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酒,就能得到善神的保護。因爲受持五戒的福報,每一條戒有五位福德神保護,五條戒受圓滿,就有二十五位福德神來保護。五戒是做人的根本,做到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新生命就開始了。
所以新生命有漸、也有頓,有粗、也有細,有方便、也有究竟。超越了時間、空間,那是最高的境界,是開悟的境界,是菩薩的境界、羅漢的境界。由于衆生的這念心,打妄想已經成了習慣,所以誦經、持咒、禮忏,就是爲了對治妄想和昏沈,這些都是善法。明白這些道理,處處都是佛法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沒有障礙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50319
新生命就在舊生命當中,這個舊生命每一個人都有,只是過去不知道沈澱、淨化這一念心。這念心就像一潭渾水,一坐下來就是妄想,沒有妄想就感到無聊、昏沈。所以,從現在開始要澄清這念心,而打坐有助于我們澄清心水,將渾水中的泥沙沈澱下去。這念心漸漸變清涼,自己的靈知靈覺也會愈來愈清明,就會産生種種的瑞相、感應,乃至超人一等的智慧,至少觀察每一件事情都能明察秋毫,不會走錯路;這念心有了智慧,人生就能步向光明。
這念心要沈澱下來、靜下來,除了打坐以外,還要誦經、持咒、做種種善事,這是修福報,也是在淨化這念心。明白這個道理,希望每一個人從現在開始認真地追求自己「真實的新生命」。從各種方法去努力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檢討、反省:管理自己的口不要亂講話、身體不要做錯事、心不要打妄想;要起心動念就是起善心,要講話就是講好話,要做事就是做善事,這就是管理自己。
管理別人容易,管理自己卻不容易,因爲我們每個人的身、口、意都已經形成種種不良的習慣,習慣惡口、講是非。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這個毛病,所以從這方面著手、改進,自己一定可以找到一條新的大路、新的生命。有人可能會想:「我們事情很多,沒辦法天天在禅堂打坐,怎麼辦呢?」佛法不離世間法,都在于自己這念心,平時要提醒自己在身口意上用功,從日常生活中修一切善、斷一切惡,從檢討、反省、改過做起。
陶淵明有一首詩說道: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;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。」一般修行人喜歡在深山、沒有人煙、沒有車馬喧聲的地方打坐,這念心才能靜得下來。而陶淵明說,我不到深山去打坐,我就「結廬在人境」。不但住在人間,還住在鬧市當中,雖在鬧市當中,這念心不混亂、不顛倒,不隨境界所轉,「而無車馬喧」,外面的車聲、吵嚷聲……種種聲音我都聽不見。用什麼功夫可以達到這個境界?「心遠地自偏」,自己不去攀緣一切外境就好了,他開他的車,他坐他的馬,他走他的路,他講他的話;我在這裏專心做事,互不相幹,外面的一切與自己毫無關系。「心遠」,遠就是遠離,這念心遠離心外的一切境界。如果去想這裏是鬧市,這個地方我不習慣,這些聲音很吵雜,這是自己的心在障礙自己。所以,心專注非常重要,人在哪裏,心就在哪裏,在看書,心就專注在書上,外面鑼鼓喧天、車水馬龍與自己毫無關系。
一般人的心容易散亂,不容易專注。「禅坐」能訓練專注,把心收回來,提得起、放得下,即說即做,即做即了,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始終不離開當下這一念。所以,平時就要練習心能作主,這功夫是練習來的。以前眼睛喜歡到處看,現在應該看的才看,不應該看的就不看,不去耗費自己的精神;要聽就聽,不該聽的絕對不聽,不讓不該聽的聲音染汙自己的耳根;該記的就記,不該記的絕對不記,不好的東西絕不留在意根裏,如黃色小說、黃色新聞,以前的所見所聞都不要放在意根當中使意根不清淨。因爲意根不清淨,生命就有障礙,能夠養成這種智慧,這就是「作主」。所以,一切都操之在我們這念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50326
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本具的覺性,雖然是本具,如果不經過一番檢討、反省,不經過一番磨煉,新生命就無法放出活力,無法産生光和熱。佛經講「人人都有佛性」,成道了,佛性不增加一絲一毫;尚未成道,才剛開始了解這些道理,佛性也不減少一絲一毫。現在知道這些道理了,有了新希望、新生命,還得靠自己去努力,要繼續不斷地日新又新,這就是修行。
