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追求光明的生命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为相;第三是「吠舍」姓,是平民阶级,从事农业、工业、商业的人,世世代代永远做同样的行业;第四是「首陀罗」姓,是奴隶以及从事杀生工作的人。在印度,最下贱阶层的就称之为「专门刽子手」,杀猪、杀羊、乃至于做刑犯的刽子手,这些人脚上都挂有名字及铜铃,当他们走动时铜铃声响,其他人就知道社会地位最卑下、鄙贱的人来了,大家纷纷走避,以免沾上这种人的晦气。所以过去在印度的阶级差别很大,「四姓阶级」的区分牢不可破。当时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,教化大众「四姓平等」的观念;不只王亲贵族可以出家修行,即使是最卑下的人一样可以出家修行、成道,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大的民主改革?释迦牟尼佛不用一兵一卒就达到平等的境界,这是开民主的先河。

  

  「道」不分男女老幼,每个人都有佛性。「迷即众生,觉即菩提」,这念心迷惑、不觉时,就是众生;一旦这念心觉悟了就是「菩萨」,究竟觉悟就是「佛」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不会自我看轻、觉得自己很卑贱,认为佛是高高在上,自己只是一个众生;经云:「众生是在迷的佛,佛是不迷的众生。」所以,这念心如果觉悟了,现在就是「菩萨」,就入了菩萨位。

  

  佛法就是「心法」,心法就是指这念心的境界,一切法都离不开这念心的作用;假使这念心起了一念清净、慈悲心,当下就是菩萨;相反地,这念心起了邪见,就成了魔。现在社会上的人,虽然多半是沉溺在功利及物质生活的享受,受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种种的迷惑与影响;然而一旦这念心觉悟了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不再受外境的影响,真正觉悟了,现在起就是菩萨。所以,成为「菩萨」并非是遥不可及。中国有深厚的伦理道德,儒家讲: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「明明德」就是明白自己光明的性德,明白自己的这念心性;所以,佛法、儒家所讲的都是这念心。

  

  孔子的弟子颜回,家境贫穷,但是他安贫乐道,行事光明磊落,不但最有学问,而且在修养心性上有很大的成就,所谓「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;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」见到颜回穷困的生活,孔子很想帮助颜回改善生活,使他的家人能够生活安定。但孔子知道颜回的为人,是不会接受他人的赠予。孔子心想,既是如此,不如假托是天之所赐,于是用纸包住一锭金子,放在他时常经过的路上,上面写着「天赐颜回一锭金」。一天,颜回经过此路,看到地上有包东西,打开一看,原是一锭金子,上面还写着:「天赐颜回一锭金」。可是颜回的心很定,经得起考验;自言:「这一锭金子也不能使我发财。」于是就把金子包好,而且也在上面写了一句话:「锭金不富命穷人」,然后归还原处。由此证明颜回不但学问高,而且很有道德修养;这也是做人的原则,自己先要养成端正的人格;就如任何一个行业、团体,都有它的原则。假使违背了这些做人做事的原则,就会走错路、走远路。

  

  现在社会上的人都觉得生活压力很重、社会秩序很乱,在这种情况之下,怎么样才能在世界上安然自在?要有积极进取的观念。生命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好好地把握现在,积极努力,未来就有无穷尽的希望。如果只沉浸在现实生活,不知积极地努力,生活的圈子就会变得很狭小;譬如想当总统或院长,但总统只有一个,五院院长也只有五个,乃至大学的校长也还是只有一个,想达成这些目标,当中就必须经过重重的关卡。所以要提升自己,要有积极追求的精神,不要等待,要把心量放大,吃苦才能了苦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七)930829

  

  

  世间上大多数的人,都重视物质生活,但是过度的追求、沉迷于物质上的享受,心反而得不到安定。例如有些人用唱歌、跳舞来麻醉自己,甚至于觉得唱歌、跳舞已经不过瘾,还要吃摇头丸,摇头摆动麻痹自己。这些都是因为知见、观念不正确,心灵上不安定,这念心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。

  

  现在的社会乱象,不只是在台湾,乃至全世界都存在,如外国有很多高中生、大学生用枪疯狂扫射,滥杀无辜。所以,无论移民到那里,到任何一个地方,都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忧恼的世界。住在台湾的人,无法免于老、病、死;移民到其他国家,也逃脱不了老、病、死的威胁。「心净国土净」,这念心清净了,就是最安定的地方。这念心要清净、宁静;心中没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;口不犯四过──不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、妄语;身不做杀、盗、淫等恶事。这些都能做到,当下所居的处所就是七宝宫殿,就是人间净土,这就是真实不虚的道理。

  

