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道思想之介說

  中道思想之介說

  中道靈臺有妙性

  實相無相絕塵埃

  惟覺老和尚12月27日開示于臺灣師範大學

  

  

  所謂生命的源泉,可從叁方面探討,一是生活、一是生存、一是生命。 「生活」,屬于物質方面,如果沒有物質生活,衣、食、住、行成了問題,人就無法生存下去;但是物質生活有限,到達了頂點便會退化,所以稱之爲小的源泉。

  

  第二,是「生存」,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要有尊嚴的生存,一代一代延續下去,這也是一個源泉。這個源泉超過了第一個生活的源泉,可稱之爲中的源泉。

  

  小的源泉遇到了天旱,就會斷掉;中的源泉遇到大災難,也會斷掉。而第叁個「生命」的源泉則是無窮盡的,無論是天災、人禍、海嘯、地震,都不致斷掉,如果把這個源泉找到了,那麼,我們的生活、生命始終是光明的,乃至無窮盡的。這個源泉是什麼呢?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--中道思想。

  

  中道思想,一個是思想,一個是實相。思想是指我們的意識形態,每個人都有思想,例如學術思想、哲學思想、科學思想,乃至于政治思想,各種的思想。然而這些思想,並不十分完美、不十分圓融,比方說,無論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,都是有利、有弊的,如果沒有中道思想的清淨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、大愛心,相信科技將會毀滅人類。所以我們了解,中道思想是最圓滿、最完整、最高的思想。

  

  其次,我們有了思想還不夠,更要付諸于行爲,把中道思想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,如此化爲實際的行動,就稱爲中道實相,所謂實相,即是實實在在的心境、實實在在的相貌。今天特別把這兩個大法寶送給諸位,以此迎接未來的二十一世紀,使每個人都能夠契入中道思想,爲自己找到一條更光明的大路。這二個法寶,中道思想和中道實相,相信是每一個人最需要的。

  

  爲什麼要探討中道思想?由于我們這個世界,是屬于相對的世界,無論人、事,都是在相對當中生存。什麼叫做相對?例如,現在電燈開著,便是光光明明的,把電燈一關,則是一團黑暗,明與暗即是相對的;又如,大家都知道宗教是勸人修善,而善的反面就是惡的;其它如美與醜是相對的,內與外是相對的,動與靜也是相對的,乃至于凡與聖也是相對的;不論過去、現在或未來,始終是一個相對的世界。相對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世界,由于在相對當中,每個人有自己的主觀意識,對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樣,所以很難達成共識,因而彼此之間産生是非、爭執,乃至于仇恨。

  

  蘇東坡有一首詠廬山詩,正說明了我們這個世界是相對的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,不識廬山真面目,祇緣身在此山中。」廬山十分的高大,從遠處或近處看起來就不一樣;從側面看、或正面看亦是不相同,而這一座山到底是那一個方位的看法才正確呢?這就是因爲在相對的世界當中,而且有一個主觀的自我存在,所以對廬山的看法,每個人的結論都不同,我們這個世界正是如此。

  

  我們處在如此錯綜複雜的相對世界當中,如何因應相對且複雜的環境?如何能捏拿得很穩?如果捏拿得很穩,可以進、也可以退;可以前、也可以後;可以左、也可以右;動也動得、靜也靜得,那麼,一切錯綜複雜的現象,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就必須要了解中道思想,和中道實相。中道思想是指我們的知見要正確,中道實相則是指將所有日常生活的行爲落實在此正確的知見上,否則就會走遠路、走錯路。因此,二者確實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大法寶。

  

  所謂中道,一般社會大衆認爲中道就是待人接物要厚道;不偏左、不偏右;吃飯不能吃多、也不能吃少;做事情不能太積極、也不能敷衍失職,因爲太積極,可能鋼刀易折;太消極了,事情不能成功。這是我們中國固有的厚道的中道思想,也是正確的,是屬于世俗的中道。孔子也曾說,中道是不容易的:「智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。」此處所謂「智者」,不是指真正大智慧者,而是世智辯聰、鑽牛角尖、鑽漏洞、自以爲是的人。在社會上,無論任何團體中都不乏這種人,因爲自以爲聰明反而弄巧成拙,所以說「智者過之」。而太愚笨的人,由于沒有思想,別人說什麼就跟著做什麼,無法判斷是非、善惡,想跟他講中道思想、中道實相的道理,也是不可能的,所以說「愚者不及」也,這就是世間上的中道。

  

  我們現在所要談的不是俗谛的中道,而是真谛的中道,「真」是真實不虛,「谛」是真實的道理。既是真谛思想,必有所根據、有其淵源,我們可分成二方面來談:一個是儒家的中道思想,一個是佛家的中道思想。

  

