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。爲什麼不想過去?因爲想過去,這個心就是在動、在攀緣。如果想到了過去的成功、美滿,心中也是感到悲哀,因爲一切已經過去,現在什麼都沒有了,如夢境一般;如果想到過去所受的痛苦,無論身體、事業上、家庭上的種種打擊,又會傷心、掉淚,甚至可能活不下去了。所以,佛法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,無論是好、壞、成、敗,無論是喜、怒、哀、樂,已經過去了就不要再想,再想也沒有用。
爲什麼不要想未來?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到,想多了也只是幻化不實的夢境,徒生歡喜,所以未來心不可得。那麼,爲什麼也不想現在?因爲現在心也不可得,當你認爲是現在,其實已經成爲過去了,所以現在心也不可得。例如,我們每天早上起床,認爲起床這個心是實在的,但是起床之後馬上穿衣服,穿衣服這個心一現前,起床這個心就不在了;我們認爲穿衣服這個心是自己,但接著要漱口、洗臉,漱口洗臉這個心一現前,穿衣服這個心又成爲過去。依此類推,油鹽柴米、上班、下班都只是這個心的生滅,所以現在心也不可得。過去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也是生滅,即是叁心了不可得,假使我們達到這個境界,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是金剛經中所謂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也就是我們這念常住不滅的真心了。
悟了這念心,就是中道、就是實相,也就是中庸所說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。」我們從過去到現在,這個心不外乎喜、怒、哀、樂這些感受,所以心就像河裏的波浪一樣,始終得不到甯靜,因爲始終是在攀緣。我們了解之後,當下契入中道思想,甚而進入中道實相的境界,這念心就能風平浪靜,像一潭止水一樣,也就是所謂「不思議」的心。
譬如,我們看到一件事情,不應該發生卻偏偏發生了,就說它「真是不可思議!」所謂「思」,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,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、患得患失、是非人我……等,這就是「思」。「議」,則是用嘴巴講出種種的道理,如評評理、講講是非、辨別正邪……等。然而,我們只要一想,就是動了一個念頭;用嘴巴一說出文字語言,也是動了念頭,這就已經不是中道、不是實相了。因爲實相這念心,就像止水一樣,沒有一點波浪,就像鏡子上沒有一點灰塵,光光明明的。
一般凡夫衆生心當中都有波浪、有塵垢,什麼是「波浪」?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浪,所以,我們從早上到晚上,心中不知起了多少波浪。什麼是「塵垢」?我們心當中有很多雜念,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;貪心當中又有很多種,貪財、貪色、貪吃、貪睡、貪名、貪利;瞋心也有種種,癡心也有種種,這些就是「塵垢」。所以,佛法中有八萬四千法門,就是對治我們心當中的塵垢,去除了心當中的塵垢,我們的心就是一片光明。
這一片光明的心就是實相,每一個人都有,但由于迷失了當下這念清淨心、迷失了中道實相這念心,因而空虛、煩惱,覺得空間愈來愈小,乃至覺得活在世界上,最後終究逃不過死亡這一關,因而痛苦。佛法裏面講,人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,就是因爲我們處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中,所以有生一定有死、有成一定有壞、有去一定有來、有親就有冤、有愛就有憎,這是社會上相對的現象。如果我們要超越這種相對的現象,就必須在相對當中,找一個絕對的心境,而「中道實相」就是一個絕對的心境,能夠超越相對的兩邊。如果我們悟到這個絕對的心境,就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、超越一切相對的境界。超越之後,並不是離開這個世界,而是找到了心之體,若能悟到這念心之體,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了。
王陽明悟到「格物」不是研究外面的萬事萬物,
而是要「格」除我們心當中的「物」欲,
即煩惱、名利、財色、是非、人我。
世界上,無論是貧窮或富貴的人,最後沒有不死亡的,任何人都逃不過這一關。有很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,于是有錢的人,覺得生命很短暫,幹脆趁有錢的時候,大吃大喝享受一番,死了也值得;有權的人,覺得不妨玩弄權術膨脹自己、滿足一下,認爲這是一種享受,死也瞑目。這是不對的,人死了以後還有未來的。在拚命享受財富、濫用權勢的同時,也就造了惡業。造惡業必然會有果報,或是現報、或是生報、或是後報(注一),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,因果是一種定則,如果做惡多端,現在就逃不過因緣果報。沒有錢、沒有權的人也向往像暴發戶一樣享受,過花天酒地、吃喝玩樂的生活,只好去偷、去搶、乃至綁票勒索,犯了法心當中反而愈來愈黑暗,現世可能鎯铛入獄,死了之後將是地獄、畜生、餓鬼的果報,始終在黑暗當中。現在社會上,乃至全世界都有這種亂象,這就是因爲不了解人的生命是無窮盡的,如果了解生命是無窮盡的,有過去、現在、還有未來,是蓋天蓋地的,就絕對不會做這種愚癡的事情。
所以,明白中道實相的道理,了解生命是無窮盡的,這才是正知正見,有了正確的思想觀念,就會覺得生命是最可貴的。沒有錢,沒什麼關系,因爲錢財是用得盡的,只是一種物質生活;我們這念清涼的心、不動的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,才是無窮盡的財富。所以佛經裏說,人貧不是貧,人貧能養道,是爲貧道人;心貧無智慧,墮入餓鬼身。人不是因爲沒有財富而貧乏,有了財富的人還是很貧乏,因爲心中始終無法滿足,如中國的一句俗話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。」所以,在佛經裏說修善是最富、知足是最富,乃至聽經聞法、悟到真理是最富,即:「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。」若是契悟了我們今天所談的中道實相這個道理,馬上就成爲「暴發戶」,雖然一毛錢也沒有得到,卻是真正的「暴發戶」,因爲一切都是你的了。
古德說:「爲學日益爲道日損,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,無爲不爲無所不爲。」世間上做學問是「加號」,契悟「中道實相」則是「減號」,因爲要把心當中的垃圾逐漸減少,當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洗刷得幹幹淨淨時,當下這個中道實相、這念清淨心、無爲心、光明的心馬上就會現前,這也就是佛經裏所說的: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」亦即「無爲不爲無所不爲」,所以,悟到這個心就什麼都有了,此時我們的生命是無窮盡的,我們心當中具足的智慧、功德也是無窮盡的,這不是富貴是什麼呢?
