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九十七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

  九十七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

  

  

  (一)971109

  所謂「禅者,佛之心;教者,佛之口;律者,佛之身」,禅,就在我們這一念清淨心當中。要徹底認識這一念心、承擔這一念心,才能夠講出微妙法、方便法,才能普度衆生,所以稱爲教。如果認識了這一念心,就要在日常生活上磨煉,把煩惱、習氣、執著化掉,行住坐臥始終不離開這念心。這一念心落實了,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爲符合四威儀,就稱爲律。學佛必須從清淨身口意叁業這叁方面來學,方能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上。

  

  佛法的道理雖然很廣泛,歸納起來,有兩個最重要的大綱──第一是因果,第二是心性。

  

  所有一切都離不開因果,過去因感現在果,現在因感未來果,有因必定有果。了解因果的道理,就不會造惡業。因果是非常科學的,一切都在因果當中,這是從事上來講。例如,由于現在努力用功,所以將來學業、事業、道業一定很有成就。此外,因果通叁世,不僅是現在。

  

  一般人認爲因是因,果是果,把因果分開了。以頓悟法門來說,因即是果。在這一念因心上用功,這一念心圓成了,果也圓成了。《法華經》裏講,若人入于塔廟中,一舉手,一低頭,是人早已圓成佛道。這是大乘的因果,屬于理。一般人不了解這個理,所以就說有叁世因果。菩薩因,得菩薩果;聲聞因,得聲聞果;緣覺因,得緣覺果;十善因,得升天果;五戒因,得人間果,這些就是因果。相反地,造了五逆十惡,就是地獄因、地獄果,畜生因、畜生果,餓鬼因、餓鬼果。

  

  雖說一切法皆有因有果,但一切法也都要歸于體,體就是心性,也就是諸法的根本。釋迦如來夜睹明星成道時說:「奇哉!奇哉!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智慧德相,就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,《楞嚴經》裏稱爲「知」,我們當下這一念知,知而無知就是覺。

  

  因此,覺,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。如果沒有契悟這念心,這一生修行就不容易得到好處。所以,打坐就是要保持覺性的存在。

  

  覺,分成很多層次,如自覺、覺他、覺滿。覺他,就是利益衆生。什麼是自覺?除了修善、持戒、忍辱、弘法以外,自己還要覺察、返照,反省自己的身口意叁業有沒有過失?覺察到了以後,要覺照,把煩惱照破。經過覺察、覺照的功夫,就能達到覺悟,也就是悟明本心。

  

  悟也有深淺,有證悟和了悟。了悟,是指明白道理。一般人在道理上雖能契悟,但在日常生活上,身口意叁業仍然顛倒、迷惑。證悟不但是悟,而且是完完全全通達,一了百了,這個心經常都有正知正見,不邪見、不顛倒,始終一如,這念心不再貪愛,看到什麼都不貪,無論白天、晚上都不起貪愛,無論順境、逆境,也不貪著,這就是「證悟」。一般人不容易做到,所以我們就要慢慢去契悟道理、實踐道理。所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要時時照顧話頭,念念分明,處處作主,不要得少爲足,才能到達真正開悟的境界。

  

  有些人聽到「心即是佛」,心是指聽法這個心,就認爲自己悟了。悟是悟了,但還有很多問題。凡夫的這念心如初一的月亮,佛心則如十五的月亮,雖然是同一個月亮,但二者的光明卻有天壤之別。初一月亮只有一點光明,十五的月亮才能大放光明。

  

  所以,佛法的道理歸納起來,因果是事,心性是理,在因果和心性上面,就是一個「覺」字。歸納成一個系統,就不會雜亂無章,否則,修行到最後不但沒有信心,甚至還會退失道心、退失菩提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二)971116

  佛法的道理必須會通,假使不會通,就會雜亂無章、無所適從,看到這部經講空、那部經講有,又說「甯可執有如須彌,不可執空如芥子」,還有非空、非有的道理,又講無住心……,如果沒有會通就會覺得雜亂無章,心生矛盾。其實,佛所說的道理都是一樣,只是應機施教。

  

  什麼是應機施教?假使對方聽不懂深的道理,就從最淺的道理講起。例如,對幼稚園的小朋友解釋「天」的意義:「看到上面沒有?上面就是天空。」「今天過一個晚上就是明天,再過一個晚上就是後天。」他馬上就知道了。對中學生、高中生,就講有先天、後天,天文地理、天地良心這些名詞。假使對宗教人士講這些,引不起他的興趣,但是,談到升天,天上有七寶宮殿,到處是琉璃、黃金,他馬上就相信了。根機好一點的人,認爲天福享盡了,還是要受輪回,還是不好,就跟他說生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壽命很長。想生到天上,要修六行觀──下厭苦、粗、障,上欣淨、妙、離。

