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道思想之介说

  中道思想之介说

  中道灵台有妙性

  实相无相绝尘埃

  惟觉老和尚12月27日开示于台湾师范大学

  

  

  所谓生命的源泉,可从三方面探讨,一是生活、一是生存、一是生命。 「生活」,属于物质方面,如果没有物质生活,衣、食、住、行成了问题,人就无法生存下去;但是物质生活有限,到达了顶点便会退化,所以称之为小的源泉。

  

  第二,是「生存」,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要有尊严的生存,一代一代延续下去,这也是一个源泉。这个源泉超过了第一个生活的源泉,可称之为中的源泉。

  

  小的源泉遇到了天旱,就会断掉;中的源泉遇到大灾难,也会断掉。而第三个「生命」的源泉则是无穷尽的,无论是天灾、人祸、海啸、地震,都不致断掉,如果把这个源泉找到了,那么,我们的生活、生命始终是光明的,乃至无穷尽的。这个源泉是什么呢?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--中道思想。

  

  中道思想,一个是思想,一个是实相。思想是指我们的意识形态,每个人都有思想,例如学术思想、哲学思想、科学思想,乃至于政治思想,各种的思想。然而这些思想,并不十分完美、不十分圆融,比方说,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,都是有利、有弊的,如果没有中道思想的清净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、大爱心,相信科技将会毁灭人类。所以我们了解,中道思想是最圆满、最完整、最高的思想。

  

  其次,我们有了思想还不够,更要付诸于行为,把中道思想落实在生活上,落实在社会上每一个角落,如此化为实际的行动,就称为中道实相,所谓实相,即是实实在在的心境、实实在在的相貌。今天特别把这两个大法宝送给诸位,以此迎接未来的二十一世纪,使每个人都能够契入中道思想,为自己找到一条更光明的大路。这二个法宝,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,相信是每一个人最需要的。

  

  为什么要探讨中道思想?由于我们这个世界,是属于相对的世界,无论人、事,都是在相对当中生存。什么叫做相对?例如,现在电灯开着,便是光光明明的,把电灯一关,则是一团黑暗,明与暗即是相对的;又如,大家都知道宗教是劝人修善,而善的反面就是恶的;其它如美与丑是相对的,内与外是相对的,动与静也是相对的,乃至于凡与圣也是相对的;不论过去、现在或未来,始终是一个相对的世界。相对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世界,由于在相对当中,每个人有自己的主观意识,对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样,所以很难达成共识,因而彼此之间产生是非、争执,乃至于仇恨。

  

  苏东坡有一首咏庐山诗,正说明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:「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,不识庐山真面目,祇缘身在此山中。」庐山十分的高大,从远处或近处看起来就不一样;从侧面看、或正面看亦是不相同,而这一座山到底是那一个方位的看法才正确呢?这就是因为在相对的世界当中,而且有一个主观的自我存在,所以对庐山的看法,每个人的结论都不同,我们这个世界正是如此。

  

  我们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相对世界当中,如何因应相对且复杂的环境?如何能捏拿得很稳?如果捏拿得很稳,可以进、也可以退;可以前、也可以后;可以左、也可以右;动也动得、静也静得,那么,一切错综复杂的现象,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就必须要了解中道思想,和中道实相。中道思想是指我们的知见要正确,中道实相则是指将所有日常生活的行为落实在此正确的知见上,否则就会走远路、走错路。因此,二者确实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大法宝。

  

  所谓中道,一般社会大众认为中道就是待人接物要厚道;不偏左、不偏右;吃饭不能吃多、也不能吃少;做事情不能太积极、也不能敷衍失职,因为太积极,可能钢刀易折;太消极了,事情不能成功。这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厚道的中道思想,也是正确的,是属于世俗的中道。孔子也曾说,中道是不容易的:「智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。」此处所谓「智者」,不是指真正大智慧者,而是世智辩聪、钻牛角尖、钻漏洞、自以为是的人。在社会上,无论任何团体中都不乏这种人,因为自以为聪明反而弄巧成拙,所以说「智者过之」。而太愚笨的人,由于没有思想,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做什么,无法判断是非、善恶,想跟他讲中道思想、中道实相的道理,也是不可能的,所以说「愚者不及」也,这就是世间上的中道。

  

  我们现在所要谈的不是俗谛的中道,而是真谛的中道,「真」是真实不虚,「谛」是真实的道理。既是真谛思想,必有所根据、有其渊源,我们可分成二方面来谈:一个是儒家的中道思想,一个是佛家的中道思想。

  

