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與世間法
每個人對于佛法、世間法的體悟都有所不同;有些人認爲佛法是佛法,世間法是世間法,兩者是不相關的;有些人認爲佛法不離世間法;有些人認爲世間法即是佛法。這種種不同的看法,來自于認知上的差異。
爲什麼有這種種不同的差異呢?因爲佛法有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、無上乘。也許有人認爲佛法就是佛法,爲什麼又講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、無上乘呢?「乘」就是指我們這念心;每個人向內看看自己,這念心對人生真理領悟到什麼程度?對人生的真理領悟得淺顯,就稱之爲小乘,進一步是中乘,再進一步是大乘;領悟到最高的境界,佛法就稱之爲無上乘。這些區別是爲了方便大衆了解,了解以後,對佛法的道理沒有疑問了,才能圓融貫通。
我們對事情的認識或了解的程度,都有深淺的差異;即使是對字的認識也都有深、有淺。我們以「天」這個字爲例來說明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、無上乘深淺的差異。
對不同的人講述「天」就要有不同的說明,使其真正明了。對小學生講,天是今天、明天、天空的天,小學生很容易就懂了,再講深一點可能就不明白,這就好比小乘的境界;如果對小乘根機的人講大乘、無上乘,一方面他聽不懂,另一方面他會因爲聽不懂、模糊其義而退失道心。所以,佛說法四十九年,是有道理的。
如果是對中學生、大學生,就不講今天、明天、天空,因爲他已經明白了。要進一步解釋,天有先天、後天;先天屬于過去,後天屬于現在;再進一層,天就是「理」,所謂天理、人情、國法,天就是「道理」,這個解釋就更有深度了。
對修道人來說,天的意義更不同;佛教講生天,基督教和其他的宗教也講生天。佛教講天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也就是叁界。一般宗教所生的天,多半屬于欲界天,欲界天離我們最近的這一層是四王天,再上面是忉利天,再向上是夜摩天,再向上是兜率天,兜率天之上是化樂天,再上是他化自在天,每一層天都有它的福德因緣,都有它的道理。想生到欲界天,就要修十善;要想生到色界天,色界天沒有男女相,是禅定的境界,必須要修四禅八定,這就不是一般宗教可以達到的。如何修呢?要「上欣淨妙離,下厭苦粗障」。如果要生無色界天,就要修空定。對想要生天的人這麼解釋,他就能了解、接受。
對菩薩而言,天是第一義谛,第一義谛是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是指我們這一念心;心清淨就是天,心不清淨就是地獄。所以,單單解釋天就有很多很多層次;當我們解釋天是「性天」,是「自性」,這就好比是無上乘的解釋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20803(二)
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修行人是完全舍離俗家以安住心念;小乘根機的行者認爲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煩惱、都是罣礙,要把世間的事舍得幹幹淨淨,一心只想證到空性,求一個真空涅槃。然而,這並非指小乘不好,小乘與大乘的差異,只在于對人生、對佛法道理的領悟有深淺差別,而非有好壞之分。
爲什麼要證到空性?因爲小乘行者認爲世間一切有形有象之物,將來都會壞滅,唯有空性不滅,所以小乘行者努力要契入空性,這念心入到真空,自己就得解脫了。小乘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證到四果阿羅漢,這念心入到真空,就超出叁界。釋迦牟尼佛初轉*輪,在鹿野苑開始度衆生就是用小乘的四谛法門──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證到小乘境界,就是證到偏空涅槃。後來等到因緣成熟了,釋迦牟尼佛才講大乘、講無上乘。因爲初初時發心出家,心念安住在想修行、成道,但時節因緣沒有成熟時,既使佛講大乘佛法,聽了也無法契入。
而大乘菩薩的目的是「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」。菩薩慈心廣大,冤親平等、物我平等;因爲衆生有苦、有煩惱,所以必須要引導一切衆生全證到菩提、證到涅槃,最後自己才證菩提、才證涅槃。菩薩的心量廣大,看的很長遠;小乘根機的人急求解脫自己的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,出離心很強,等不得長遠的時間,所以積極求涅槃、自我解脫,因此缺乏度衆生的大慈悲心。
佛陀形容這種人雖然趣往佛處,卻沒有達到圓滿的境界;佛的果位如同寶所,小乘的行者,就如同走向寶所,只走了叁分之一,還有叁分之二的路沒走。因爲他的氣力在到達這裏時就走不下去了,需要在真空涅槃當中休息一下。菩薩就不是如此,佛經講:「衆生歡喜,諸佛歡喜」,要想度衆生,就要跟衆生結善緣、結法緣、結人緣,使每個人都很歡喜;因爲歡喜,我們才能進一步把佛法的真理教授給他;因爲歡喜,他才會接受。所以,大乘是將衆生放在前面,小乘是真空、涅槃放在前面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20810(叁)
在佛法中大乘、小乘對于苦、樂的認知有所差距;小乘認爲苦就是苦,樂就是樂,認爲世間都是苦,唯涅槃是樂,所以要離苦趣入涅槃境界。大乘認爲苦、樂不是絕對的境界,而是相對的境界;就如同世間有好壞、美醜、高低……等種種相對境界,甲認爲苦的境界,乙卻認爲是樂。例如
有一次,世尊與弟子在路邊田埂上,看到有一袋金條。阿難就說:
「世尊﹗這麼多金條,我們可以帶回去修道場、蓋精舍。」
世尊回答:「這個不要碰它。」
「爲什麼?爲什麼不能拿回去?」
「這金條是毒蛇,把金條帶回去等于把毒蛇帶回去,會被這毒蛇咬傷、中毒、死亡。 」
弟子雖然都沒有拿,但大家想不通,明明是金條,爲什麼說有毒?說是毒蛇?
