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追求光明的生命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不受山、海的阻隔,无论远近,这念心的微妙作用都存在,所以说「无远弗届」。再举例来说,晚上睡觉时作梦,无论是好梦、恶梦,梦醒之前自己并不知道是梦,虽然是睡在一个小小的榻榻米上,梦里面却有无量无边的世界;甚至在梦境中所到之处,是自己这一生未曾去过之地,但却历历在目。梦里的世界在那里?是这念心中所变现的境界。所以,这念心不受山河、大地,时间、空间的障碍,真正是无远弗届。

  

  人的一生,从小学、中学、高中、大学……,乃至于从事种种事业,其间读了这么多的书,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学问、技能,及无数的经验,都放在那里?有的人说存放在脑细胞里,可是脑细胞有新陈代谢,时时刻刻细胞都在生灭,难道过去的种种记忆也随着脑细胞的代谢而被新陈代谢了吗?事实不然,否则为什么还能记得小时候的事!也有人说存放在心脏里,现在科技发达,医学进步,甲的心脏可以换到乙的身体内,如果心当中有记忆,甲的心换给了乙,乙就应该知道甲以前所经历的一切事情,可是实际上乙却毫无所知!所以,既不是存放在脑子里,也不是存放在肉团心里,而是存在无形无相的这念心里。

  

  社会上有些人对于佛教所说天宫、龙宫等道理,心中存疑,因为现在卫星都已经到了月球,既没有看到月球上有人、也没有看到宫殿,而且在海底照相,也没有看到所谓的龙宫。就佛法而言,由于每一道众生的业力不同,故六根也不同,所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;譬如云,人看到的是云,而天上的天人看到的云却是他的宫殿;又如水,人看到的是水,龙看到水就是它的宫殿。所以,同样一个世界,由于众生的心念善、恶不同,所造的善业、恶业也不同,六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就不同,所感受的、所看到的也就完全不一样。

  

  有的人从来未曾谋面,但一见面就非常投缘、喜悦,所谓「一见如故」。这就是由于前世所结下的善因缘,所以佛法三世因果的道理,丝毫不假。明白这些道理,人与人相处就应该要和谐、互相尊重。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存的,例如如果没有学生,教授怎么能当教授;同样地,学生如果没有教授的指导,也无法成就学业。由此可知,每一个人都是互相依存;这些道理明白了,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就能互相尊重,没有猜忌、排斥、斗争,生活、生存就很有意义,所以了解正确的人生观,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九)930912

  

  

  佛法讲「八正道」,依此理而行,即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。八正道:一、「正见」,要有正知正见。二、「正思惟」,思想、观念要正。如在学术界具有正见、正思惟,所做的学术研究就能有独到之处,不会人云亦云。三、「正语」,有了正见、正思惟,讲话就会有原则,不犯口过,就是「正语」。四、「正业」,日常生活中,所作所为皆是正当、清净,乃至梵行清净,不染三毒。五、「正命」,这一生中从事正业、净业,赖以生活,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延长;现在一般人说:「笑贫不笑娼」,这就是没有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及正命。六、「正精进」,修善、做学问、办公,凡事都要精进,「正精进」是精进当中的精进。为什么要「正精进」?社会上有很多的精进都是属于邪精进──如强盗、小偷也非常精进,处处精进地算计他人;打麻将打了三天三夜不下桌,也很精进,但这些都不是「正精进」,因为都是走向错路。七、「正念」,只起善念不起恶念,乃至善念也不执着,由有念归于无念。八、「正定」,打坐时,有时会出现很多境界,所以打坐要保持正念;譬如有些人打坐,是为了「求神通」,这就不是正念;有正念才会有正定。如果只是枯坐在那里,心失去觉察、觉照,就像一块石头、一块木头,这种定是没有益处的。

  

  过去,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,一日走到绝无人烟的重山峻岭中,每个山头都是皑皑白雪,白茫茫的一片,唯独一座山头没有雪,玄奘大师觉得很奇怪,心想:此山一定有大修行人。玄奘大师于是上山寻找,在一处山洞里,看见一位打坐入定的比丘,用手轻微的一摸,比丘身上的衣服立刻化为灰烬。于是玄奘大师用引罄在他耳际轻轻一敲,引他出定。玄奘大师问比丘:「这位法师您在这里打坐想必已经很久了,不知您是何时开始在这里打坐?」比丘说:「我是迦叶佛的弟子,因为迦叶佛已经入灭,所以我在此打坐入定,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,再听释迦牟尼佛说法。」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一尊佛,所以那已经是好几千万年前的事了。玄奘大师听完,说道:「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。」「哦!既然如此,那我只好再入定,等弥勒佛出世,再听弥勒佛讲法。」玄奘大师对他说:「你从迦叶佛入灭后,打坐入定到现在,其间释迦牟尼佛出世及入涅槃,你都不知;现在若再入定,即使弥勒佛出现于世,你还是不知道。虽然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,但是所说的教法还存在,所以你可以研究佛陀的教法,弘扬佛法,进一步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。」

