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與世間法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歸空,契入真空;大乘即俗即真,不需另外再找一個空性,當體即空。

  

  社會上有許多人誤解佛法所說「空」的道理,認爲人死了就是空,身體滅掉了即是歸空,這都不是佛法所講的空性;如果人死了就是空,那麼豈不是人人死後都能成佛,都能得解脫,如此就無須修行,只要靠等待就可得解脫。所以這些都是錯誤的知見。

  

  佛法所說的「空性」,是用能觀的智慧心,以析空觀的方法,慢慢地分析、思惟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、緣起性空,如此不斷地反複思惟,重慮緣真,分析思惟到最後,能觀的心與所觀的空性之理相應,一下子這念心就入了空定,身體與外面的世界都不存在,只有這念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的心始終存在,契悟這種境界,才是佛法所說「空」的意義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20824(五)

  

  如何體入空性之理,譬如當身體生病,感覺不舒服時,可以反問自己,仔細思惟身體的那一部分是真正的我?身體屬于地大、水大、風大、火大,四大假合而成。頭發、皮膚、指甲、骨頭,是固體,屬于地大,地大就歸到外在自然界的地大,與自己沒有相關。身上的口水、眼淚、尿液、血液,是液體,屬于水大,水大最後都歸到自然界的水大。身上的體溫、熱量屬于火大,火大就歸到自然界的火大。身上的出息、入息,及身體的一切動作,是風大的運作,就歸到外面自然界的風大。如此一一地經過分析,知道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,所以地大歸地、水大歸水、火大歸火、風大歸風,身體根本就不存在。

  

  不但人的身體是空,乃至外面的花草樹木,山河大地也是假合之相,也是空。例如樹的葉子、皮、根、花、果,是固體,屬于地大。樹的根、枝、葉、花、果,一定含有水分,若沒水分樹就不能存活,會枯死,所以樹裏面也有水大,水大歸于自然界的水。樹也有熱能,屬火大;如曆史記載,古人鑽木取火,因爲摩擦使熱能達到燃點而起火,而且自然界也常常因爲幹樹枝的摩擦而引發森林大火,所以樹的火大就歸火;樹也有風大,如氣體的循環作用──早上吐氧氣,晚上吐二氧化碳。如此分析,知樹也是因緣和合而成,是假相、假名、假有。假,就是暫時存在,終究會變滅毀壞。

  

  身體由固體、液體、熱能、氣體所構成,也就是地水火風和合而成,此即所謂的內四大。外在的一切植物、動物、乃至于礦物,也是地水火風所組成,稱外四大。不論是內四大,外四大,再經不斷地分析,最後內四大是空,外四大也是空。依據這些道理,不斷地專注思惟,這念心因爲專注,能想的這念心與所觀的境——內四大是空、外四大空也是空,忽然一念與空性相應,就入到空定,證到阿羅漢果。這就是用析空觀的方法,證到佛法空性的真理,此屬于小乘的境界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20831(六)

  

  大乘較小乘更進一步,知諸法當體即空。身體本身就是空性;《心經》言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色當體即空。

  

  人是由心和身體組成,心是空性,空性無相;身體雖然有相狀,屬于物質,但是分析到最後也是空性。譬如水,水遇到高溫就蒸發成水蒸氣,水成了氣體,水相就不存在。但氣體也不是真的,因爲氣體上升,遇到低溫,慢慢就變成雲,遇到更低溫則變成冰或雪;不論是冰、是雪,降到地上,在地上遇到暖氣又化成水。水遇到因緣轉變,就隨著因緣變化;身體也是如此,隨著四大的改變而改變。這念心的變化,也如同水一樣,遇到不同的外緣,心也會隨緣轉化。遇到好因緣,心就轉善;遇到壞因緣,心就轉惡;遇出世因緣,心就出世;遇世間緣,心就是世間;遇頓悟自心法門,這個心就是菩提,就成如來佛。所以,佛法觀一切現象界,都是虛妄不實,都會隨因緣變化而改變,並非實際的存在,都是空性。悟到這個道理,就知身心當體即空,而不須另外去求一個空,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境界。

  

