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求光明的生命
──九十二年十二月五日開示于淡江大學
「追求光明的生命」,追求的意思是要積極而不是消極;要主動而不是被動,如果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積極的精神,相信生命一定很充實。追求光明的人生,希望自己這一生能夠順利、美滿,能夠幸福、光明,這是大衆共同的願望。
生命包含生活、生存、生命;在生活上,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、快樂、適意,這是大家共同追求的願景。在生存上,人人都希望生存的空間要廣大、開闊,在工作崗位上能有一番頂天立地的作爲,出人頭地,也希望生存有安全的保障。在生命上,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身體健康而且長命百歲,才華與智慧俱佳;不但如此,還希望子子孫孫綿延不斷,薪火相傳。
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個相對的世界,什麼是相對?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光明、平順,可是難免會遇到負面與黑暗,挫折與考驗。光明與黑暗,平順與坎坷,這些都是相對的。因爲一切事情都是相對的,所以就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不完美。佛經言:「有佛就有魔,有善就有惡,有功德天就有黑暗天。」什麼是生活上的相對境界?舉例而言,大衆現在所在的這個活動中心,講堂是內,講堂外的庭園是外;但是若站在外面的庭園來看,庭園又是內,庭園外的街道又成爲外;然而街道之外還有城鎮,城鎮之外還有縣市……,究竟那個是內、那個是外?
比如在這個活動中心,如果把電燈關上,馬上就是一片黑暗;再打開電燈,這個地方又是光明,所以,這個活動中心究竟是光明還是黑暗?此外,在這個世界,白天的時候,人們可以看得很清楚,因此,覺得白天是明;可是有些衆生白天卻什麼都看不見,但是到了晚上卻看得很清楚,對它們而言,白天是暗,晚上才是明。因此,究竟這個世界是明、是暗?以此類推,這種相對的境界比比皆是。所以,光明是相對于黑暗而有,如果沒有黑暗,光明也不能成立;善相對于惡,美相對于醜,正相對于邪……,這些都是種種的相對境界。
既然有光明、黑暗,正、邪……,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中,要如何突破相對,從中找出一條通往光明的大道?擁有光明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,及人生;這是每一個人都要積極追求的目標。
有些人因爲不了解佛法,所以認爲佛法是消極的,事實上佛法是最積極的;因爲佛法講因緣果報,現在種什麼因,未來一定得什麼果,佛經雲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;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在這個人世間,一定要從因上去努力,不可以坐享其成,或是坐以待斃。佛法又說:「沒有天生的釋迦,自然的彌勒」,社會上一般人也講: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,儒家亦言:「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」這些就是說明凡事要在因上努力。
因果的道理既積極且實際,譬如,做爲一個學生想要名列前茅,未來有美好的前途,平時就必須要努力。平時不努力,等到考試近了才熬夜讀書,乃至考試時作弊,就算通過考試,但是自己的技能、知識卻沒有增長。長期養成了這種苟且偷安的習慣,一旦畢業,進入了社會,很容易就被時代所淘汰。所以,平時的努力學習,認真研究學問,這就是「因」;有這些因,考試的成績一定很好,將來一定有所成就,這就是「果」。
佛法言:「衆生畏果,菩薩畏因」,衆生不知道人生應該從那一個方向去努力,所以不敢面對現實乃至于逃避現實,或是存著等待的心理,只想著怎麼樣才會有奇遇?如何能夠一夕致富?總是在果上祈求;菩薩知道現在種什麼因,未來一定得什麼果,所以菩薩是在因上去努力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就知佛法是最積極、進取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30718
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果報、都是緣起法,明白這個道理,人生就找到了方向。否則,不在因上努力,存著僥幸的心理,只知道等待機會,如此就會隨波逐流,乃至被社會所淘汰。無論是家庭、學校、機關……社會上所有一切,都是在相對法中。如果不解此理,就會怨天尤人,感覺什麼都是壓力──在學校,老師有教學的壓力,學生有讀書、課程的壓力;在家庭有親子、經濟、事業種種的壓力。殊不知壓力也是相對法,沒有壓力就不能成就;雖然壓力大,只要禁得起考驗、磨煉就能成功。所以,壓力能成就自己的學業、智慧及事業,乃至種種的善法功德。明白這些道理,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中,不但能夠生活、生存,更能無限擴展自己的生命價值,等于儒家所說:「立德、立言、立功」叁不朽。人生有了目標以及願景、希望,就能産生種種的力量。
