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等到余德用完,惡報一定會現前,這是絕對百分之百的定則與真理。
「爲善不昌,必有余殃,殃盡必昌。」爲善卻不昌達,是前世、過去生中的業報,等到業報受完,現在的善報一定會現前,所以「殃盡必昌」。另一方面,做了壞事卻沒有受報,是前世有德,「德盡必滅」,福報享完就會受報,這是儒家的思想,但與佛法的道理卻是不謀而合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30801
在相對的世界當中,對于任何事情,每一個人的看法大多不同。唐朝有一位宰相魏征,智慧高、學問淵博,對國家忠心耿耿,爲人正直清廉。由于魏征常常爲了國家的前途、百姓的福祉而向皇帝直言進谏,因此很多小人看不慣魏征,認爲魏征擋了自己的財路和前途,于是上呈很多奏折給皇帝,誣陷魏征。唐太宗是位英明的君主,明白誰才是真正的忠臣,誰又是自私自利的奸臣。
一日,唐太宗召魏征入宮,說道:「朕知道你是個忠心耿耿,有才能、又賢德的好臣子。但爲什麼朝廷裏有些大臣,卻上了許多奏折,陳說你的種種不是,這是什麼道理呢?」魏征回答:「春雨如膏,農夫喜之,而行人惡其淋漓;秋月如鏡,佳人喜之,而盜賊惡其光輝。」春天的雨水如膏露一般;對農夫而言,春天是播種的季節,亟需雨水潤澤,春雨就像甘露一樣令人歡喜,所以「農夫喜之」;可是路上的行人卻討厭下雨,因爲過去和現在不同,現在是水泥或柏油路,處處都有車輛代步,過去沒有這些方便,常常是靠步行,一旦下雨,道路就一片泥濘,寸步難行,所以「行人惡其淋漓」。「秋月如鏡」,秋天的月亮,光明如鏡子一般,在秋高氣爽的夜色當中,明月高挂,好一幅美景畫境,文人才子正好對月吟詩作賦,所以才子喜之;但是,在黑暗中做壞事的強盜小偷,卻因月亮太光明反而不方便行動,故而惡其光輝。同樣的雨,同樣的月亮,卻有人喜、有人惡,因爲人心分別而有相對,所以在這世界上,任何事情都有一體兩面的結果。
在這個相對的世界當中,要找出一處安身立命之所,讓生活真正達到幸福、快樂,使生存空間更廣大、開闊,就要本著佛法因緣果報的道理,在因中腳踏實地的努力,才能達到這些目標。本著因果的道理,在生活上去努力,這個意義大衆容易了解,但生存空間上如何去開拓,就不容易真正的認識。譬如有的人覺得臺灣不安定,地方狹小,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利,就想趕快移民,另外找一個好的環境,所以移民到紐西蘭、加拿大等國家,想讓生存的空間更廣大、有保障。這不能說是壞事,然而就佛法來說,希望生存的空間更廣大、有保障,不一定要移民,因爲東方移到西方、西方移到東方,移民只是事相上的改變,未必能真正改善內心的感受。
過去認爲這個世界廣大無邊,現在由于資訊發達、交通便捷,雖處天涯猶如比鄰而居,在短時間內就能從地球的這端到達那端,真正是天涯若比鄰。只要世界任何一個偏遠地區發生了大災難,身在臺灣的我們,在行、住、坐、臥也都會不安,甚至直接、間接的受影響;以前認爲廣大無邊的世界,現在倒覺得世界實在是很窄小。例如之前發生的911恐怖事件、SARS疫情,臺灣及全世界的安全與經濟都直接、間接的受到影響,全世界都處在驚慌、焦慮中。所以,這世界的空間算是廣大嗎?實在是愈來愈小。國與國之間,宛如一個地球村,沒有東西南北、沒有遠近之分,全世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。因此,處在這種空間中,要如何保護自己、擁有安全的保障?關鍵都在自己這念心。若是心量廣大,不用移民東方、西方,當下就能住在無量寬闊的世界中。反之,心量狹窄,住在任何地方都不能順心;即使移民到國外,也會遇上怨怼,因爲心量小,世界就小。
所謂「冤親平等」,這個世界上,一切衆生都曾經是我們的親眷、朋友。所以,應該要廣結善緣、人緣及法緣,並且開闊自己的心靈世界,以智慧心來生活。想真正走出狹小的生存空間,光從臺灣移民到美國乃至于全世界,是很難改變的。只有將心量放大,能做到像儒家所說的「有教無類」,及本著佛法所言「一切衆生都有佛性」的心胸來尊重他人,才真正會擁有廣大的空間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五)930808
心量廣大,這個世界就是淨土,所謂「心淨佛土淨」,不用另外求生西方、求生天堂,因爲淨土、天堂就在自心當中。這念心保持平靜、愉快,現在就住在天堂、生在淨土中。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佛經亦雲:「衆生歡喜,諸佛歡喜」,能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容忍心對待大衆,大衆一定歡喜;大衆歡喜,諸佛一定歡喜;自然就能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,所以,要放開心量。心量廣大的人,雖然是住在塵世,心裏也感覺猶如住在七寶宮殿一樣喜悅,在理上而言,當下就是住在七寶宮殿。相反地,心有煩 惱、心不清淨、患得患失,即使住在華廈豪宅,也如同住在地獄一樣的痛苦。