  空性是絕對的真理,了達此理就是一種智慧。現在的科學分析宇宙一切物質,分析到最後,不外乎是個能量的境界而已。譬如打坐,達到定的境界,身上也會發光、發熱,這也是屬于能量境界,尚未到達究竟真實的境界。修行人若把這種境界當成真實,修行就會在這此停頓,無法更上一層。能量是從真空中而來,從這個角度而言,物、我本是一體;都是實相,也就是大乘佛法所說的實相──不可思、不可議的境界。到達實相境界,世間法就是佛法,佛法不離世間法,二者是一體的兩面,如同水能載舟、水能覆舟的道理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20907(七)

  

  以小乘的觀念看世間及出世間法,則世間是世間,出世間是出世間;殺盜淫是殺盜淫,戒定慧是戒定慧,二者互不相融;今生造了殺盜淫,以後一定要受苦;若修戒定慧,將來就能得解脫,這是就小乘境界來說。以大乘佛法而言,殺盜淫和戒定慧,都是我們能知能覺的這念心所産生的作用,所以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淺,當中最高的境界是很有意義的。以前梁啓超先生曾說:佛法就是人生的真理,佛法所說的因果,所講的因緣果報,是事實也是真理,一般人不得不相信。

  

  佛法最高的真理是心性,也就是諸位聽法這念心。心性也離不開因緣果報,如在社會上,能在事業、學術等方面有所成就,這是世間法,每一樣世間法都做得很好、盡善盡美,就是無量的福報。更進一步,了知當體即空的道理,不執著這些福報,而且連空也不執著,最後只有當下這念心,這就是解脫,也是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大乘、小乘,從表面上看有沖突,但是以佛法最究竟的觀點來看是沒有沖突的。這念心在未達到最究竟時,還是要以小乘爲根本,再融合大乘思想,如此在日常生活上才能有所依據。所以,不論對大乘、小乘;世間法、出世法,都應該有正確的認知,如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會迷惑。

  

  道理認識清楚了,就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,就如家庭照顧得很好、尊卑有序,有家庭倫理,這就是福報,進一步不執著福報,就是解脫。在學校也是一樣,學生對于學業能全力以赴、老師在教學崗位上克盡職責,如此就是福報,也就是慈悲、功德。

  

  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,當體即空;對于一切法都不執著,心無挂礙,心就能得解脫;心到達這種境界,雖處紅塵,世間法即是出世法。所以,世間法和出世法是一體的兩面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20914(八)

  

  《六祖壇經》裏記載臥輪禅師的一首詩,從詩句當中可以看出小乘與大乘對世間法、出世法見解之不同。臥輪禅師說:「臥輪有技倆,能斷百思想,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」這是屬于小乘境界。臥輪禅師說他有斷百思想的方法,其認爲人有思想就有煩惱;人們從早到晚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患得患失,始終念念相續,沒有停止的時候,想太多,晚上還會失眠。在印度,有外道修行人修習無想,因爲他們覺得人們苦惱的原因,是由于有思想;如果到達無想境界就沒有煩惱,所以經常控製自己的思想,漸漸達到什麼都不想的境界,好比木頭、石頭一般,一個念頭都沒有,此即爲無想定。

  

  無想定修成功了,將來就生到無想天,無想天天壽是五百大劫,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,但是經過如此長的時間後,就又會從色界天墮入欲界,煩惱依舊存在,心還是沒有辦法作主,無法契入菩提心。修無想定就像石頭壓草一樣,只是暫時壓抑煩惱,並沒有將心當中的煩惱化除。臥輪禅師這境界也與無想定有點相似,「臥輪有技倆,能斷百思想」,認爲把思想、念頭斷得幹幹淨淨就能斷除煩惱,這種「打得念頭死,方許法身活」的觀念是有定無慧,不是真正的菩提,不是真正的道。「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」,臥輪禅師以爲菩提心是指無想的心,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,所以六祖大師講:「惠能沒技倆,不斷百思想,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。」六祖大師講,不用去斷心念,大衆能聽法的這念心保持平靜、甯靜、輕松、自在,當體即是,動念乖真;這念心就是道,就是菩提心,是佛法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,就是悟到這念心,人人都有這念心。悟到這念心以後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道,隨拈一法都是佛法。沒有契悟到這念心,世間法就是世間法,出世法就是出世法,所以才必須要舍離世間法,追求出世法。然而想要舍掉煩惱,另外找一個清淨心,是不可能的事,因爲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」,我們這念心性本來就是清淨的,只是被外面的塵勞所染汙,所以心才混濁了,迷失本來面目。