事實上,人一定要活在有希望的社會群體中,活在有希望的生活空間。在這個社會,有很多人感覺自己好象被群體遺忘了;也有些人因身患疾病,貧病交加,親友實在也愛莫能助,所以感覺親戚朋友之間,好象只是一種利害關系;乃至因生活、貸款的壓力,或失去事業、愛情、家庭,就覺得人生在世,無任何意義,只有壓力、煩惱,因而走上了自殺之途。或有些人認爲,人生就算是功成名就,權傾一時,最後也免不了老、病、死苦!擁有再多的家産、親眷也幫不上忙,一旦往生了,一文錢也帶不走,人生實在是「來時是空,去時也空」,這麼一想,就感覺人生空虛、乏味,幹脆結束自己的生命,以求了脫。這些負面的思想,都是由于只想到生命中黑暗的一面,而未看到生命中的光明。佛法言:「人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生命是無窮盡的。」所以,任何事情不要從負面去思考,若只從負面想,愈想心量愈小,愈鑽牛角尖,最後就走進了死胡同;要積極地從正面思考,所謂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,以別人爲借鏡來檢討、策勵自己,規畫自己。
時下一般人很少會回顧過去,以過去的經驗作爲對未來的參考與借鏡。古人說:「以古爲鏡,可知興替;以銅爲鏡,可正衣冠;以人爲鏡,可明得失。」古時是以銅製品爲鏡,檢視自己的衣冠是否端正、整齊;以曆史爲鏡,能知道世代交替,國家興衰的緣故。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曆史資産,值得大衆研究,有了過去曆史的經驗與見證,就能時刻警惕自己。「以人爲鏡,可明得失」,了解他人爲什麼會失敗?又是怎麼成功的?由此勉勵自己,人生就有無限光明的未來,但是未來要靠現在的努力。佛經言:「不論是做人、做事,乃至成佛、成道,都要靠現在的努力,絕對不可以只是等待。」若只是坐在這裏等待諸佛菩薩來摩頂授記,就可成道,那是不可能的事。
釋迦牟尼佛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證,曆經種種勤苦,方得成道,出世法如此,世間法也是如此;以佛法而言,吃苦就能了苦,了苦就能有福報。中國有句俗話:「吃得苦中苦,方爲人上人」,現代的人在「吃苦」這一關很難突破,有一點點苦就逃避、推诿,只想尋求一夕致富的捷徑──買股票、賭六合彩、賭博,這種不良的行徑,害了自己,對社會也造成不良的影響。所以凡事要從因上去努力,去除投機取巧的心態,以正正當當的方法,做學問、做事業,才是最實在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叁)930725
生活離不開精神與物質,離不開家庭、事業。在事業上要如何才能成就?就是要從事正業、淨業。正業是正正當當的事業,不違背法律、倫理道德;淨業就更進一步,不但不違背法律、倫理道德,更不違反佛法因果的道理。舉例而言,如從事捕魚、養雞、養豬業,這是法令所許可的,可是養豬、養雞的副作用很多,一是汙染環境衛生,二是殺生害命。尤其是殺生害命,將來要受殺生的苦報;中國有句話:「錢財可以欠,命債不能欠。」世間上發生的事都有其因果,絕對不是偶然發生。所以在事業的選擇上,一定要從事淨業、清淨的事業,不違背各類衆生生存活命的天理,也不可違背清淨的道德行爲。
佛法就如同法律一樣,「法律」規定那些事可以做,那些不可以做;佛法則告訴大衆那些是應該做,那些是不應該做;該做的事,就要積極地追求,全力以赴,不要等待;不該做的事,一定不做,要擇善固執,如此就是爲自己找到通往光明的大路。
中國有句名言:「人爲善,福雖未至,禍已遠離;人爲惡,禍雖未至,福已遠離。」意思是說,一個人經常修善法,雖然沒有得到很大的回饋、福報,但是最低限度大禍已經遠離;相反地,一個不仁不義、喪盡天良,做盡了種種壞事的人,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平步青雲,但不要羨慕他,因爲福報早已遠離了他,只是現前還沒有受到惡報。儒家有句話:「爲善必昌,爲善不昌,必有余殃,殃盡必昌;爲惡必滅,爲惡不滅,必有余德,德盡必滅。」說明一個人做了善事,現在卻是事事不順利,苦苦惱惱一生;某某人雖做壞事,不但不受報,而且還有權有勢、呼風喚雨;這與佛經上所說的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好象不一致,難道沒有因果?
假使一個人在過去生沒有修善法、福報,今生就會因余福不足而易遭遇種種障礙;如果這一生知道行善、修福報,重新開始,等到福德、善法修圓滿,惡運消除了,很快就能平步青雲。同樣地,今生做了種種違背良心道德的事,卻還能夠呼風喚雨,不受惡報,這是因爲過去的余德尚在,現在所享用的是過去生累積而來的福報,是不值得羨慕的,因爲今生不知道繼續行善、累積福德,只是在享用,乃至糟蹋,終究是坐吃山空…
《追求光明的生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