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不受山、海的阻隔,無論遠近,這念心的微妙作用都存在,所以說「無遠弗屆」。再舉例來說,晚上睡覺時作夢,無論是好夢、惡夢,夢醒之前自己並不知道是夢,雖然是睡在一個小小的榻榻米上,夢裏面卻有無量無邊的世界;甚至在夢境中所到之處,是自己這一生未曾去過之地,但卻曆曆在目。夢裏的世界在那裏?是這念心中所變現的境界。所以,這念心不受山河、大地,時間、空間的障礙,真正是無遠弗屆。
人的一生,從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……,乃至于從事種種事業,其間讀了這麼多的書,學了這麼多的知識學問、技能,及無數的經驗,都放在那裏?有的人說存放在腦細胞裏,可是腦細胞有新陳代謝,時時刻刻細胞都在生滅,難道過去的種種記憶也隨著腦細胞的代謝而被新陳代謝了嗎?事實不然,否則爲什麼還能記得小時候的事!也有人說存放在心髒裏,現在科技發達,醫學進步,甲的心髒可以換到乙的身體內,如果心當中有記憶,甲的心換給了乙,乙就應該知道甲以前所經曆的一切事情,可是實際上乙卻毫無所知!所以,既不是存放在腦子裏,也不是存放在肉團心裏,而是存在無形無相的這念心裏。
社會上有些人對于佛教所說天宮、龍宮等道理,心中存疑,因爲現在衛星都已經到了月球,既沒有看到月球上有人、也沒有看到宮殿,而且在海底照相,也沒有看到所謂的龍宮。就佛法而言,由于每一道衆生的業力不同,故六根也不同,所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;譬如雲,人看到的是雲,而天上的天人看到的雲卻是他的宮殿;又如水,人看到的是水,龍看到水就是它的宮殿。所以,同樣一個世界,由于衆生的心念善、惡不同,所造的善業、惡業也不同,六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就不同,所感受的、所看到的也就完全不一樣。
有的人從來未曾謀面,但一見面就非常投緣、喜悅,所謂「一見如故」。這就是由于前世所結下的善因緣,所以佛法叁世因果的道理,絲毫不假。明白這些道理,人與人相處就應該要和諧、互相尊重。人與人之間是互相依存的,例如如果沒有學生,教授怎麼能當教授;同樣地,學生如果沒有教授的指導,也無法成就學業。由此可知,每一個人都是互相依存;這些道理明白了,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就能互相尊重,沒有猜忌、排斥、鬥爭,生活、生存就很有意義,所以了解正確的人生觀,是很重要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30912
佛法講「八正道」,依此理而行,即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。八正道:一、「正見」,要有正知正見。二、「正思惟」,思想、觀念要正。如在學術界具有正見、正思惟,所做的學術研究就能有獨到之處,不會人雲亦雲。叁、「正語」,有了正見、正思惟,講話就會有原則,不犯口過,就是「正語」。四、「正業」,日常生活中,所作所爲皆是正當、清淨,乃至梵行清淨,不染叁毒。五、「正命」,這一生中從事正業、淨業,賴以生活,使自己的生命能夠延長;現在一般人說:「笑貧不笑娼」,這就是沒有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及正命。六、「正精進」,修善、做學問、辦公,凡事都要精進,「正精進」是精進當中的精進。爲什麼要「正精進」?社會上有很多的精進都是屬于邪精進──如強盜、小偷也非常精進,處處精進地算計他人;打麻將打了叁天叁夜不下桌,也很精進,但這些都不是「正精進」,因爲都是走向錯路。七、「正念」,只起善念不起惡念,乃至善念也不執著,由有念歸于無念。八、「正定」,打坐時,有時會出現很多境界,所以打坐要保持正念;譬如有些人打坐,是爲了「求神通」,這就不是正念;有正念才會有正定。如果只是枯坐在那裏,心失去覺察、覺照,就像一塊石頭、一塊木頭,這種定是沒有益處的。
過去,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,一日走到絕無人煙的重山峻嶺中,每個山頭都是皚皚白雪,白茫茫的一片,唯獨一座山頭沒有雪,玄奘大師覺得很奇怪,心想:此山一定有大修行人。玄奘大師于是上山尋找,在一處山洞裏,看見一位打坐入定的比丘,用手輕微的一摸,比丘身上的衣服立刻化爲灰燼。于是玄奘大師用引罄在他耳際輕輕一敲,引他出定。玄奘大師問比丘:「這位法師您在這裏打坐想必已經很久了,不知您是何時開始在這裏打坐?」比丘說:「我是迦葉佛的弟子,因爲迦葉佛已經入滅,所以我在此打坐入定,等待釋迦牟尼佛出世,再聽釋迦牟尼佛說法。」迦葉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一尊佛,所以那已經是好幾千萬年前的事了。玄奘大師聽完,說道:「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。」「哦!既然如此,那我只好再入定,等彌勒佛出世,再聽彌勒佛講法。」玄奘大師對他說:「你從迦葉佛入滅後,打坐入定到現在,其間釋迦牟尼佛出世及入涅槃,你都不知;現在若再入定,即使彌勒佛出現于世,你還是不知道。雖然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,但是所說的教法還存在,所以你可以研究佛陀的教法,弘揚佛法,進一步爲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。」
