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追求光明的生命

  追求光明的生命

  ──九十二年十二月五日开示于淡江大学

  

  

  「追求光明的生命」,追求的意思是要积极而不是消极;要主动而不是被动,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积极的精神,相信生命一定很充实。追求光明的人生,希望自己这一生能够顺利、美满,能够幸福、光明,这是大众共同的愿望。

  

  生命包含生活、生存、生命;在生活上,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、快乐、适意,这是大家共同追求的愿景。在生存上,人人都希望生存的空间要广大、开阔,在工作岗位上能有一番顶天立地的作为,出人头地,也希望生存有安全的保障。在生命上,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身体健康而且长命百岁,才华与智慧俱佳;不但如此,还希望子子孙孙绵延不断,薪火相传。

  

 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个相对的世界,什么是相对?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光明、平顺,可是难免会遇到负面与黑暗,挫折与考验。光明与黑暗,平顺与坎坷,这些都是相对的。因为一切事情都是相对的,所以就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。佛经言:「有佛就有魔,有善就有恶,有功德天就有黑暗天。」什么是生活上的相对境界?举例而言,大众现在所在的这个活动中心,讲堂是内,讲堂外的庭园是外;但是若站在外面的庭园来看,庭园又是内,庭园外的街道又成为外;然而街道之外还有城镇,城镇之外还有县市……,究竟那个是内、那个是外?

  

  比如在这个活动中心,如果把电灯关上,马上就是一片黑暗;再打开电灯,这个地方又是光明,所以,这个活动中心究竟是光明还是黑暗?此外,在这个世界,白天的时候,人们可以看得很清楚,因此,觉得白天是明;可是有些众生白天却什么都看不见,但是到了晚上却看得很清楚,对它们而言,白天是暗,晚上才是明。因此,究竟这个世界是明、是暗?以此类推,这种相对的境界比比皆是。所以,光明是相对于黑暗而有,如果没有黑暗,光明也不能成立;善相对于恶,美相对于丑,正相对于邪……,这些都是种种的相对境界。

  

  既然有光明、黑暗,正、邪……,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,要如何突破相对,从中找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?拥有光明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,及人生;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积极追求的目标。

  

 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佛法,所以认为佛法是消极的,事实上佛法是最积极的;因为佛法讲因缘果报,现在种什么因,未来一定得什么果,佛经云:「有此则有彼,无此则无彼;此生则彼生,此灭则彼灭。」在这个人世间,一定要从因上去努力,不可以坐享其成,或是坐以待毙。佛法又说:「没有天生的释迦,自然的弥勒」,社会上一般人也讲: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」,儒家亦言:「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」这些就是说明凡事要在因上努力。

  

  因果的道理既积极且实际,譬如,做为一个学生想要名列前茅,未来有美好的前途,平时就必须要努力。平时不努力,等到考试近了才熬夜读书,乃至考试时作弊,就算通过考试,但是自己的技能、知识却没有增长。长期养成了这种苟且偷安的习惯,一旦毕业,进入了社会,很容易就被时代所淘汰。所以,平时的努力学习,认真研究学问,这就是「因」;有这些因,考试的成绩一定很好,将来一定有所成就,这就是「果」。

  

  佛法言:「众生畏果,菩萨畏因」,众生不知道人生应该从那一个方向去努力,所以不敢面对现实乃至于逃避现实,或是存着等待的心理,只想着怎么样才会有奇遇?如何能够一夕致富?总是在果上祈求;菩萨知道现在种什么因,未来一定得什么果,所以菩萨是在因上去努力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就知佛法是最积极、进取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)930718

  

  

  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果报、都是缘起法,明白这个道理,人生就找到了方向。否则,不在因上努力,存着侥幸的心理,只知道等待机会,如此就会随波逐流,乃至被社会所淘汰。无论是家庭、学校、机关……社会上所有一切,都是在相对法中。如果不解此理,就会怨天尤人,感觉什么都是压力──在学校,老师有教学的压力,学生有读书、课程的压力;在家庭有亲子、经济、事业种种的压力。殊不知压力也是相对法,没有压力就不能成就;虽然压力大,只要禁得起考验、磨炼就能成功。所以,压力能成就自己的学业、智慧及事业,乃至种种的善法功德。明白这些道理,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,不但能够生活、生存,更能无限扩展自己的生命价值,等于儒家所说:「立德、立言、立功」三不朽。人生有了目标以及愿景、希望,就能产生种种的力量。

  

