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酒,就能得到善神的保护。因为受持五戒的福报,每一条戒有五位福德神保护,五条戒受圆满,就有二十五位福德神来保护。五戒是做人的根本,做到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新生命就开始了。
所以新生命有渐、也有顿,有粗、也有细,有方便、也有究竟。超越了时间、空间,那是最高的境界,是开悟的境界,是菩萨的境界、罗汉的境界。由于众生的这念心,打妄想已经成了习惯,所以诵经、持咒、礼忏,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和昏沉,这些都是善法。明白这些道理,处处都是佛法,行、住、坐、卧都没有障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50319
新生命就在旧生命当中,这个旧生命每一个人都有,只是过去不知道沉淀、净化这一念心。这念心就像一潭浑水,一坐下来就是妄想,没有妄想就感到无聊、昏沉。所以,从现在开始要澄清这念心,而打坐有助于我们澄清心水,将浑水中的泥沙沉淀下去。这念心渐渐变清凉,自己的灵知灵觉也会愈来愈清明,就会产生种种的瑞相、感应,乃至超人一等的智慧,至少观察每一件事情都能明察秋毫,不会走错路;这念心有了智慧,人生就能步向光明。
这念心要沉淀下来、静下来,除了打坐以外,还要诵经、持咒、做种种善事,这是修福报,也是在净化这念心。明白这个道理,希望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认真地追求自己「真实的新生命」。从各种方法去努力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检讨、反省:管理自己的口不要乱讲话、身体不要做错事、心不要打妄想;要起心动念就是起善心,要讲话就是讲好话,要做事就是做善事,这就是管理自己。
管理别人容易,管理自己却不容易,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、口、意都已经形成种种不良的习惯,习惯恶口、讲是非。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个毛病,所以从这方面着手、改进,自己一定可以找到一条新的大路、新的生命。有人可能会想:「我们事情很多,没办法天天在禅堂打坐,怎么办呢?」佛法不离世间法,都在于自己这念心,平时要提醒自己在身口意上用功,从日常生活中修一切善、断一切恶,从检讨、反省、改过做起。
陶渊明有一首诗说道:「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;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」一般修行人喜欢在深山、没有人烟、没有车马喧声的地方打坐,这念心才能静得下来。而陶渊明说,我不到深山去打坐,我就「结庐在人境」。不但住在人间,还住在闹市当中,虽在闹市当中,这念心不混乱、不颠倒,不随境界所转,「而无车马喧」,外面的车声、吵嚷声……种种声音我都听不见。用什么功夫可以达到这个境界?「心远地自偏」,自己不去攀缘一切外境就好了,他开他的车,他坐他的马,他走他的路,他讲他的话;我在这里专心做事,互不相干,外面的一切与自己毫无关系。「心远」,远就是远离,这念心远离心外的一切境界。如果去想这里是闹市,这个地方我不习惯,这些声音很吵杂,这是自己的心在障碍自己。所以,心专注非常重要,人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,在看书,心就专注在书上,外面锣鼓喧天、车水马龙与自己毫无关系。
一般人的心容易散乱,不容易专注。「禅坐」能训练专注,把心收回来,提得起、放得下,即说即做,即做即了,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,始终不离开当下这一念。所以,平时就要练习心能作主,这功夫是练习来的。以前眼睛喜欢到处看,现在应该看的才看,不应该看的就不看,不去耗费自己的精神;要听就听,不该听的绝对不听,不让不该听的声音染污自己的耳根;该记的就记,不该记的绝对不记,不好的东西绝不留在意根里,如黄色小说、黄色新闻,以前的所见所闻都不要放在意根当中使意根不清净。因为意根不清净,生命就有障碍,能够养成这种智慧,这就是「作主」。所以,一切都操之在我们这念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50326
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觉性,虽然是本具,如果不经过一番检讨、反省,不经过一番磨炼,新生命就无法放出活力,无法产生光和热。佛经讲「人人都有佛性」,成道了,佛性不增加一丝一毫;尚未成道,才刚开始了解这些道理,佛性也不减少一丝一毫。现在知道这些道理了,有了新希望、新生命,还得靠自己去努力,要继续不断地日新又新,这就是修行。
