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追求光明的生命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等到余德用完,恶报一定会现前,这是绝对百分之百的定则与真理。

  

  「为善不昌,必有余殃,殃尽必昌。」为善却不昌达,是前世、过去生中的业报,等到业报受完,现在的善报一定会现前,所以「殃尽必昌」。另一方面,做了坏事却没有受报,是前世有德,「德尽必灭」,福报享完就会受报,这是儒家的思想,但与佛法的道理却是不谋而合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30801

  

  

  在相对的世界当中,对于任何事情,每一个人的看法大多不同。唐朝有一位宰相魏征,智慧高、学问渊博,对国家忠心耿耿,为人正直清廉。由于魏征常常为了国家的前途、百姓的福祉而向皇帝直言进谏,因此很多小人看不惯魏征,认为魏征挡了自己的财路和前途,于是上呈很多奏折给皇帝,诬陷魏征。唐太宗是位英明的君主,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忠臣,谁又是自私自利的奸臣。

  

  一日,唐太宗召魏征入宫,说道:「朕知道你是个忠心耿耿,有才能、又贤德的好臣子。但为什么朝廷里有些大臣,却上了许多奏折,陈说你的种种不是,这是什么道理呢?」魏征回答:「春雨如膏,农夫喜之,而行人恶其淋漓;秋月如镜,佳人喜之,而盗贼恶其光辉。」春天的雨水如膏露一般;对农夫而言,春天是播种的季节,亟需雨水润泽,春雨就像甘露一样令人欢喜,所以「农夫喜之」;可是路上的行人却讨厌下雨,因为过去和现在不同,现在是水泥或柏油路,处处都有车辆代步,过去没有这些方便,常常是靠步行,一旦下雨,道路就一片泥泞,寸步难行,所以「行人恶其淋漓」。「秋月如镜」,秋天的月亮,光明如镜子一般,在秋高气爽的夜色当中,明月高挂,好一幅美景画境,文人才子正好对月吟诗作赋,所以才子喜之;但是,在黑暗中做坏事的强盗小偷,却因月亮太光明反而不方便行动,故而恶其光辉。同样的雨,同样的月亮,却有人喜、有人恶,因为人心分别而有相对,所以在这世界上,任何事情都有一体两面的结果。

  

  在这个相对的世界当中,要找出一处安身立命之所,让生活真正达到幸福、快乐,使生存空间更广大、开阔,就要本着佛法因缘果报的道理,在因中脚踏实地的努力,才能达到这些目标。本着因果的道理,在生活上去努力,这个意义大众容易了解,但生存空间上如何去开拓,就不容易真正的认识。譬如有的人觉得台湾不安定,地方狭小,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,就想赶快移民,另外找一个好的环境,所以移民到纽西兰、加拿大等国家,想让生存的空间更广大、有保障。这不能说是坏事,然而就佛法来说,希望生存的空间更广大、有保障,不一定要移民,因为东方移到西方、西方移到东方,移民只是事相上的改变,未必能真正改善内心的感受。

  

  过去认为这个世界广大无边,现在由于资讯发达、交通便捷,虽处天涯犹如比邻而居,在短时间内就能从地球的这端到达那端,真正是天涯若比邻。只要世界任何一个偏远地区发生了大灾难,身在台湾的我们,在行、住、坐、卧也都会不安,甚至直接、间接的受影响;以前认为广大无边的世界,现在倒觉得世界实在是很窄小。例如之前发生的911恐怖事件、SARS疫情,台湾及全世界的安全与经济都直接、间接的受到影响,全世界都处在惊慌、焦虑中。所以,这世界的空间算是广大吗?实在是愈来愈小。国与国之间,宛如一个地球村,没有东西南北、没有远近之分,全世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因此,处在这种空间中,要如何保护自己、拥有安全的保障?关键都在自己这念心。若是心量广大,不用移民东方、西方,当下就能住在无量宽阔的世界中。反之,心量狭窄,住在任何地方都不能顺心;即使移民到国外,也会遇上怨怼,因为心量小,世界就小。

  

  所谓「冤亲平等」,这个世界上,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亲眷、朋友。所以,应该要广结善缘、人缘及法缘,并且开阔自己的心灵世界,以智慧心来生活。想真正走出狭小的生存空间,光从台湾移民到美国乃至于全世界,是很难改变的。只有将心量放大,能做到像儒家所说的「有教无类」,及本着佛法所言「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」的心胸来尊重他人,才真正会拥有广大的空间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30808

  

  

