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性与法性的空性相应了,心意识就可以转外面的境界。
从前,一位祖师开悟后曾说:「迷时人逐法,解时法逐人」还没有开悟前,心在外境上追逐,被外境影响,是人逐法;现在开悟了,外面的一切事事物物、尘尘剎剎都随着自己的心念在转,是法逐人。因为这念心如如不动,了了常知,这就是如来的心,如来的知见。
简单的说,石头点头的原因:第一、石头是空性的;第二、因为信心坚定,相信石头,这个心意识入到石头的空性里面去了。因此,石头点头完全是我们第六意识的作用,是我们自心的现量,自己心意识所现出来的作用,并不是石头本身在点头。
这种境界,种花的人也有;种花的人天天种花,突然有「花在向自己微笑」的感觉。当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相通了,就能产生这种作用。为什么能相通呢?因为花的体性是空性,佛性也是空性,所以能相通。种花人感觉「花向自己微笑」的体会,完全是心意识的作用,是自己心念的感受,否则,为什么花不向别人微笑呢?所以佛经说:「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」
一般人未熏修佛法,不能体会佛性本具、三界唯心、万法唯识的道理。但是因为很有诚心,认为应该把一切都交给佛菩萨作主,自己不需要去思惟、分析、考量。日常生活当中,不论任何大小事情,总是要掷个茭、抽个签,请菩萨给他指示、替他作主;甚至于连出门都要跟观世音菩萨讲一讲,自己作不了主。这是一般人初初的信仰,称之为「初信」。
就佛法上来讲,祈求三宝加被并非不对,但是,凡事自己都作不了主,那是缺乏独立的人格。仔细想一想,自己作不了主,又如何能成道、解脱?根本是不可能的。要处处作主,就要能回光返照,常常检讨、反省,这个心才有定力与智慧,有定力与智慧的心,就是每个人自己本具的佛性。佛性启发了,才能证菩提、得解脱,才能自利利他,圆满自己的道业。
「凡事都请佛菩萨作主,或是掷茭、或是祈求佛菩萨在梦中指示」,这种例子很多。有一位居士,很有学问、修养也很好。有一次,和他谈到某件事情,他说:
「这件事情固然是很好,但是,我还是得需要回去请示阿弥陀佛,他会在梦中告诉我这件事可不可以做。如果他说不可以,那我就不做了!」
只相信梦中的事情,知见就不正确。梦,只是一种假相,所谓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」。更何况一般人睡着了,觉性就迷糊了。所以,梦中即使有好境界、有感应,都不能执着,一执着,以梦境来做为日常生活的准则,就会出问题!
从以上所说,我们可以明了,佛性与法性确实有很大的差别,佛性与法性皆涵具空性;但是,佛性可以入到细如发丝、藕丝里面,因为发丝、藕丝是法性空;然而,发丝、藕丝却不能入到佛性里,因为它们没有情识、没有知觉、没有能够观空的智慧心,仅仅是一个空性!
我们能思惟、能观照的这念心虽然也是空性,但是这个真空当中能生出妙有,能修空观、假观、能证我空、法空,能证涅槃;更上一层,这念心不住空、不住有,长久保任,就能契入中道实相,稳坐如来家中。
我们的身体有两部分,一个是精神,一个是物质,物质的部分是四大,四大属于法性空,外面也有四大,外四大也属于法性空。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物质,分析到最后就是核子、电子、原子,最后是能、量,所以物质也不存在了,物质是个假相;能、量再分析,它也是空,是属于法性空,所以,我们身体这个四大也是空,是法性空。能够思惟这些道理的智慧心,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菩提心、佛性!法性也是空,佛性也是空;能观空的佛性能入法性空,法性却不能入到菩提心,佛性与法性的差别就在这里。
佛法虽然讲空,但是造了业就空不了,这念心随业而转,就危险了。所以,「禅」告诉我们要悟到本心,本心不住空、不住有、不住两边,这念心是一尘不染、一法不立,虽然是一尘不染、一法不立,但是具足一切功德、智慧,要用就有,不用的时候什么人也找不到,这就是我们的真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。
要经常保持佛性的存在,佛性就是菩提心,法性就是涅槃心。一般人不了解,以为菩提是菩提,涅槃是涅槃,误认为人死亡了才是涅槃,这是不正确的!菩提与涅槃本来就是一个。菩提心就是清楚、明白的无住心,就是觉性;涅槃,涅者不生,盘者不灭,是指这念心的实相境界,这个「真心」本来就是不生不灭。所以,菩提涅槃是心的境界,这念心达到最圆满、最高的境界;证到涅槃的境界就超越了世间的一切。
在大乘经典中提到,小乘的圣者证到偏空涅槃的境界后,心就住在空性当中,得少为足,住在这个境界中不想出来了,为什么不想出来呢?譬如生活在城市的壅塞与杂沓当中,觉得疲惫不堪,忽然找到一处清静的别墅休息几天,这一休息,觉得实在是很舒适,就再也不想回到紊乱的世界去活动了。而且证到偏空涅槃,知道三界是苦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始终是在六道当中轮回,头出头没;这一生是人道,下一生是畜生道……,始终是在轮转不息。现在修四谛,证到偏空、涅槃,这个境界超越世间任何一种快乐,贪着这个境界,当然就不想出来了。站在佛的立场,希望人人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但是,如果不让他暂时休息,他的心力、智慧就没有办法更广大。所以,有时候佛呵责声闻是「得少为足,焦芽败种」。因为,如果心贪着定境、贪着空性,这一贪着,自己的菩提心就失去了。
菩提心就是我们的这念觉性!能入到空性的这个觉性没有出入、不来不去、不生不灭,这才是最高的境界!
──这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说的「无住生心」!
──这就是「正念、正定」!
──这就是《六祖坛经》上所说的「不思善、不思恶」!
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清楚、明白、寂然不动,这就是菩提心。经常保持这念心的存在,在这里保养、持续,就称之为「长养圣胎」,时时刻刻把这念心净化、提升,就能成就无上道。因为,这个清净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就是如来,如来就是指如来的知见,如如不动,了了常知,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,净土宗称之为常寂光,密宗称之为大日如来、大圆满、大威德、本尊;名相不一,指的还是一个。
达到这个境界,生死就能作主了,是真正的了生死,真正的解脱、自在。这种境界,每个人都能做到,只看我们愿不愿意做?这条成佛、成道的菩提涅槃之路,无始劫来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无不是这样走过来的。
《佛性与法性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