這念心就是道,道是現成的,新生命就在舊生命當中,不需要另外去找;只要倒掉心中的垃圾,沈澱心中的淤泥,化掉心中的煩惱,新生命就會現前。希望大衆從各方面去努力,一定能找得到自己的新生命,找到了就受用無窮,我們的生命就真正是無始無終。佛經也是這麼講,我們的生命無始無終,聽法的這念心是無始無終,法爾如是。所以不要看輕自己,但是也不要貢高我慢;因爲雖然知道了,新生命還只是剛剛開始萌芽,萌芽以後還要努力用功、繼續成長,成長以後還要開花,開花以後才能結果。所以,還有一段時間要磨煉。
這段過程,在佛經裏分爲幾個層次,第一個是「本覺」,不但人有本覺,連畜生也有本具的覺性。例如小狗也有靈性,狗不嫌家貧,狗能救主,不論家裏多貧窮,甚至于沒有飯吃,狗都不會棄主人而去,始終守著主人的家。不像有些人是「大難來時各自飛」,因爲家裏窮就自己遠走,棄家不顧。所以,佛性是本具的,一切衆生都有佛性;雖然是本具,但是若沒有覺悟也沒有用,還是在受苦受難。
現在開始覺悟了,就是「始覺」,就是新生命的開始,這是第二個階段。人的覺性有先知先覺、不知不覺、後知後覺,而賢者、聖者是先知先覺。一般只知道名利財色、醉生夢死的衆生,不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哪裏,這是不知不覺。現在已經知道新生命的意義,知道生命除了物質生活,更有精神生活,知道心靈的世界才是自己,這是後知後覺。
由「始覺」繼續不斷地努力、發長遠心,經過一段時間,粗的分別執著相盡舍,無明之惑將破,本覺之體將顯,雖未證真而似于真,這屬于「相似覺」,這是第叁個層次。
雖然成「相似覺」,但是還沒有佛的智慧、沒有菩薩的智慧,所以要回小向大,修六波羅蜜,將自己的新生命向上提升、向上升華,進入菩薩的境界。菩薩就是覺悟的衆生;發了菩薩的心願、行菩薩道者,都是菩薩。然而菩薩的階位有種種不同,現在發了菩薩心是「凡夫菩薩」,由凡夫菩薩繼續用功,然後進入「賢位菩薩」,由賢位菩薩再進入「登地菩薩」。登地菩薩繼續用功,從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……一直到十地滿心,再更進一步就是「等覺菩薩」。「等覺」,「等」是同等,譬如大學的同等學曆,雖然不是大學畢業,可是所擁有的智慧、知識、技能、涵養都和大學程度同等,雖說是同等但是並沒有大學畢業,還差一點。等覺菩薩還沒有成佛,因爲智慧、福德還差佛一點點,像彌勒菩薩就是等覺菩薩,將來在龍華樹下成佛,就和如來佛完全一樣,稱之爲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所以,縱然是覺悟,也不要驕傲,還要在各個層次上繼續不斷地提升。由本覺到始覺、由始覺到相似覺、由相似覺到菩薩位的分證覺、由分證覺到究竟覺,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佛法好象求學一樣,一步一步地,由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、碩士到博士,有層次上的差別。
佛法很科學、也很有次第,值得我們去落實。每一階段都是條理分明,可以帶給我們一個新的希望,也就是給我們一個新的生命。即使今生成不了道,來世還可以再接再厲;來世成不了道,仍可以繼續努力,因爲我們的生命是無窮盡的,有無窮盡的希望。所以從現在開始,爲了使我們新的生命提升、淨化,因此要廣集福慧資糧。「福」是福報,修一切善、無善不修,斷一切惡、無惡不斷,這是修福報;「慧」就是返照自心,化除心當中的煩惱,要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。這樣不斷地提升、淨化,人人都能達到最高的新生命,不要小看自己。
佛經說:「人人皆可成道,人人皆可成佛。」成道、成佛,不是在天上,也不是死了以後才成道、成佛,而是在人世間圓滿——智慧圓滿、禅定圓滿、煩惱漏盡、慈悲心圓滿、大願心圓滿,所有一切功德圓滿了,就是成道、成佛。功德圓滿要靠自己去努力,誰也幫不上忙;同樣的,自己所造的惡業,別人也沒辦法代替自己去承受果報。所以,「解鈴還須系鈴人」,還是得自己檢討、反省,真誠地改過自新,就能夠消除業障。希望每一位都要有信心,要福慧雙修,廣集福慧資糧,新生命就會隨著我們的修行,一層一層地提升、淨化,達到圓滿,我們的新生命就能發出最高的熱量和光明。
《生命中之新生命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