  心量广大,这个世界就是净土,所谓「心净佛土净」,不用另外求生西方、求生天堂,因为净土、天堂就在自心当中。这念心保持平静、愉快,现在就住在天堂、生在净土中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佛经亦云:「众生欢喜,诸佛欢喜」,能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容忍心对待大众,大众一定欢喜;大众欢喜,诸佛一定欢喜;自然就能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,所以,要放开心量。心量广大的人,虽然是住在尘世,心里也感觉犹如住在七宝宫殿一样喜悦,在理上而言,当下就是住在七宝宫殿。相反地,心有烦 恼、心不清净、患得患失,即使住在华厦豪宅,也如同住在地狱一样的痛苦。

  

  陶渊明有一首诗,说明了心境的影响,「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;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」「结庐在人境」,修行一定要在深山之中,远离人间吗?其实不是的。我就在人间生活,就在车水马龙的地方打坐、修行;「而无车马喧」,虽然外面车水马龙,非常热闹、喧嚣,但是我这念心不住在外境上,六根不去攀缘,这念心又何来的尘嚣与喧扰?车水马龙与我毫无关系,这就是「心远地自偏」。这念心不执着,不贪恋世间的繁华,心自然就远离了尘嚣。所以,远离尘嚣不在身体的远离,而是这念心要不执着、不住在尘境上;这念心清净、不染着,自然就离开了尘嚣。若能如此,即使身在尘嚣,这个尘嚣之处,因为心的感受不同马上也变成了净土,所以禅宗祖师说:「十字街头好打坐」,《金刚经》说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明白了这些道理,在相对、繁忙的世界中,自己就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空间;这个空间每个人都有,就是自己清净无染的心。所以,要把自己的这念心净化;如果这念心不清净,即使身处净土,净土也会变成秽土。

  

  处在这个染污的世界中,如何才能不被尘劳所染?「无住生心」。「无住」就是六根对六尘,看到好的事物,知道是好,但心不生贪爱,该取就取,该舍就舍,这念心始终保持宁静,这就是自己清净的世界;如果这念心失去正念,心生染着,心不清净,也就失去了智慧心、慈悲心及平等心;这念心安不下来,即使到处去求神拜佛,也很难达到自己的愿望。

  

  心能生万法,佛经言:「心生则法生,法生则心生。」「心」、「法」是彼此相应的。当眼睛看到外面种种的境界,耳朵听到种种音声,口里尝到种种的酸甜苦辣,身根感受外面的冷暖涩滑;如果这念心没有坚住正念,心随着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而去,心就失去控制,人也会随着失控,这一生就会追悔莫及。一个人从小学、中学、高中、大学……乃至于从事任何事业,都离不开这念清净心、智慧心;一旦离开这念清净心、智慧心,人就无所适从。所谓「水能载舟,水能覆舟」,如船行于水上,船里所载的是我们的生命、财产,如果水面风平浪静,就能平安的从此岸到达彼岸,这是「水能载舟」;如果水面起了波浪,波涛汹涌,使舟船翻覆,所有的生命、财产就葬于水中,这是「水能覆舟」。「水」就是指我们的心水,这一生能否走在光明康庄的大道上,要靠这念心的正确抉择;这念心有正念、智慧、慈悲、平等,知因识果,则处处都是光明,一定能圆满达成光明的愿景,这是「水能载舟」。相反地,若知见错误,这念心只知道名、利、财、色,醉生梦死,起贪瞋痴、造杀盗淫,这一生就是一败涂地,乃至丧生失命,这是「水能覆舟」。所以佛经言:「三界唯心」,三界——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轮回三界都是由这念心所使然,乃至成佛是这念心,成魔也是这念心。

  

  佛经云: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;迷即众生,觉即菩提。什么是觉?什么是迷?佛与众生的差别在那里?这念心有执着、烦恼、无明,就是迷,就是众生境界。将这念心的无明、烦恼、执着化除,这念心达到平等;知道要化除烦恼的这念心就是觉,觉悟了就是菩萨;这念心达到究竟的觉悟就是佛。所以佛不是在天上、也不是在西方,是在每一个人的心当中──觉悟了,人人都能成佛、成菩萨。如此,自己就有一个真实的愿景,可以实现的愿景,所以佛法是最民主、平等且实际的观念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30815

  

  

  一般人只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位宗教家,事实上,释迦牟尼佛不但是位宗教家,还是一位科学家、天文学家、大教育家;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民主的先河。一般人只知道「民主」是从西方传过来,却不知道佛法才是真正的民主,佛法主张「男女平等、佛性平等」,不论贫穷贵贱、男女老幼,都能成道、证果,都能为圣、为贤。

  

  过去在印度,有所谓的「四姓阶级」,彼此在生活与社会地位差别非常大。「婆罗门」姓,是最高尚的,专门掌管祭祀;第二是「剎帝利」姓,掌管政治、军事,他们是世袭制度,子子孙孙为王…
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