  事实上,人一定要活在有希望的社会群体中,活在有希望的生活空间。在这个社会,有很多人感觉自己好象被群体遗忘了;也有些人因身患疾病,贫病交加,亲友实在也爱莫能助,所以感觉亲戚朋友之间,好象只是一种利害关系;乃至因生活、贷款的压力,或失去事业、爱情、家庭,就觉得人生在世,无任何意义,只有压力、烦恼,因而走上了自杀之途。或有些人认为,人生就算是功成名就,权倾一时,最后也免不了老、病、死苦!拥有再多的家产、亲眷也帮不上忙,一旦往生了,一文钱也带不走,人生实在是「来时是空,去时也空」,这么一想,就感觉人生空虚、乏味,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,以求了脱。这些负面的思想,都是由于只想到生命中黑暗的一面,而未看到生命中的光明。佛法言:「人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生命是无穷尽的。」所以,任何事情不要从负面去思考,若只从负面想,愈想心量愈小,愈钻牛角尖,最后就走进了死胡同;要积极地从正面思考,所谓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错」,以别人为借镜来检讨、策励自己,规画自己。

  

  时下一般人很少会回顾过去,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对未来的参考与借镜。古人说:「以古为镜,可知兴替;以铜为镜,可正衣冠;以人为镜,可明得失。」古时是以铜制品为镜,检视自己的衣冠是否端正、整齐;以历史为镜,能知道世代交替,国家兴衰的缘故。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资产,值得大众研究,有了过去历史的经验与见证,就能时刻警惕自己。「以人为镜,可明得失」,了解他人为什么会失败?又是怎么成功的?由此勉励自己,人生就有无限光明的未来,但是未来要靠现在的努力。佛经言:「不论是做人、做事,乃至成佛、成道,都要靠现在的努力,绝对不可以只是等待。」若只是坐在这里等待诸佛菩萨来摩顶授记,就可成道,那是不可能的事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,历经种种勤苦,方得成道,出世法如此,世间法也是如此;以佛法而言,吃苦就能了苦,了苦就能有福报。中国有句俗话:「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」,现代的人在「吃苦」这一关很难突破,有一点点苦就逃避、推诿,只想寻求一夕致富的捷径──买股票、赌六合彩、赌博,这种不良的行径,害了自己,对社会也造成不良的影响。所以凡事要从因上去努力,去除投机取巧的心态,以正正当当的方法,做学问、做事业,才是最实在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三)930725

  

  

  生活离不开精神与物质,离不开家庭、事业。在事业上要如何才能成就?就是要从事正业、净业。正业是正正当当的事业,不违背法律、伦理道德;净业就更进一步,不但不违背法律、伦理道德,更不违反佛法因果的道理。举例而言,如从事捕鱼、养鸡、养猪业,这是法令所许可的,可是养猪、养鸡的副作用很多,一是污染环境卫生,二是杀生害命。尤其是杀生害命,将来要受杀生的苦报;中国有句话:「钱财可以欠,命债不能欠。」世间上发生的事都有其因果,绝对不是偶然发生。所以在事业的选择上,一定要从事净业、清净的事业,不违背各类众生生存活命的天理,也不可违背清净的道德行为。

  

  佛法就如同法律一样,「法律」规定那些事可以做,那些不可以做;佛法则告诉大众那些是应该做,那些是不应该做;该做的事,就要积极地追求,全力以赴,不要等待;不该做的事,一定不做,要择善固执,如此就是为自己找到通往光明的大路。

  

  中国有句名言:「人为善,福虽未至,祸已远离;人为恶,祸虽未至,福已远离。」意思是说,一个人经常修善法,虽然没有得到很大的回馈、福报,但是最低限度大祸已经远离;相反地,一个不仁不义、丧尽天良,做尽了种种坏事的人,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平步青云,但不要羡慕他,因为福报早已远离了他,只是现前还没有受到恶报。儒家有句话:「为善必昌,为善不昌,必有余殃,殃尽必昌;为恶必灭,为恶不灭,必有余德,德尽必灭。」说明一个人做了善事,现在却是事事不顺利,苦苦恼恼一生;某某人虽做坏事,不但不受报,而且还有权有势、呼风唤雨;这与佛经上所说的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」,好象不一致,难道没有因果?

  

  假使一个人在过去生没有修善法、福报,今生就会因余福不足而易遭遇种种障碍;如果这一生知道行善、修福报,重新开始,等到福德、善法修圆满,恶运消除了,很快就能平步青云。同样地,今生做了种种违背良心道德的事,却还能够呼风唤雨,不受恶报,这是因为过去的余德尚在,现在所享用的是过去生累积而来的福报,是不值得羡慕的,因为今生不知道继续行善、累积福德,只是在享用,乃至糟蹋,终究是坐吃山空…
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