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爲相;第叁是「吠舍」姓,是平民階級,從事農業、工業、商業的人,世世代代永遠做同樣的行業;第四是「首陀羅」姓,是奴隸以及從事殺生工作的人。在印度,最下賤階層的就稱之爲「專門劊子手」,殺豬、殺羊、乃至于做刑犯的劊子手,這些人腳上都挂有名字及銅鈴,當他們走動時銅鈴聲響,其他人就知道社會地位最卑下、鄙賤的人來了,大家紛紛走避,以免沾上這種人的晦氣。所以過去在印度的階級差別很大,「四姓階級」的區分牢不可破。當時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,教化大衆「四姓平等」的觀念;不只王親貴族可以出家修行,即使是最卑下的人一樣可以出家修行、成道,這何嘗不是一種最大的民主改革?釋迦牟尼佛不用一兵一卒就達到平等的境界,這是開民主的先河。
「道」不分男女老幼,每個人都有佛性。「迷即衆生,覺即菩提」,這念心迷惑、不覺時,就是衆生;一旦這念心覺悟了就是「菩薩」,究竟覺悟就是「佛」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不會自我看輕、覺得自己很卑賤,認爲佛是高高在上,自己只是一個衆生;經雲:「衆生是在迷的佛,佛是不迷的衆生。」所以,這念心如果覺悟了,現在就是「菩薩」,就入了菩薩位。
佛法就是「心法」,心法就是指這念心的境界,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念心的作用;假使這念心起了一念清淨、慈悲心,當下就是菩薩;相反地,這念心起了邪見,就成了魔。現在社會上的人,雖然多半是沈溺在功利及物質生活的享受,受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種種的迷惑與影響;然而一旦這念心覺悟了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不再受外境的影響,真正覺悟了,現在起就是菩薩。所以,成爲「菩薩」並非是遙不可及。中國有深厚的倫理道德,儒家講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「明明德」就是明白自己光明的性德,明白自己的這念心性;所以,佛法、儒家所講的都是這念心。
孔子的弟子顔回,家境貧窮,但是他安貧樂道,行事光明磊落,不但最有學問,而且在修養心性上有很大的成就,所謂「一箪食,一瓢飲,居陋巷;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」見到顔回窮困的生活,孔子很想幫助顔回改善生活,使他的家人能夠生活安定。但孔子知道顔回的爲人,是不會接受他人的贈予。孔子心想,既是如此,不如假托是天之所賜,于是用紙包住一錠金子,放在他時常經過的路上,上面寫著「天賜顔回一錠金」。一天,顔回經過此路,看到地上有包東西,打開一看,原是一錠金子,上面還寫著:「天賜顔回一錠金」。可是顔回的心很定,經得起考驗;自言:「這一錠金子也不能使我發財。」于是就把金子包好,而且也在上面寫了一句話:「錠金不富命窮人」,然後歸還原處。由此證明顔回不但學問高,而且很有道德修養;這也是做人的原則,自己先要養成端正的人格;就如任何一個行業、團體,都有它的原則。假使違背了這些做人做事的原則,就會走錯路、走遠路。
現在社會上的人都覺得生活壓力很重、社會秩序很亂,在這種情況之下,怎麼樣才能在世界上安然自在?要有積極進取的觀念。生命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好好地把握現在,積極努力,未來就有無窮盡的希望。如果只沈浸在現實生活,不知積極地努力,生活的圈子就會變得很狹小;譬如想當總統或院長,但總統只有一個,五院院長也只有五個,乃至大學的校長也還是只有一個,想達成這些目標,當中就必須經過重重的關卡。所以要提升自己,要有積極追求的精神,不要等待,要把心量放大,吃苦才能了苦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30829
世間上大多數的人,都重視物質生活,但是過度的追求、沈迷于物質上的享受,心反而得不到安定。例如有些人用唱歌、跳舞來麻醉自己,甚至于覺得唱歌、跳舞已經不過瘾,還要吃搖頭丸,搖頭擺動麻痹自己。這些都是因爲知見、觀念不正確,心靈上不安定,這念心找不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。
現在的社會亂象,不只是在臺灣,乃至全世界都存在,如外國有很多高中生、大學生用槍瘋狂掃射,濫殺無辜。所以,無論移民到那裏,到任何一個地方,都很難找到一個沒有憂惱的世界。住在臺灣的人,無法免于老、病、死;移民到其他國家,也逃脫不了老、病、死的威脅。「心淨國土淨」,這念心清淨了,就是最安定的地方。這念心要清淨、甯靜;心中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;口不犯四過──不惡口、兩舌、绮語、妄語;身不做殺、盜、淫等惡事。這些都能做到,當下所居的處所就是七寶宮殿,就是人間淨土,這就是真實不虛的道理。