  

  大乘根機、修菩薩行的人不是爲了自己離苦得樂,而是修菩薩行普度衆生,所以對升天沒有興趣。這時就告訴他,要悟到這一念心,蘇東坡說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」,「天中天」就是本具心性,這是理天,心的本體。大乘菩薩一聽,覺得這個道理實在太好了!聲聞、緣覺根機的人發不出這個心,就先證羅漢果、緣覺果,這就是修行的次第。聲聞果、緣覺果和菩薩果有什麼差別?其實到最後都是沒有差別的。菩薩是發了長遠心,願度無量無邊的衆生;聲聞、緣覺看到衆生苦,卻覺衆生難度,于是自己先入涅槃,然而在涅槃裏住了一段時間,終究還是要出來再發菩提心,度化衆生,方能真正解脫自在,所以是殊途同歸。

  

  不論是小乘、大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都不離開我們這一念心。離開了這念心,就是外道,就不是佛法;離開了這念心,即便可以生天,天福享盡又受輪回,到頭來還是一無所得。出家修行,除了度衆生,還要了生死,要叁覺圓滿──自覺、覺他、覺滿。釋迦牟尼佛成道後,以大慈悲心說法四十九年,就是自覺、覺他。自覺、覺他,達到究竟圓滿,即是覺滿。許多外道騙財、騙色,不但無法得解脫,更不可能覺滿。

  

  修行學佛必須要把這些道理落實在生活上,先要自覺;在禅堂裏靜坐用功,就完全是自覺的工夫。自覺當中,第一是覺察,先省察自己的煩惱。省察之後,要把煩惱照破,這時必須用許多方便法來對治。要知道這些方便法,必須研究經教、聽經聞法;假使不聽經聞法、不研究經教,道聽塗說,就容易走遠路、走錯路。

  

  儒家也講自覺、覺他、覺滿,《大學》中提到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」就是叁覺圓滿的道理。「德」,就是當下不生不滅的覺性。「明明德」,就是要明白本具的佛性、本具的覺性、本具的性德,明白這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、功德。「在親民」,自己明白了,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了解,這就是覺他。「在止于至善」,要達到一個最圓滿的境界,那就是覺滿。佛法與儒家所說的道理是相通的,而佛法講的更徹底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叁)971123

  佛法講叁身──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清淨法身,汝之性也。圓滿報身,汝之智也。千百億化身,汝之行也。」法身是「汝之性」德,本性空寂,不生不滅,不去不來,如如不動,了了常知。覺性是真空,離相絕相,超越一切。什麼是報身?就是「汝之智」。化身,是「汝之行」,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化身,口說無量無邊的善法,身做無量無邊的善行,我們的善法和行爲就是化身,如持戒清淨,每一條戒就是一個化身。所以,不需要到外面去找法、報、化叁身。

  

  有人說:「我不要念釋迦牟尼佛、也不要念阿彌陀佛、也不要念觀音菩薩,我要念最高的法身佛。」這個觀念也不對,因爲有念就是生滅,哪裏是法身?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無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;有無俱不計,長禦白牛車」,法身是真空妙有的這念心,也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。一切的法門都是方便,達到無念、無爲、無住、無願、無相,心不染著,這就是法身,也就是指我們的這一念心。

  

  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是從體、相、用叁方面來講,其實都是一體的。儒家講叁身,雖然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清楚,但是已經有了基本的架構。《中庸》雲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「天命之謂性」,就是法身,指我們的本性;「率性之謂道」,就是報身;「修道之謂教」,就是我們的化身。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。

  

  儒家講「仁義禮智信」,與佛法的五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也有些相同。佛法講心,講覺察、覺照,講中道、實相,要念念分明,處處作主,反觀自心;《尚書》也說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所以,道通古今,是不會變的。過去佛也是這麼說,未來佛、現在佛都是這麼說。

  

  佛經裏講「覺」,一個是本覺,一個是始覺。什麼是本覺?覺性不是上帝、父母給我們的,也不是佛菩薩給我們的,而是本具的。佛經裏說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。小孩一出生就會哭、會笑,餓了就要吃,這就是本具的覺性。所謂「法爾如是」,從過去到現在,本覺無始無終,就是指這念心,也就是道。假使道是修出來的,修出來就是生,有生就有滅,有得就必有失。

  

  每個人都有本覺,但是天天在造惡業,起貪瞋癡,造殺盜淫,輪回、墮落,成了不覺的衆生。明白什麼是本具的覺性,就是始覺。始覺,就是開始覺悟,等于找到了路頭。不要認爲找到路頭,就得道、成道了,雖然找到了路頭,這條路還是很辛苦的。從始覺開始,還要看看相…

《九十七年住持精進禅修導師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