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綁票、勒索,無惡不作,以致造成種種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傷害;若有慈悲心,就能用慈悲心來觀照自己的身口意叁業,化除心裏的饑火。等于儒家所說:「富貴不能淫、貧賤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」有了這種觀念就可以化掉饑火,而且也能化除瞋恚及淫欲心。佛法講「不殺生」,也就是要「慈心廣大」,長養慈悲心,不但不殺生,進一步還救生、放生。現在東西方社會都在提倡這種「慈悲心」,儒家稱之爲「恻隱之心」。
一個人若具足慈悲,慈心廣大,即使衆生也都能感受得到這種慈悲的法界。有一次,佛的弟子舍利弗跟隨釋迦牟尼佛在路上經行。此時,天空中一只老鷹正在追逐一只鴿子,鴿子被老鷹追得走投無路,驚慌失措,突然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經行,于是一下子就飛到佛影之下,頓時恐懼俱消,安詳自在。佛即見機爲舍利弗說法,佛告訴舍利弗:「舍利弗,你看這只鴿子停在佛陀的影子下,就很自在。如果這只鴿子停在你的影子下,就會感覺驚慌恐怖。」舍利弗覺得很奇怪,心想:「我已經證到了阿羅漢果,心裏的煩惱已經漏盡,鴿子停到我的影子下怎麼還會驚慌恐怖?」佛知道舍利弗心裏的疑惑,于是又接著說:「舍利弗,如果你不相信,可以馬上試一試。」佛陀于是移開身影,讓舍利弗把自己的影子照在鴿子身上,鴿子即開始顫抖。舍利弗就問:「這是什麼道理?」佛陀回答:「因爲如來叁惑漏盡,心中完全沒有瞋心的煩惱與習氣,這種慈悲遠超過聲聞、緣覺。」所以這只鴿子看到如來佛就感到很安詳、自在。
佛經講:「佛的慈悲是『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』;羅漢雖然已經漏盡了見思惑,斷絕了殺心,可是還有無明惑,過去生的殺業種子還存在八識田中,還有習氣。」這就證明了如來的「慈心廣大」,所以任何人、任何動物看到如來佛都很歡喜,感覺有了保障。我們也要養成慈悲心,慈心要廣大,如此就能對治瞋恚,瞋恚消除,身體自然會健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一)930926
「對人以和」,對人要和氣,有一句俗話:「來者是客禮相待,買賣不成仁義在」,對任何人都應該和睦相待。佛法有所謂的「六和敬」,也就是六種和合共處之法,如果道場做不到六和敬,僧團會就容易解散、敗壞。同樣的道理,國家要和合,社團要和合,學校也要和合,所有一切都要和合,所謂「和氣生財,家和萬事興。」
和合能夠對治粗暴,因爲一個人脾氣來了就容易粗暴、粗魯、粗腳粗手,所以在平時養成和氣、和睦、和悅的習慣,就能降服暴戾之氣。什麼是粗腳粗手?譬如來了一位客人,很恭敬地爲客人倒了一杯茶,但由于自己的粗心,倒茶時,忽然袖子一拂,茶杯打翻了,弄得客人一身都是水,這就是粗腳粗手。衆生的心是粗中又粗,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,如來的心則是細中又細。所以養成和氣、和睦、和悅的習慣,這念心就能漸漸微細、平和。
「對事以真」,無論是做學問,或是在公司單位做事,乃至于修行,都要認真、負責。「真」能夠對治我們的虛僞,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虛僞心,都有一些愛面子。譬如看到有一個職位空缺,想一想自己能力不夠,爭取不上,就拜托人:「給我一個面子,麻煩你幫忙。」如果做任何事都要「給我一個面子」,那就不妥當了。在團體裏「少數服從多數」,是一個原則,是尊重大衆的一種行爲,但是也不能流于虛僞。多數人都喜好面子,愛面子雖不是件壞事,但是過度的愛面子附帶而來的就是虛僞。
修行要破除「我執」,對治我執的方法就是「對事以真」,做任何事,無論大事、小事都要認真、負責,將事情做好就是福報、就是功德。做事時,同樣地付出時間、心力,如果都能很認真、負責,所得的果報就是大福報。因此,做任何事,都要真。如:打坐時要認真,不能打妄想、打瞌睡;如果坐在那裏打妄想、打瞌睡就是不真。誦經,要老老實實的誦,人在那裏、心在那裏;不可以口誦、心不誦,「有口無心」就是不真。做學問也要認真,不可東抄西抄,自己要有自己的思路、看法與見解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要斟酌,不能錯用一字、一句,這就是真。做任何事都要認真、兢兢業業,如此一定能將事情做得很好,受到單位主管的器重,在自己的工作領域裏出類拔萃。
「中臺四箴行」若能落實,就有福報,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上就能得到最高的水准;能做到「四箴行」,任何人都會喜歡自己,在任何地方都能有善緣相助。假使一個人做事不認真、不負責,專門投機取巧,便不受大衆的喜愛,「福報」與這一類人更是漸行漸遠。所以,在家庭裏做好「四箴行」,家庭就會幸福;個人做到「四箴行」,個人的事業就有成就;團隊做到了「四箴行」,團隊就能和諧、合作無間,整個團隊都能夠更上一層樓。這些道理,要靠大衆共同去實踐、努力,做到了就能爲自己開創出「光明的生命」。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