打坐時,坐到一支好香,這念心清淨了、安定了,一個鍾頭一剎那就過去;這就是由于這念心,從相對達到絕對,由煩惱的心達到清淨的心。祖師大德言:「山中無甲子,人間幾千年。」「山」,就是指靈山,也就是人人本具的這念心性;「無甲子」,這念心當中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,到達絕對的境界就是無甲子。每一個人都能有這種境界,只要這念心覺悟了,清淨心現前,就能達到這種境地。
平時,心當中有很多的是非、煩惱,患得患失;在靜坐的時候,就要轉化這些煩惱,保持甯靜、清淨,保持正念,沒有昏沈。能達到五分鍾的清淨心,就是成五分鍾的佛;十分鍾的清淨心,就成十分鍾的佛。這念心達到絕對的清淨,就能心想事成。即同儒家所說:「精誠所至,金石爲開。」所以,佛法不是迷信,而是人生最高的真理。
如果每個人都明白,生活中除了物質生活,還有精神生活,如此就不會汲汲營營于外在名利、權勢的追求,人生就能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。外面的世界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,它時時都在變化;譬如突然發生了戰爭,一個原子彈落下,或是地震、災變……,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。可是這念心是可以自己掌控,不受任何外界的幹擾。因此,自己的心靈世界要能自己掌握,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只起善念不起惡念、只講好話不講壞話、只做善事不做壞事;這念心能作主,就可以保護自己;但是,只知道自己保護自己,就顯得短視、狹隘;所以,進一步還要把這些道理推廣到社會,使更多人了解,獲得利益。
全世界皆有風災、水災、地震……等災害發生,外界的災難來自于每個人心中的煩惱、邪見。所以,要避免風災、水災、火災、地震、海嘯等種種災難,必須從自己這念心上去避免;心地上沒有災難──心當中沒有煩惱、惡念,這念心清淨了,自然不會招感外在的災難。
心中的災難是什麼?起了貪心,就有水災;起了瞋心,就有火災;起了癡心,就有風災、地震,這些都是真實的道理。例如肚子餓了,看到眼前一盤熱騰騰的點心,香味四溢,心裏實在很想吃;貪吃的念頭一起,這時口裏馬上就流口水;又瞋心屬火,發脾氣的時候,瞋火上升,臉孔馬上就變得面紅耳赤。所以「叁界唯心」,外面的境界都是從自心所變現,心地上隨起一個念頭,就感得一個境界、一個果報。
六祖大師開悟以後,五祖告訴他:「因緣還未成熟,你現在不能弘法,要等待時節因緣。」于是六祖大師便隱藏在獵人隊中十五年,等待因緣成熟。一日,忽然發生大火,整個山林都燒了起來,人獸驚慌奔逃,這時,六祖大師立刻坐下來,一念不生,保持一個絕對的心;在無念當中起用,說道:「火不自火,火從心生;我心中無火,火不自火。」說了這幾句話,大火很快就熄了。這念心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達到絕對時,心清清楚楚,像一盞明燈、一輪明月一樣。這時候,這念絕對的心和外面的世界是一體的,合而爲一。佛法提到: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」,說明吾人這個身心和外面整個宇宙是一體的,身體的內四大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風,與外面的外四大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風成爲一體。這是個很深的宇宙哲理,但也是我們所要追求的「真生命」──也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這念無窮無盡的心,才是真生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30905
要追求「真生命」,就要認識自己這念心,認識這念心以後,才能淨化自己、提升自己。佛法的道理是人生的真理,這一生想成就富貴、功名、利祿,就要從佛法的因果上去努力,要從正當、清淨的事業去努力,如此就可以達到這些目標。但是,即使達到了目標,這還是屬于物質世界;人生到了最後,一口氣不來,將要到那裏去?其他的宗教講人往生後有地獄、天堂;佛法則講「六道輪回」,內容更清楚、更詳細,除了地獄、天上,還包含了人道、阿修羅、畜生道及餓鬼道。除此之外,佛法還講「真生命」、「法身不滅」,皆是指人人本具的這念心;這念心是不滅的,生命是無窮盡的。所以現世就要充實自己的生命,提升自己生命的價值。
這念心有「體、相、用」叁大。這念心不變、不動,清楚、明白,這就是「體」大。我們做功德、做善事,心當中有功德之相,將來就感無量無邊的功德果報;這一生做壞事,八識田中種了惡業的種子,未來就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之「相」,這些就是「相」大。至于「用」大,這念心的作用「無遠弗屆」;譬如自己的親人、朋友,到國外求學、經商,如果自己天天想念、關心對方的身體是不是健康?工作是否順利?由于天天專注地想念,這念心就會有所感應。如晚上作夢,夢到所想念的人生病了,打電話一問,果真是生病了,這就是心的作用。這念心的作用沒有邊際…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