陶淵明有一首詩,說明了心境的影響,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;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。」「結廬在人境」,修行一定要在深山之中,遠離人間嗎?其實不是的。我就在人間生活,就在車水馬龍的地方打坐、修行;「而無車馬喧」,雖然外面車水馬龍,非常熱鬧、喧囂,但是我這念心不住在外境上,六根不去攀緣,這念心又何來的塵囂與喧擾?車水馬龍與我毫無關系,這就是「心遠地自偏」。這念心不執著,不貪戀世間的繁華,心自然就遠離了塵囂。所以,遠離塵囂不在身體的遠離,而是這念心要不執著、不住在塵境上;這念心清淨、不染著,自然就離開了塵囂。若能如此,即使身在塵囂,這個塵囂之處,因爲心的感受不同馬上也變成了淨土,所以禅宗祖師說:「十字街頭好打坐」,《金剛經》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明白了這些道理,在相對、繁忙的世界中,自己就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空間;這個空間每個人都有,就是自己清淨無染的心。所以,要把自己的這念心淨化;如果這念心不清淨,即使身處淨土,淨土也會變成穢土。
處在這個染汙的世界中,如何才能不被塵勞所染?「無住生心」。「無住」就是六根對六塵,看到好的事物,知道是好,但心不生貪愛,該取就取,該舍就舍,這念心始終保持甯靜,這就是自己清淨的世界;如果這念心失去正念,心生染著,心不清淨,也就失去了智慧心、慈悲心及平等心;這念心安不下來,即使到處去求神拜佛,也很難達到自己的願望。
心能生萬法,佛經言:「心生則法生,法生則心生。」「心」、「法」是彼此相應的。當眼睛看到外面種種的境界,耳朵聽到種種音聲,口裏嘗到種種的酸甜苦辣,身根感受外面的冷暖澀滑;如果這念心沒有堅住正念,心隨著色聲香味觸等塵境而去,心就失去控製,人也會隨著失控,這一生就會追悔莫及。一個人從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……乃至于從事任何事業,都離不開這念清淨心、智慧心;一旦離開這念清淨心、智慧心,人就無所適從。所謂「水能載舟,水能覆舟」,如船行于水上,船裏所載的是我們的生命、財産,如果水面風平浪靜,就能平安的從此岸到達彼岸,這是「水能載舟」;如果水面起了波浪,波濤洶湧,使舟船翻覆,所有的生命、財産就葬于水中,這是「水能覆舟」。「水」就是指我們的心水,這一生能否走在光明康莊的大道上,要靠這念心的正確抉擇;這念心有正念、智慧、慈悲、平等,知因識果,則處處都是光明,一定能圓滿達成光明的願景,這是「水能載舟」。相反地,若知見錯誤,這念心只知道名、利、財、色,醉生夢死,起貪瞋癡、造殺盜淫,這一生就是一敗塗地,乃至喪生失命,這是「水能覆舟」。所以佛經言:「叁界唯心」,叁界——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輪回叁界都是由這念心所使然,乃至成佛是這念心,成魔也是這念心。
佛經雲:心、佛、衆生,叁無差別;迷即衆生,覺即菩提。什麼是覺?什麼是迷?佛與衆生的差別在那裏?這念心有執著、煩惱、無明,就是迷,就是衆生境界。將這念心的無明、煩惱、執著化除,這念心達到平等;知道要化除煩惱的這念心就是覺,覺悟了就是菩薩;這念心達到究竟的覺悟就是佛。所以佛不是在天上、也不是在西方,是在每一個人的心當中──覺悟了,人人都能成佛、成菩薩。如此,自己就有一個真實的願景,可以實現的願景,所以佛法是最民主、平等且實際的觀念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30815
一般人只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位宗教家,事實上,釋迦牟尼佛不但是位宗教家,還是一位科學家、天文學家、大教育家;更重要的是他開創了民主的先河。一般人只知道「民主」是從西方傳過來,卻不知道佛法才是真正的民主,佛法主張「男女平等、佛性平等」,不論貧窮貴賤、男女老幼,都能成道、證果,都能爲聖、爲賢。
過去在印度,有所謂的「四姓階級」,彼此在生活與社會地位差別非常大。「婆羅門」姓,是最高尚的,專門掌管祭祀;第二是「剎帝利」姓,掌管政治、軍事,他們是世襲製度,子子孫孫爲王…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