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性與法性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性與法性的空性相應了,心意識就可以轉外面的境界。

  

  從前,一位祖師開悟後曾說:「迷時人逐法,解時法逐人」還沒有開悟前,心在外境上追逐,被外境影響,是人逐法;現在開悟了,外面的一切事事物物、塵塵剎剎都隨著自己的心念在轉,是法逐人。因爲這念心如如不動,了了常知,這就是如來的心,如來的知見。

  

  簡單的說,石頭點頭的原因:第一、石頭是空性的;第二、因爲信心堅定,相信石頭,這個心意識入到石頭的空性裏面去了。因此,石頭點頭完全是我們第六意識的作用,是我們自心的現量,自己心意識所現出來的作用,並不是石頭本身在點頭。

  

  這種境界,種花的人也有;種花的人天天種花,突然有「花在向自己微笑」的感覺。當心靈世界和物質世界相通了,就能産生這種作用。爲什麼能相通呢?因爲花的體性是空性,佛性也是空性,所以能相通。種花人感覺「花向自己微笑」的體會,完全是心意識的作用,是自己心念的感受,否則,爲什麼花不向別人微笑呢?所以佛經說:「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

  

  一般人未熏修佛法,不能體會佛性本具、叁界唯心、萬法唯識的道理。但是因爲很有誠心,認爲應該把一切都交給佛菩薩作主,自己不需要去思惟、分析、考量。日常生活當中,不論任何大小事情,總是要擲個茭、抽個簽,請菩薩給他指示、替他作主;甚至于連出門都要跟觀世音菩薩講一講,自己作不了主。這是一般人初初的信仰,稱之爲「初信」。

  

  就佛法上來講,祈求叁寶加被並非不對,但是,凡事自己都作不了主,那是缺乏獨立的人格。仔細想一想,自己作不了主,又如何能成道、解脫?根本是不可能的。要處處作主,就要能回光返照,常常檢討、反省,這個心才有定力與智慧,有定力與智慧的心,就是每個人自己本具的佛性。佛性啓發了,才能證菩提、得解脫,才能自利利他,圓滿自己的道業。

  

  「凡事都請佛菩薩作主,或是擲茭、或是祈求佛菩薩在夢中指示」,這種例子很多。有一位居士,很有學問、修養也很好。有一次,和他談到某件事情,他說:

  

  「這件事情固然是很好,但是,我還是得需要回去請示阿彌陀佛,他會在夢中告訴我這件事可不可以做。如果他說不可以,那我就不做了!」

  

  只相信夢中的事情,知見就不正確。夢,只是一種假相,所謂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。更何況一般人睡著了,覺性就迷糊了。所以,夢中即使有好境界、有感應,都不能執著,一執著,以夢境來做爲日常生活的准則,就會出問題!

  

  從以上所說,我們可以明了,佛性與法性確實有很大的差別,佛性與法性皆涵具空性;但是,佛性可以入到細如發絲、藕絲裏面,因爲發絲、藕絲是法性空;然而,發絲、藕絲卻不能入到佛性裏,因爲它們沒有情識、沒有知覺、沒有能夠觀空的智慧心,僅僅是一個空性!

  

  我們能思惟、能觀照的這念心雖然也是空性,但是這個真空當中能生出妙有,能修空觀、假觀、能證我空、法空,能證涅槃;更上一層,這念心不住空、不住有,長久保任,就能契入中道實相,穩坐如來家中。

  

  我們的身體有兩部分,一個是精神,一個是物質,物質的部分是四大,四大屬于法性空,外面也有四大,外四大也屬于法性空。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物質,分析到最後就是核子、電子、原子,最後是能、量,所以物質也不存在了,物質是個假相;能、量再分析,它也是空,是屬于法性空,所以,我們身體這個四大也是空,是法性空。能夠思惟這些道理的智慧心,就是佛法上所講的菩提心、佛性!法性也是空,佛性也是空;能觀空的佛性能入法性空,法性卻不能入到菩提心,佛性與法性的差別就在這裏。

  

  佛法雖然講空,但是造了業就空不了,這念心隨業而轉,就危險了。所以,「禅」告訴我們要悟到本心,本心不住空、不住有、不住兩邊,這念心是一塵不染、一法不立,雖然是一塵不染、一法不立,但是具足一切功德、智慧,要用就有,不用的時候什麼人也找不到,這就是我們的真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。

  

  要經常保持佛性的存在,佛性就是菩提心,法性就是涅槃心。一般人不了解,以爲菩提是菩提,涅槃是涅槃,誤認爲人死亡了才是涅槃,這是不正確的!菩提與涅槃本來就是一個。菩提心就是清楚、明白的無住心,就是覺性;涅槃,涅者不生,盤者不滅,是指這念心的實相境界,這個「真心」本來就是不生不滅。所以,菩提涅槃是心的境界,這念心達到最圓滿、最高的境界;證到涅槃的境界就超越了世間的一切。

  

  在大乘經典中提到,小乘的聖者證到偏空涅槃的境界後,心就住在空性當中,得少爲足,住在這個境界中不想出來了,爲什麼不想出來呢?譬如生活在城市的壅塞與雜沓當中,覺得疲憊不堪,忽然找到一處清靜的別墅休息幾天,這一休息,覺得實在是很舒適,就再也不想回到紊亂的世界去活動了。而且證到偏空涅槃,知道叁界是苦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始終是在六道當中輪回,頭出頭沒;這一生是人道,下一生是畜生道……,始終是在輪轉不息。現在修四谛,證到偏空、涅槃,這個境界超越世間任何一種快樂,貪著這個境界,當然就不想出來了。站在佛的立場,希望人人都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但是,如果不讓他暫時休息,他的心力、智慧就沒有辦法更廣大。所以,有時候佛呵責聲聞是「得少爲足,焦芽敗種」。因爲,如果心貪著定境、貪著空性,這一貪著,自己的菩提心就失去了。

  

  菩提心就是我們的這念覺性!能入到空性的這個覺性沒有出入、不來不去、不生不滅,這才是最高的境界!

  

  ──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「無住生心」!

  ──這就是「正念、正定」!

  ──這就是《六祖壇經》上所說的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!

  

  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清楚、明白、寂然不動,這就是菩提心。經常保持這念心的存在,在這裏保養、持續,就稱之爲「長養聖胎」,時時刻刻把這念心淨化、提升,就能成就無上道。因爲,這個清淨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就是如來,如來就是指如來的知見,如如不動,了了常知,禅宗稱之爲本來面目,淨土宗稱之爲常寂光,密宗稱之爲大日如來、大圓滿、大威德、本尊;名相不一,指的還是一個。

  

  達到這個境界,生死就能作主了,是真正的了生死,真正的解脫、自在。這種境界,每個人都能做到,只看我們願不願意做?這條成佛、成道的菩提涅槃之路,無始劫來,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無不是這樣走過來的。

  

  

《佛性與法性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