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。为什么不想过去?因为想过去,这个心就是在动、在攀缘。如果想到了过去的成功、美满,心中也是感到悲哀,因为一切已经过去,现在什么都没有了,如梦境一般;如果想到过去所受的痛苦,无论身体、事业上、家庭上的种种打击,又会伤心、掉泪,甚至可能活不下去了。所以,佛法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,无论是好、坏、成、败,无论是喜、怒、哀、乐,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想,再想也没有用。
为什么不要想未来?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,想多了也只是幻化不实的梦境,徒生欢喜,所以未来心不可得。那么,为什么也不想现在?因为现在心也不可得,当你认为是现在,其实已经成为过去了,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。例如,我们每天早上起床,认为起床这个心是实在的,但是起床之后马上穿衣服,穿衣服这个心一现前,起床这个心就不在了;我们认为穿衣服这个心是自己,但接着要漱口、洗脸,漱口洗脸这个心一现前,穿衣服这个心又成为过去。依此类推,油盐柴米、上班、下班都只是这个心的生灭,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。过去心不可得、未来心不可得、现在心也是生灭,即是三心了不可得,假使我们达到这个境界,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是金刚经中所谓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」也就是我们这念常住不灭的真心了。
悟了这念心,就是中道、就是实相,也就是中庸所说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。」我们从过去到现在,这个心不外乎喜、怒、哀、乐这些感受,所以心就像河里的波浪一样,始终得不到宁静,因为始终是在攀缘。我们了解之后,当下契入中道思想,甚而进入中道实相的境界,这念心就能风平浪静,像一潭止水一样,也就是所谓「不思议」的心。
譬如,我们看到一件事情,不应该发生却偏偏发生了,就说它「真是不可思议!」所谓「思」,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,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、患得患失、是非人我……等,这就是「思」。「议」,则是用嘴巴讲出种种的道理,如评评理、讲讲是非、辨别正邪……等。然而,我们只要一想,就是动了一个念头;用嘴巴一说出文字语言,也是动了念头,这就已经不是中道、不是实相了。因为实相这念心,就像止水一样,没有一点波浪,就像镜子上没有一点灰尘,光光明明的。
一般凡夫众生心当中都有波浪、有尘垢,什么是「波浪」?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波浪,所以,我们从早上到晚上,心中不知起了多少波浪。什么是「尘垢」?我们心当中有很多杂念,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见;贪心当中又有很多种,贪财、贪色、贪吃、贪睡、贪名、贪利;瞋心也有种种,痴心也有种种,这些就是「尘垢」。所以,佛法中有八万四千法门,就是对治我们心当中的尘垢,去除了心当中的尘垢,我们的心就是一片光明。
这一片光明的心就是实相,每一个人都有,但由于迷失了当下这念清净心、迷失了中道实相这念心,因而空虚、烦恼,觉得空间愈来愈小,乃至觉得活在世界上,最后终究逃不过死亡这一关,因而痛苦。佛法里面讲,人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,就是因为我们处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,所以有生一定有死、有成一定有坏、有去一定有来、有亲就有冤、有爱就有憎,这是社会上相对的现象。如果我们要超越这种相对的现象,就必须在相对当中,找一个绝对的心境,而「中道实相」就是一个绝对的心境,能够超越相对的两边。如果我们悟到这个绝对的心境,就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、超越一切相对的境界。超越之后,并不是离开这个世界,而是找到了心之体,若能悟到这念心之体,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了。
王阳明悟到「格物」不是研究外面的万事万物,
而是要「格」除我们心当中的「物」欲,
即烦恼、名利、财色、是非、人我。
世界上,无论是贫穷或富贵的人,最后没有不死亡的,任何人都逃不过这一关。有很多人想不通这个道理,于是有钱的人,觉得生命很短暂,干脆趁有钱的时候,大吃大喝享受一番,死了也值得;有权的人,觉得不妨玩弄权术膨胀自己、满足一下,认为这是一种享受,死也瞑目。这是不对的,人死了以后还有未来的。在拚命享受财富、滥用权势的同时,也就造了恶业。造恶业必然会有果报,或是现报、或是生报、或是后报(注一),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,因果是一种定则,如果做恶多端,现在就逃不过因缘果报。没有钱、没有权的人也向往像暴发户一样享受,过花天酒地、吃喝玩乐的生活,只好去偷、去抢、乃至绑票勒索,犯了法心当中反而愈来愈黑暗,现世可能鎯铛入狱,死了之后将是地狱、畜生、饿鬼的果报,始终在黑暗当中。现在社会上,乃至全世界都有这种乱象,这就是因为不了解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,如果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,有过去、现在、还有未来,是盖天盖地的,就绝对不会做这种愚痴的事情。
所以,明白中道实相的道理,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,这才是正知正见,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,就会觉得生命是最可贵的。没有钱,没什么关系,因为钱财是用得尽的,只是一种物质生活;我们这念清凉的心、不动的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,才是无穷尽的财富。所以佛经里说,人贫不是贫,人贫能养道,是为贫道人;心贫无智慧,堕入饿鬼身。人不是因为没有财富而贫乏,有了财富的人还是很贫乏,因为心中始终无法满足,如中国的一句俗话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。」所以,在佛经里说修善是最富、知足是最富,乃至听经闻法、悟到真理是最富,即:「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。」若是契悟了我们今天所谈的中道实相这个道理,马上就成为「暴发户」,虽然一毛钱也没有得到,却是真正的「暴发户」,因为一切都是你的了。
古德说: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,无为不为无所不为。」世间上做学问是「加号」,契悟「中道实相」则是「减号」,因为要把心当中的垃圾逐渐减少,当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洗刷得干干净净时,当下这个中道实相、这念清净心、无为心、光明的心马上就会现前,这也就是佛经里所说的: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亦即「无为不为无所不为」,所以,悟到这个心就什么都有了,此时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,我们心当中具足的智慧、功德也是无穷尽的,这不是富贵是什么呢?