  儒家的中道思想,在《尚书》中,我们找到一个中道思想的根据,即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」其次,在《中庸》里面也讲中道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。」这就是说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有喜、怒、哀、乐,所以心情始终无法安定下来,如果想把喜、怒、哀、乐转化成清净心、不动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、无漏心,就必须于喜怒哀乐之未发时,一念不生。如果我们不起心、不动念,此时,不但恶念不起,连善念也不生,则当下这念心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处处作主,这就是中道。若是确实悟到这个道理,就开悟了,也就是悟了「道」了,那就是生命的源泉,悟了这个道,我们的生命就无穷尽了。所以儒家说:「朝闻道夕死可也。」若早上听闻这个道理,到晚上死也瞑目了,因为契悟了中道,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,已经超越了生死,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也。这就是《中庸》里所讲的中道。

  

  第三,在《大学》里面也讲中道: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所谓「明明德」,即明白我们每个人的性德,此性德,即是中道不二这念心的性德。乃至孙中山先生,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革命家,其实,他也是一位宗教家,对于中道思想很有研究,在国父遗教中便提及:余之革命,是继承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武、周公、孔子相继不绝之道统。中国的中道思想有如此多的根据、及法源,证明我们今天研究中道思想,确实是最大的福报。

  

  佛教里也有中道思想,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:「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。」此「如来智慧德相」就是指中道实相,也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,也等于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良能,这是最早释迦牟尼佛所谈的。「释尊拈花,迦叶微笑」,所传的就是这个道,也就是当下这念心;佛法从释迦牟尼佛一脉相传,一直传到现在,所传的,还是这一念心。

  

  佛法最兴盛的是龙树菩萨的时代,龙树菩萨着有《中论》一书,其中有所谓「八不中道」,即是用八种道理来契悟中道:首先是「不去」、「不来」,我们凡夫的心一定是有去有来,有去有来就是生生灭灭,就无法契入不生不灭的中道这念心;其次是「不常亦不断」、「不一亦不异」、「不生亦不灭」等。总之,为了能契悟中道实相,所以龙树菩萨特别著作了《中论》。

  

  天台宗有一位慧文大师,慧文大师见佛教经典众多,不知道从何着手修行,就把常见的经典放在桌上,然后闭着眼睛至诚祷告之后,顺手一拿,拿到龙树菩萨所着的《中论》。结果,研究《中论》时,读到当中的几句话: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」因而开悟了,悟了之后便开始弘传佛法,称为「天台宗」。

  

  

  我们从过去到现在,

  这个心不外乎喜、怒、哀、乐这些感受,

  所以心就像河里的波浪一样,

  始终得不到宁静,

  因为始终是在攀缘。

  达摩祖师是西天二十八祖,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,达摩祖师所传来的是佛陀的心法,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,这两者合起来就是无上道。佛法所说的道,有声闻道、缘觉道、菩萨道、佛道,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的中道。例如,六祖大师不识字,但是一听闻佛法,就开悟了,这就是顿悟自心的道。

  

  在六祖坛经中记载,神秀大师作了一个偈: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」六祖大师一听到此偈,便知道还没开悟,但他自己不认识字,于是请一位张别驾替他把开悟的境界写出来,即: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」这个偈子是不是真正开悟了呢?这是悟到空性,但不是悟到中道;悟到空性,只是一部分的中道,因为,中道除了空以外,还有不空,所谓不空就是妙有。

  

  悟了空性之后,五祖大师传授六祖大师《金刚经》,六祖大师便大彻大悟,此时所悟的,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道实相,不是「思想」,而是「实相」,即真正悟到当下这念心,也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。这念心人人都有,然而,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妄想、执着,使得这念清净心、智慧心、菩提心、真空妙有心、中道实相妙明真心不能现前。虽然如此,但我们每个人的这念心也都不曾减少一丝一毫。六祖大师大彻大悟时,说了另一偈:「何期自性本来清净,何期自性本无生灭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」其中所谓「自性」,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这念清净心,这念心当中具足无量的智慧、功德,乃至于神通妙用。

  

  大学里面所说的: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,乃至六祖坛经中所谓的「自性」,都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,由此,我们了解「中道思想」和「中道实相」确实有其历史的渊源,和法脉的根据,也就证明我们每个人确确实实都具足这念心。那么,我们现在如何悟这个心?悟了之后,如何证这念心?证了之后,又如何去运用这念心?

  

  悟这个心,就是师父在这里说法,大众听法这个心,直接了当告诉诸位: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当下即…

《中道思想之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吃素与学佛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