  

  所以,打坐,并不是只有身体在打坐,还要知道这念心要安住在那里?这念心要时时存在;不仅存在,还要保持正念。社会上到处都提倡打坐,认为枯坐、练气功也是佛法的大乘禅,事实上都不是。佛法的「打坐」是要净心、定心、明心,使这念心静如一潭止水,不要有一点波浪;使这念心像一片镜子,没有一点尘垢;这念心达到彻底的清净,就是如来住世。古德言:「佛是不迷的众生,众生是在迷的佛。」就是在劝勉大众,透过禅修静坐的净心、定心、明心,则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。

  

  于是,玄奘大师建议道:「你可以到长安的皇室去转世,将来做皇太子,到时再以皇太子的身份出家,弘扬佛法,这对大众是最有帮助的。」比丘问:「长安的皇宫是个什么样子?」「长安的皇宫富丽堂皇,在长安城你找金碧辉煌的那一栋,去投胎转世准没有错。」这位比丘马上就坐脱立亡,前去投胎转世了。

  

  玄奘大师从印度回到长安以后,就到皇宫里找人。但是,玄奘大师在印度的这段期间,皇宫里并没有皇子出生。玄奘大师随即又想,能与皇宫相比的就是鄂国公尉迟敬德的住处,由于尉迟敬德曾追随皇帝征伐各地,建立了很大的功勋,所以皇帝特别为他修了一座宫殿。后来询问之下,果然尉迟敬德的儿子是在玄奘大师于印度的这段期间出生的。尉迟敬德的公子聪明绝世,与玄奘大师对答如流,智慧超乎常人。玄奘大师要他出家,尉迟敬德的公子讲:「要我跟您出家修行,您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。第一,我要带一车心爱的女眷与我同行;第二,我要带一车的佳肴;第三,我要带一车的仆人。这些条件您都答应了,我就随您出家。」玄奘大师知道他是转世的过来人,就说:「没问题,你把三车都带来。」结果尉迟敬德的公子到了寺院,听闻了佛法,三车都自动退回不要了;这位公子就是玄奘大师的弟子窥基法师,历史上称之为「三车法师」。

  

  什么是真生命?如儒家所说的「立德、立言、立功」三不朽,古圣先哲,他们的精神、思想、著述,至今仍然流传于世,这是属于世间法的功德。以佛法而言,人人本具的这念心性就是自己,认识了这念心,才知道心当中有很多毛病、情绪、烦恼及执着,这些都要靠自己来改变,能够转化、提升这念心,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。

  

  想消灾解难,将生活、生存、生命的空间放大,追求光明的生命,都取决于自己的这念心;心中的烦恼、执着没有了,心中的灾难便没有了;心里的灾难消除,外面的灾难也就随之消失。一般人只知道逃避外面的灾难,而不知道外面的灾难,其实是每个人心当中的灾难所招感而来的。佛经讲「心境」,心里有一个念头,外面就有一个境界,能将这念心从外面的境界回归到自心,这念心就是我们的真生命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)930919

  

  

  生命包含物质与精神生活,想要有所突破、达到一定的水准,至少要给自己订定一个原则。所谓:「登高必自卑,行远必自迩。」要达到最高的境界,也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。中台山有所谓的「四箴行」──「对上以敬、对下以慈、对人以和、对事以真」。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实践「中台四箴行」,则不论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,都能达到光明的一面。

  

  「对上以敬」,家庭里的父母、长上,学校里的师长,乃至于社会贤达、事业机构的主管,这都是「上」;对上要有恭敬心,要尊师重道。佛法也讲「敬」,对三宝要恭敬,对父母、师长及社会贤达也要恭敬。这些是中国的伦理道德──家庭伦理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;社会伦理是敬老尊贤;学校伦理是尊师重道;政治伦理就是尽忠、爱国。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业障;消除一分业障,就能增长一分福德、智慧。现在社会大多数的人,缺乏恭敬心,不但缺乏恭敬心,而且还在背后说他人的闲话、是非,认为「他有什么了不起,和我差不多,我只是机会不好而已。」这就是因为有我慢心、骄傲,自以为是;因此,要以「恭敬心」对治「我慢」的习气。

  

  「对下以慈」,老师对学生要慈悲,长官对部属也要慈悲,师父对弟子也要慈悲,「慈悲心」能化除自己的瞋恚之火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三把火:饥火、无明火、淫欲火。所谓「饥寒起盗心」,没有吃的,「饥火」一来,就不管什么伦理道德,不顾一切地去偷盗、抢劫,乃至…
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