  打坐时,坐到一支好香,这念心清净了、安定了,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;这就是由于这念心,从相对达到绝对,由烦恼的心达到清净的心。祖师大德言:「山中无甲子,人间几千年。」「山」,就是指灵山,也就是人人本具的这念心性;「无甲子」,这念心当中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到达绝对的境界就是无甲子。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境界,只要这念心觉悟了,清净心现前,就能达到这种境地。

  

  平时,心当中有很多的是非、烦恼,患得患失;在静坐的时候,就要转化这些烦恼,保持宁静、清净,保持正念,没有昏沉。能达到五分钟的清净心,就是成五分钟的佛;十分钟的清净心,就成十分钟的佛。这念心达到绝对的清净,就能心想事成。即同儒家所说:「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」所以,佛法不是迷信,而是人生最高的真理。

  

  如果每个人都明白,生活中除了物质生活,还有精神生活,如此就不会汲汲营营于外在名利、权势的追求,人生就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。外面的世界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,它时时都在变化;譬如突然发生了战争,一个原子弹落下,或是地震、灾变……,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。可是这念心是可以自己掌控,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。因此,自己的心灵世界要能自己掌握,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,只起善念不起恶念、只讲好话不讲坏话、只做善事不做坏事;这念心能作主,就可以保护自己;但是,只知道自己保护自己,就显得短视、狭隘;所以,进一步还要把这些道理推广到社会,使更多人了解,获得利益。

  

  全世界皆有风灾、水灾、地震……等灾害发生,外界的灾难来自于每个人心中的烦恼、邪见。所以,要避免风灾、水灾、火灾、地震、海啸等种种灾难,必须从自己这念心上去避免;心地上没有灾难──心当中没有烦恼、恶念,这念心清净了,自然不会招感外在的灾难。

  

  心中的灾难是什么?起了贪心,就有水灾;起了瞋心,就有火灾;起了痴心,就有风灾、地震,这些都是真实的道理。例如肚子饿了,看到眼前一盘热腾腾的点心,香味四溢,心里实在很想吃;贪吃的念头一起,这时口里马上就流口水;又瞋心属火,发脾气的时候,瞋火上升,脸孔马上就变得面红耳赤。所以「三界唯心」,外面的境界都是从自心所变现,心地上随起一个念头,就感得一个境界、一个果报。

  

  六祖大师开悟以后,五祖告诉他:「因缘还未成熟,你现在不能弘法,要等待时节因缘。」于是六祖大师便隐藏在猎人队中十五年,等待因缘成熟。一日,忽然发生大火,整个山林都烧了起来,人兽惊慌奔逃,这时,六祖大师立刻坐下来,一念不生,保持一个绝对的心;在无念当中起用,说道:「火不自火,火从心生;我心中无火,火不自火。」说了这几句话,大火很快就熄了。这念心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达到绝对时,心清清楚楚,像一盏明灯、一轮明月一样。这时候,这念绝对的心和外面的世界是一体的,合而为一。佛法提到: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」,说明吾人这个身心和外面整个宇宙是一体的,身体的内四大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风,与外面的外四大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风成为一体。这是个很深的宇宙哲理,但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「真生命」──也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这念无穷无尽的心,才是真生命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八)930905

  

  

  要追求「真生命」,就要认识自己这念心,认识这念心以后,才能净化自己、提升自己。佛法的道理是人生的真理,这一生想成就富贵、功名、利禄,就要从佛法的因果上去努力,要从正当、清净的事业去努力,如此就可以达到这些目标。但是,即使达到了目标,这还是属于物质世界;人生到了最后,一口气不来,将要到那里去?其他的宗教讲人往生后有地狱、天堂;佛法则讲「六道轮回」,内容更清楚、更详细,除了地狱、天上,还包含了人道、阿修罗、畜生道及饿鬼道。除此之外,佛法还讲「真生命」、「法身不灭」,皆是指人人本具的这念心;这念心是不灭的,生命是无穷尽的。所以现世就要充实自己的生命,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。

  

  这念心有「体、相、用」三大。这念心不变、不动,清楚、明白,这就是「体」大。我们做功德、做善事,心当中有功德之相,将来就感无量无边的功德果报;这一生做坏事,八识田中种了恶业的种子,未来就感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之「相」,这些就是「相」大。至于「用」大,这念心的作用「无远弗届」;譬如自己的亲人、朋友,到国外求学、经商,如果自己天天想念、关心对方的身体是不是健康?工作是否顺利?由于天天专注地想念,这念心就会有所感应。如晚上作梦,梦到所想念的人生病了,打电话一问,果真是生病了,这就是心的作用。这念心的作用没有边际…
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