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,拚命在权势、名利上追求肯定和满足,事实上是很难达到富贵的境界,就算达到了,可能做了很多对不起别人、对不起自己的事情,因此,表面上看来是富贵,心中却经常烦恼、空虚、恐怖,甚至晚上睡不着,担心自己所做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了。事实上,在佛经上记载,我们只要一动念,天上的人听来就像打雷这么大声,一切鬼神也都知道。我们的起心动念若希望别人都不知道,除非悟到中道的心境,即一念不生,也就是师父说法,诸位听法这个心,无论行住坐卧均保持正念、保持无念、保持中道实相,那么,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,不仅鬼神找不到自己,如来佛也找不到自己。
这念心是非常微妙的,在佛经里又称为「法界」,如果这念心清净了,没有是非、达到绝对的境界,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净土,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「心净佛土净」。所以,想生净土先要从我们这念心开始,即儒家所说「反求诸己而自得之」,时时刻刻回光反照、检讨反省,使我们的心清净,这个世界就清净了;我们心安国土就安了。现在我们的社会、甚至整个世界都不安,认为台湾不安的人,要想移民到美国、加拿大、纽西兰去想找一个安身之处,根本找不到的,因为全世界的人心都不安,到那里去找一个安身的地方?我们每个人的六根──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都不一样、心境也不一样,而且每个人心当中都有烦恼,有的烦恼很重、有的烦恼很轻,所以国土不安。如果我们心安下来,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就很安定,当下就是佛土,即「心平世界平」。所以,我们若想过太平的日子,就必须把这念心摆得四平八稳,如天平一般,如果做到了,我们这个世界确确实实就能变成人间净土。不要说是全体的人做到,只要有一半的人能够做到,我们台湾就是一个安定的人间净土,这确确实实要靠我们每一个人来努力。
如何把这念心摆得四平八稳?就是要契悟中道实相这个心。如果契悟了中道实相,便是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,佛经里讲「山中无甲子,人间几千年。」「甲子」是指时间,这句话就是形容中道实相的境界,没有时间、空间的存在,一个钟头感觉一剎那就过去了。例如,我们在家里静坐或打禅七时,如果坐到一支好香,感觉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;如果坐得腿也痛、身体也不舒服,连十分钟也坐不住,这时便感觉真是度时如年。
如果到达了中道实相的心境,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也会改观,如儒家言:「万物静观皆自得,大块假我以文章。」也就是说,当我们这个心静下来时,就能够将万事万物看得非常非常透彻,因此,看到山河大地、一草一木,都有它的道理,都是一篇最好的文章。这时,我们这个心就是活的了,因为找到了源头,所以始终是无穷无尽的。中国理学家也有一首诗:「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,问渠何得清如许,只因源头活水来。」同样是讲这个中道的道理。
儒家有位王阳明先生,被贬官到贵州龙场驿时,想到在官场上既然失意了,就应该修道才对。于是依照《大学》的道来修,即从格物致知着手进而达到圣人的境界。当时王阳明认为「格物」是研究万事万物的第一因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基因,如同研究科学一样,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。于是王阳明就以住宅前面的竹子为对象,研究竹子为什么是空心的?为什么长成一节一节的?这就是现在科学所谓的大胆假设、小心求证,也等…
《中道思想之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