  

  有些人心裏充滿了煩惱,想自殺,其實自殺並不能得到解脫,因爲雖然沒有了這一世的報身,但是心中依然充滿煩惱,自殺者往生後這些煩惱依舊存在,乃至帶到下一世,造成更大的痛苦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」要想找清淨心,這個心不起煩惱就是!生活中要保持平常心;「平」者不動,「常」者不變,平常心即是道。在動靜閑忙當中,培養定力,慢慢沈澱混濁的心水,當心中的煩惱渣滓沈澱下來,再運用佛法的智慧將煩惱予以化除,清澈的心水自然現前,這就是清淨心,也稱爲菩提心,而菩提心人人本具,每個人都有。

  

  明白這些道理後,對于世間法努力以赴,盡量去做,做了不執著,始終不離當下這一念心,人在那裏、心在那裏,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如此一來,世間法也就是出世法。擁有這種正確的人生觀,就會覺得生活充滿意義,人生也會愈走愈光明。

  

  道理認識清楚了,就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,就如家庭照顧得很好、尊卑有序,有家庭倫理,這就是福報,進一步不執著福報,就是解脫。在學校也是一樣,學生對于學業能全力以赴、老師在教學崗位上克盡職責,如此就是福報,也就是慈悲、功德。

  

  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,當體即空;對于一切法都不執著,心無挂礙,心就能得解脫;心到達這種境界,雖處紅塵,世間法即是出世法。所以,世間法和出世法是一體的兩面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20921(九)

  

  大衆聽法這念心是真空、也是妙有,這念心是本具的。孔子也了解這個道理,他說:「一般人都認爲我很有學問,其實『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』」這個「無知也」最重要,人因爲「知」,而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。這個「知」能作主,就是道;如果不能作主,這個「知」就帶來很多無明、煩惱。這念心無知,什麼都不知道,因爲這念心不去攀緣,一攀緣心就亂了;卻又什麼都知道,因爲這念靈知心是本具的,具足恒沙功德妙用。

  

  打坐的時候要保持「無知也」、什麼念頭都沒有、空空如也;這念心知見立知,起了分別,心就會攀緣,一攀緣,心就亂了。所以要保持這念心沒有貪心、瞋心、慢心、癡心、疑心,心當中空空的、什麼都沒有。這念心不但「無知也」,還要時時刻刻保持覺性,清明的智慧就會現前。孔子又說:「有鄙夫問于我,空空如也。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。」意思是假使有人問我問題,我心空空,保持無念,但是從事情的始末、正反兩端,即能分辨其來龍去脈,這就是心的運用。

  

  所以,要認識自己的這念心,明白了這念心,就能安住在這念心上;能安住在這念心,心當中才有智慧、定力。定不是修出來的,沒有妄想就是定;智慧也不是修出來,是本具的。一般人所說的智慧,不是真正的智慧,而是知識,是後天學來的。本具的智慧是什麼?能學習的這念心,就是本具的智慧。我們學了很多學問,記了很多東西,能記的這念心是本具的。能記、能學的這念心,保持平靜,時時刻刻檢討、反省,使這念心能作主,這念心不要有是非;沒有是非的這念心,才是自己的真生命,也就是自己的生存之處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生存的空間就無量無邊的廣大。

  

  

  禅宗祖師言:「思無思思」,一般人都是盡量地用腦去思、去想,患得患失、思前思後、精打細算,思完、想完後,能思的這念心不知道要依靠在那裏。學佛的人,要「思無思思,思盡還原」,事情想完了就要放下,這念心要歸還原點。歸還原點,就是保持甯靜,保持一念不生──這種境界就是無思、無想;但是要思的時候就能思,要想時就能想。這個沒有思、沒有想、一念不生的原點,就是自己的真生命。所謂「以思無思之妙,返思靈妙之無窮,思盡還源」,(心之源頭,就是原點),返照自己這念心,就明白無量無邊的世界、無量無邊的天地都盡在其中。以佛法而言,靜、動、體、用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在這念心當中。要在這念心上切實去體悟,要能作主;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這是最重要的;對世間的種種事情,能不拒、不求、不迎、不送,世間法也就是出世法。

  

  

《佛法與世間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性與法性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