉心中之贼难。」我们心当中有很多贼人,时时刻刻都在偷我们的功德,因此特别提出四观觉,藉此方便来修中台四箴行,最后必能达到中道实相最圆满的境界。若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,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穷尽的,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很有意义。今天藉这个机会,把这二个法宝──中道思想、中道实相送给大众、供养大众做为二十一世纪的礼物,使每个人受用无穷,能够在生活上落实,人生必定愈走愈光明、希望无穷尽!
注解──
现报,是现世作的善恶业在今生就受果报;
生报,是此生所作的善恶业到来生果报;
后报,是过去无量生中所的善恶业在今生受果报,或在未来世中才受果报。
《中道思想之介说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