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拚命在權勢、名利上追求肯定和滿足,事實上是很難達到富貴的境界,就算達到了,可能做了很多對不起別人、對不起自己的事情,因此,表面上看來是富貴,心中卻經常煩惱、空虛、恐怖,甚至晚上睡不著,擔心自己所做的事情讓別人知道了。事實上,在佛經上記載,我們只要一動念,天上的人聽來就像打雷這麼大聲,一切鬼神也都知道。我們的起心動念若希望別人都不知道,除非悟到中道的心境,即一念不生,也就是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這個心,無論行住坐臥均保持正念、保持無念、保持中道實相,那麼,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,不僅鬼神找不到自己,如來佛也找不到自己。
這念心是非常微妙的,在佛經裏又稱爲「法界」,如果這念心清淨了,沒有是非、達到絕對的境界,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淨土,這就是佛經裏所說的「心淨佛土淨」。所以,想生淨土先要從我們這念心開始,即儒家所說「反求諸己而自得之」,時時刻刻回光反照、檢討反省,使我們的心清淨,這個世界就清淨了;我們心安國土就安了。現在我們的社會、甚至整個世界都不安,認爲臺灣不安的人,要想移民到美國、加拿大、紐西蘭去想找一個安身之處,根本找不到的,因爲全世界的人心都不安,到那裏去找一個安身的地方?我們每個人的六根──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都不一樣、心境也不一樣,而且每個人心當中都有煩惱,有的煩惱很重、有的煩惱很輕,所以國土不安。如果我們心安下來,現在坐在這個地方就很安定,當下就是佛土,即「心平世界平」。所以,我們若想過太平的日子,就必須把這念心擺得四平八穩,如天平一般,如果做到了,我們這個世界確確實實就能變成人間淨土。不要說是全體的人做到,只要有一半的人能夠做到,我們臺灣就是一個安定的人間淨土,這確確實實要靠我們每一個人來努力。
如何把這念心擺得四平八穩?就是要契悟中道實相這個心。如果契悟了中道實相,便是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,佛經裏講「山中無甲子,人間幾千年。」「甲子」是指時間,這句話就是形容中道實相的境界,沒有時間、空間的存在,一個鍾頭感覺一剎那就過去了。例如,我們在家裏靜坐或打禅七時,如果坐到一支好香,感覺一個鍾頭一剎那就過去了;如果坐得腿也痛、身體也不舒服,連十分鍾也坐不住,這時便感覺真是度時如年。
如果到達了中道實相的心境,我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也會改觀,如儒家言:「萬物靜觀皆自得,大塊假我以文章。」也就是說,當我們這個心靜下來時,就能夠將萬事萬物看得非常非常透徹,因此,看到山河大地、一草一木,都有它的道理,都是一篇最好的文章。這時,我們這個心就是活的了,因爲找到了源頭,所以始終是無窮無盡的。中國理學家也有一首詩:「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雲影共徘徊,問渠何得清如許,只因源頭活水來。」同樣是講這個中道的道理。
儒家有位王陽明先生,被貶官到貴州龍場驿時,想到在官場上既然失意了,就應該修道才對。于是依照《大學》的道來修,即從格物致知著手進而達到聖人的境界。當時王陽明認爲「格物」是研究萬事萬物的第一因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基因,如同研究科學一樣,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。于是王陽明就以住宅前面的竹子爲對象,研究竹子爲什麼是空心的?爲什麼長成一節一節的?這就是現在科學所謂的大膽假設、小心求證,也等…
《中道思想之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