佛與弟子走過後,有一位農夫路過這裏,看到這一袋的金條就把它扛回去,農夫從此成爲暴發戶,買田地、蓋房子。他的親友覺得很奇怪,這個人以前家徒四壁,怎麼現在這麼有錢,錢從何而來呢?親友都來借錢,農夫很小器,一毛不拔,因此得罪了這些人。他們就去報官,官兵到農夫家搜查,果真發現有很多金條,問農夫金條從那來的?是不是偷竊來的?農夫說:「不是偷的,是從田埂邊撿來的。」官府不相信,看到金條上蓋有皇宮的官印,再進一步查看,發現這正是被強盜偷竊的官銀。于是,農夫被當做強盜抓起來處死,金條和財産都被沒收了。所以從這個故事來看,金子是一般人所喜歡的,但是也可能是導至痛苦的根源,因此用分別的心念來看萬法,一切法都是相對,而非絕對。
佛經講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、無上乘,都是指這念心對法的體悟境界不同。無上乘是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也就是《六祖壇經》所說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,契悟了這念本具的清淨心,當下就能成佛;小乘認爲沒有辦法直了成佛,必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圓滿,最後成就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才能成佛。從這個角度看大乘、小乘,在「理」上似乎是不同,然而二者並無矛盾。大乘,是以這念心爲主;佛,即是指這念覺悟的心、清淨心、智慧心、平等心、不動心、真空心,這念心每個人都有。小乘,則是以法相爲主;成佛要具足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所以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圓滿,得相好,最後一世要出家修行現比丘身,最後在菩提樹下成道證果。
以前有位女衆居士,聽到某位法師講女衆不能成佛,就問師父:「這位法師所講的道理是否正確?女衆發心護持佛法,精進用功,若果真不能成佛,女衆又何須修行?」其實這位法師並沒有講錯,只是沒有交待清楚,這是以小乘的觀念來論成佛,所以認爲女衆不能成佛。若以最上乘對成佛的觀念而言,就非如此。
小乘的成佛,要現男相,沒有女相,修六波羅蜜,具足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大乘的成佛是指契悟這念心──諸位聽法這念心。這念心沒有形象,沒有在家相、出家相,沒有男相、女相,這念心覺悟就是菩薩,達究竟覺悟就是佛;所以大乘所說的成佛是成法身佛,也就是指我們這念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20817(四)
禅宗講無上乘,也就是人人本具的這念心性,此法門與現代講究民主人權的時代最能契合。因爲佛性是平等的,沒有男相、女相,也沒有在家相、出家相,心性平等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小乘修行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,大乘則無時間、空間的相對限製,「頓悟自心」就能「直了成佛」。
小乘,舍俗求真,修四念處觀斷煩惱、證涅槃。大乘,即俗即真,煩惱即菩提,所以不需要斷煩惱,當體即是,動念乖真;諸位聽法這念心,當體即是,直下承擔就是。煩惱就是我,我就是煩惱,從現在開始不起煩惱,這念心時時保持清楚明白、能作主,當下即是菩提,修行成佛就如此實在,而非遙不可及的事。
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這念心本來就清淨,如果向外想再求一個「清淨心」,猶如頭上安頭,即使向外求得一切,有成必有壞,終不免成、住、壞、空的無常侵損。即使是小乘聲聞聖者證到偏空涅槃,在真空中住兩萬大劫以後,還是要出涅槃,再到人間修菩薩道,圓成佛的智慧。小乘認爲空性才是不滅,所以要滅色…
《佛法與世間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