  儒家的中道思想,在《尚書》中,我們找到一個中道思想的根據,即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其次,在《中庸》裏面也講中道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。」這就是說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因爲有喜、怒、哀、樂,所以心情始終無法安定下來,如果想把喜、怒、哀、樂轉化成清淨心、不動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、無漏心,就必須于喜怒哀樂之未發時,一念不生。如果我們不起心、不動念,此時,不但惡念不起,連善念也不生,則當下這念心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處處作主,這就是中道。若是確實悟到這個道理,就開悟了,也就是悟了「道」了,那就是生命的源泉,悟了這個道,我們的生命就無窮盡了。所以儒家說:「朝聞道夕死可也。」若早上聽聞這個道理,到晚上死也瞑目了,因爲契悟了中道,我們的生命是無窮盡的,已經超越了生死,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也。這就是《中庸》裏所講的中道。

  

  第叁,在《大學》裏面也講中道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所謂「明明德」,即明白我們每個人的性德,此性德,即是中道不二這念心的性德。乃至孫中山先生,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革命家,其實,他也是一位宗教家,對于中道思想很有研究,在國父遺教中便提及:余之革命,是繼承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武、周公、孔子相繼不絕之道統。中國的中道思想有如此多的根據、及法源,證明我們今天研究中道思想,確實是最大的福報。

  

  佛教裏也有中道思想,釋迦牟尼佛成道時說:「奇哉!奇哉!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此「如來智慧德相」就是指中道實相,也就是大衆聽法這念心,也等于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良知良能,這是最早釋迦牟尼佛所談的。「釋尊拈花,迦葉微笑」,所傳的就是這個道,也就是當下這念心;佛法從釋迦牟尼佛一脈相傳,一直傳到現在,所傳的,還是這一念心。

  

  佛法最興盛的是龍樹菩薩的時代,龍樹菩薩著有《中論》一書,其中有所謂「八不中道」,即是用八種道理來契悟中道:首先是「不去」、「不來」,我們凡夫的心一定是有去有來,有去有來就是生生滅滅,就無法契入不生不滅的中道這念心;其次是「不常亦不斷」、「不一亦不異」、「不生亦不滅」等。總之,爲了能契悟中道實相,所以龍樹菩薩特別著作了《中論》。

  

  天臺宗有一位慧文大師,慧文大師見佛教經典衆多,不知道從何著手修行,就把常見的經典放在桌上,然後閉著眼睛至誠禱告之後,順手一拿,拿到龍樹菩薩所著的《中論》。結果,研究《中論》時,讀到當中的幾句話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因而開悟了,悟了之後便開始弘傳佛法,稱爲「天臺宗」。

  

  

  我們從過去到現在,

  這個心不外乎喜、怒、哀、樂這些感受,

  所以心就像河裏的波浪一樣,

  始終得不到甯靜,

  因爲始終是在攀緣。

  達摩祖師是西天二十八祖,也是中國禅宗的初祖,達摩祖師所傳來的是佛陀的心法,正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中道思想和中道實相,這兩者合起來就是無上道。佛法所說的道,有聲聞道、緣覺道、菩薩道、佛道,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的中道。例如,六祖大師不識字,但是一聽聞佛法,就開悟了,這就是頓悟自心的道。

  

  在六祖壇經中記載,神秀大師作了一個偈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六祖大師一聽到此偈,便知道還沒開悟,但他自己不認識字,于是請一位張別駕替他把開悟的境界寫出來,即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這個偈子是不是真正開悟了呢?這是悟到空性,但不是悟到中道;悟到空性,只是一部分的中道,因爲,中道除了空以外,還有不空,所謂不空就是妙有。

  

  悟了空性之後,五祖大師傳授六祖大師《金剛經》,六祖大師便大徹大悟,此時所悟的,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中道實相,不是「思想」,而是「實相」,即真正悟到當下這念心,也就是諸位聽法這念心。這念心人人都有,然而,由于我們每個人的妄想、執著,使得這念清淨心、智慧心、菩提心、真空妙有心、中道實相妙明真心不能現前。雖然如此,但我們每個人的這念心也都不曾減少一絲一毫。六祖大師大徹大悟時,說了另一偈:「何期自性本來清淨,何期自性本無生滅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其中所謂「自性」,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這念清淨心,這念心當中具足無量的智慧、功德,乃至于神通妙用。

  

  大學裏面所說的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,乃至六祖壇經中所謂的「自性」,都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,由此,我們了解「中道思想」和「中道實相」確實有其曆史的淵源,和法脈的根據,也就證明我們每個人確確實實都具足這念心。那麼,我們現在如何悟這個心?悟了之後,如何證這念心?證了之後,又如何去運用這念心?

  

  悟這個心,就是師父在這裏說法,大衆聽法這個心,直接了當告訴諸位: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當下即…

《中道思想之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吃素與學佛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