这念心就是道,道是现成的,新生命就在旧生命当中,不需要另外去找;只要倒掉心中的垃圾,沉淀心中的淤泥,化掉心中的烦恼,新生命就会现前。希望大众从各方面去努力,一定能找得到自己的新生命,找到了就受用无穷,我们的生命就真正是无始无终。佛经也是这么讲,我们的生命无始无终,听法的这念心是无始无终,法尔如是。所以不要看轻自己,但是也不要贡高我慢;因为虽然知道了,新生命还只是刚刚开始萌芽,萌芽以后还要努力用功、继续成长,成长以后还要开花,开花以后才能结果。所以,还有一段时间要磨炼。
这段过程,在佛经里分为几个层次,第一个是「本觉」,不但人有本觉,连畜生也有本具的觉性。例如小狗也有灵性,狗不嫌家贫,狗能救主,不论家里多贫穷,甚至于没有饭吃,狗都不会弃主人而去,始终守着主人的家。不像有些人是「大难来时各自飞」,因为家里穷就自己远走,弃家不顾。所以,佛性是本具的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;虽然是本具,但是若没有觉悟也没有用,还是在受苦受难。
现在开始觉悟了,就是「始觉」,就是新生命的开始,这是第二个阶段。人的觉性有先知先觉、不知不觉、后知后觉,而贤者、圣者是先知先觉。一般只知道名利财色、醉生梦死的众生,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,这是不知不觉。现在已经知道新生命的意义,知道生命除了物质生活,更有精神生活,知道心灵的世界才是自己,这是后知后觉。
由「始觉」继续不断地努力、发长远心,经过一段时间,粗的分别执着相尽舍,无明之惑将破,本觉之体将显,虽未证真而似于真,这属于「相似觉」,这是第三个层次。
虽然成「相似觉」,但是还没有佛的智慧、没有菩萨的智慧,所以要回小向大,修六波罗蜜,将自己的新生命向上提升、向上升华,进入菩萨的境界。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;发了菩萨的心愿、行菩萨道者,都是菩萨。然而菩萨的阶位有种种不同,现在发了菩萨心是「凡夫菩萨」,由凡夫菩萨继续用功,然后进入「贤位菩萨」,由贤位菩萨再进入「登地菩萨」。登地菩萨继续用功,从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……一直到十地满心,再更进一步就是「等觉菩萨」。「等觉」,「等」是同等,譬如大学的同等学历,虽然不是大学毕业,可是所拥有的智慧、知识、技能、涵养都和大学程度同等,虽说是同等但是并没有大学毕业,还差一点。等觉菩萨还没有成佛,因为智慧、福德还差佛一点点,像弥勒菩萨就是等觉菩萨,将来在龙华树下成佛,就和如来佛完全一样,称之为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
所以,纵然是觉悟,也不要骄傲,还要在各个层次上继续不断地提升。由本觉到始觉、由始觉到相似觉、由相似觉到菩萨位的分证觉、由分证觉到究竟觉,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佛法好象求学一样,一步一步地,由小学、中学、高中、大学、硕士到博士,有层次上的差别。
佛法很科学、也很有次第,值得我们去落实。每一阶段都是条理分明,可以带给我们一个新的希望,也就是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。即使今生成不了道,来世还可以再接再厉;来世成不了道,仍可以继续努力,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,有无穷尽的希望。所以从现在开始,为了使我们新的生命提升、净化,因此要广集福慧资粮。「福」是福报,修一切善、无善不修,断一切恶、无恶不断,这是修福报;「慧」就是返照自心,化除心当中的烦恼,要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。这样不断地提升、净化,人人都能达到最高的新生命,不要小看自己。
佛经说:「人人皆可成道,人人皆可成佛。」成道、成佛,不是在天上,也不是死了以后才成道、成佛,而是在人世间圆满——智慧圆满、禅定圆满、烦恼漏尽、慈悲心圆满、大愿心圆满,所有一切功德圆满了,就是成道、成佛。功德圆满要靠自己去努力,谁也帮不上忙;同样的,自己所造的恶业,别人也没办法代替自己去承受果报。所以,「解铃还须系铃人」,还是得自己检讨、反省,真诚地改过自新,就能够消除业障。希望每一位都要有信心,要福慧双修,广集福慧资粮,新生命就会随着我们的修行,一层一层地提升、净化,达到圆满,我们的新生命就能发出最高的热量和光明。
《生命中之新生命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