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追求光明的生命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绑票、勒索,无恶不作,以致造成种种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伤害;若有慈悲心,就能用慈悲心来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三业,化除心里的饥火。等于儒家所说:「富贵不能淫、贫贱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」有了这种观念就可以化掉饥火,而且也能化除瞋恚及淫欲心。佛法讲「不杀生」,也就是要「慈心广大」,长养慈悲心,不但不杀生,进一步还救生、放生。现在东西方社会都在提倡这种「慈悲心」,儒家称之为「恻隐之心」。

  

  一个人若具足慈悲,慈心广大,即使众生也都能感受得到这种慈悲的法界。有一次,佛的弟子舍利弗跟随释迦牟尼佛在路上经行。此时,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,鸽子被老鹰追得走投无路,惊慌失措,突然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经行,于是一下子就飞到佛影之下,顿时恐惧俱消,安详自在。佛即见机为舍利弗说法,佛告诉舍利弗:「舍利弗,你看这只鸽子停在佛陀的影子下,就很自在。如果这只鸽子停在你的影子下,就会感觉惊慌恐怖。」舍利弗觉得很奇怪,心想:「我已经证到了阿罗汉果,心里的烦恼已经漏尽,鸽子停到我的影子下怎么还会惊慌恐怖?」佛知道舍利弗心里的疑惑,于是又接着说:「舍利弗,如果你不相信,可以马上试一试。」佛陀于是移开身影,让舍利弗把自己的影子照在鸽子身上,鸽子即开始颤抖。舍利弗就问:「这是什么道理?」佛陀回答:「因为如来三惑漏尽,心中完全没有瞋心的烦恼与习气,这种慈悲远超过声闻、缘觉。」所以这只鸽子看到如来佛就感到很安详、自在。

  

  佛经讲:「佛的慈悲是『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』;罗汉虽然已经漏尽了见思惑,断绝了杀心,可是还有无明惑,过去生的杀业种子还存在八识田中,还有习气。」这就证明了如来的「慈心广大」,所以任何人、任何动物看到如来佛都很欢喜,感觉有了保障。我们也要养成慈悲心,慈心要广大,如此就能对治瞋恚,瞋恚消除,身体自然会健康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一)930926

  

  

  「对人以和」,对人要和气,有一句俗话:「来者是客礼相待,买卖不成仁义在」,对任何人都应该和睦相待。佛法有所谓的「六和敬」,也就是六种和合共处之法,如果道场做不到六和敬,僧团会就容易解散、败坏。同样的道理,国家要和合,社团要和合,学校也要和合,所有一切都要和合,所谓「和气生财,家和万事兴。」

  

  和合能够对治粗暴,因为一个人脾气来了就容易粗暴、粗鲁、粗脚粗手,所以在平时养成和气、和睦、和悦的习惯,就能降服暴戾之气。什么是粗脚粗手?譬如来了一位客人,很恭敬地为客人倒了一杯茶,但由于自己的粗心,倒茶时,忽然袖子一拂,茶杯打翻了,弄得客人一身都是水,这就是粗脚粗手。众生的心是粗中又粗,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,如来的心则是细中又细。所以养成和气、和睦、和悦的习惯,这念心就能渐渐微细、平和。

  

  「对事以真」,无论是做学问,或是在公司单位做事,乃至于修行,都要认真、负责。「真」能够对治我们的虚伪,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虚伪心,都有一些爱面子。譬如看到有一个职位空缺,想一想自己能力不够,争取不上,就拜托人:「给我一个面子,麻烦你帮忙。」如果做任何事都要「给我一个面子」,那就不妥当了。在团体里「少数服从多数」,是一个原则,是尊重大众的一种行为,但是也不能流于虚伪。多数人都喜好面子,爱面子虽不是件坏事,但是过度的爱面子附带而来的就是虚伪。

  

  修行要破除「我执」,对治我执的方法就是「对事以真」,做任何事,无论大事、小事都要认真、负责,将事情做好就是福报、就是功德。做事时,同样地付出时间、心力,如果都能很认真、负责,所得的果报就是大福报。因此,做任何事,都要真。如:打坐时要认真,不能打妄想、打瞌睡;如果坐在那里打妄想、打瞌睡就是不真。诵经,要老老实实的诵,人在那里、心在那里;不可以口诵、心不诵,「有口无心」就是不真。做学问也要认真,不可东抄西抄,自己要有自己的思路、看法与见解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要斟酌,不能错用一字、一句,这就是真。做任何事都要认真、兢兢业业,如此一定能将事情做得很好,受到单位主管的器重,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出类拔萃。

  

  「中台四箴行」若能落实,就有福报,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就能得到最高的水准;能做到「四箴行」,任何人都会喜欢自己,在任何地方都能有善缘相助。假使一个人做事不认真、不负责,专门投机取巧,便不受大众的喜爱,「福报」与这一类人更是渐行渐远。所以,在家庭里做好「四箴行」,家庭就会幸福;个人做到「四箴行」,个人的事业就有成就;团队做到了「四箴行」,团队就能和谐、合作无间,整个团队都能够更上一层楼。这些道理,要靠大众共同去实践、努力,做到了就能为自己开创出「光明的生命」。

  

  
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