所以,打坐,並不是只有身體在打坐,還要知道這念心要安住在那裏?這念心要時時存在;不僅存在,還要保持正念。社會上到處都提倡打坐,認爲枯坐、練氣功也是佛法的大乘禅,事實上都不是。佛法的「打坐」是要淨心、定心、明心,使這念心靜如一潭止水,不要有一點波浪;使這念心像一片鏡子,沒有一點塵垢;這念心達到徹底的清淨,就是如來住世。古德言:「佛是不迷的衆生,衆生是在迷的佛。」就是在勸勉大衆,透過禅修靜坐的淨心、定心、明心,則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。
于是,玄奘大師建議道:「你可以到長安的皇室去轉世,將來做皇太子,到時再以皇太子的身份出家,弘揚佛法,這對大衆是最有幫助的。」比丘問:「長安的皇宮是個什麼樣子?」「長安的皇宮富麗堂皇,在長安城你找金碧輝煌的那一棟,去投胎轉世准沒有錯。」這位比丘馬上就坐脫立亡,前去投胎轉世了。
玄奘大師從印度回到長安以後,就到皇宮裏找人。但是,玄奘大師在印度的這段期間,皇宮裏並沒有皇子出生。玄奘大師隨即又想,能與皇宮相比的就是鄂國公尉遲敬德的住處,由于尉遲敬德曾追隨皇帝征伐各地,建立了很大的功勳,所以皇帝特別爲他修了一座宮殿。後來詢問之下,果然尉遲敬德的兒子是在玄奘大師于印度的這段期間出生的。尉遲敬德的公子聰明絕世,與玄奘大師對答如流,智慧超乎常人。玄奘大師要他出家,尉遲敬德的公子講:「要我跟您出家修行,您必須答應我叁個條件。第一,我要帶一車心愛的女眷與我同行;第二,我要帶一車的佳肴;第叁,我要帶一車的仆人。這些條件您都答應了,我就隨您出家。」玄奘大師知道他是轉世的過來人,就說:「沒問題,你把叁車都帶來。」結果尉遲敬德的公子到了寺院,聽聞了佛法,叁車都自動退回不要了;這位公子就是玄奘大師的弟子窺基法師,曆史上稱之爲「叁車法師」。
什麼是真生命?如儒家所說的「立德、立言、立功」叁不朽,古聖先哲,他們的精神、思想、著述,至今仍然流傳于世,這是屬于世間法的功德。以佛法而言,人人本具的這念心性就是自己,認識了這念心,才知道心當中有很多毛病、情緒、煩惱及執著,這些都要靠自己來改變,能夠轉化、提升這念心,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。
想消災解難,將生活、生存、生命的空間放大,追求光明的生命,都取決于自己的這念心;心中的煩惱、執著沒有了,心中的災難便沒有了;心裏的災難消除,外面的災難也就隨之消失。一般人只知道逃避外面的災難,而不知道外面的災難,其實是每個人心當中的災難所招感而來的。佛經講「心境」,心裏有一個念頭,外面就有一個境界,能將這念心從外面的境界回歸到自心,這念心就是我們的真生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)930919
生命包含物質與精神生活,想要有所突破、達到一定的水准,至少要給自己訂定一個原則。所謂:「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迩。」要達到最高的境界,也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做起。中臺山有所謂的「四箴行」──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。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實踐「中臺四箴行」,則不論物質生活、精神生活,都能達到光明的一面。
「對上以敬」,家庭裏的父母、長上,學校裏的師長,乃至于社會賢達、事業機構的主管,這都是「上」;對上要有恭敬心,要尊師重道。佛法也講「敬」,對叁寶要恭敬,對父母、師長及社會賢達也要恭敬。這些是中國的倫理道德──家庭倫理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;社會倫理是敬老尊賢;學校倫理是尊師重道;政治倫理就是盡忠、愛國。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業障;消除一分業障,就能增長一分福德、智慧。現在社會大多數的人,缺乏恭敬心,不但缺乏恭敬心,而且還在背後說他人的閑話、是非,認爲「他有什麼了不起,和我差不多,我只是機會不好而已。」這就是因爲有我慢心、驕傲,自以爲是;因此,要以「恭敬心」對治「我慢」的習氣。
「對下以慈」,老師對學生要慈悲,長官對部屬也要慈悲,師父對弟子也要慈悲,「慈悲心」能化除自己的瞋恚之火。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叁把火:饑火、無明火、淫欲火。所謂「饑寒起盜心」,沒有吃的,「饑火」一來,就不管什麼倫理道德,不顧一切地去偷盜、搶劫,乃至…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